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楊陶玉 記者 吳朝香
傷口恢復、乳腺發炎、睡不好覺……但為了讓寶寶喝上母乳,遭的這些罪都不算什麼?但為什麼,快2個月的時候,孩子開始便血……
去年12月初,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周琴在網際網路醫院遇到這位新手媽媽陳女士時,從照片可以看出,她的孩子出現粘液血便,並且持續1周。她曾帶孩子在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細菌性腸炎,口服抗生素無明顯作用後被建議住院治療。焦慮的媽媽想到了在網上求助省級大醫院的專家。
2月齡寶寶便血、哭鬧、吐奶
在周琴的建議下,陳女士帶著寶寶來到醫院就診。
經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及查體後發現,寶寶自出生以來都是純母乳餵養,最近開始在尿不溼裡發現有帶粘液血絲的大便,吐奶也較前增多,夜間偶有陣發性哭鬧。但檢查沒有發現肛裂,孩子生長發育與正常同齡兒相符。不過孩子的顏面部及肛周有溼疹。
尋找病因,抽絲剝繭,再給孩子查血常規。發現炎症指標均正常,但是嗜酸性粒細胞高達10.9%。周琴結合孩子的表現,診斷孩子不是細菌性腸炎,而是食物過敏——並且是在嬰兒中常見的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
陳女士和孩子奶奶面面相覷:「這麼小的孩子,不可能給他吃其他東西啊?」沒添加奶粉、沒開始輔食,純母乳餵養的孩子怎麼就是食物過敏?
純母乳的孩子也會過敏,和媽媽吃的食物有關
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是由一種或多種食物蛋白引起的過敏反應,牛奶、雞蛋和大豆是最常見的觸發因素,是健康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的孩子)大便帶血最常見的原因。因為患兒的糞便中可以檢測出白細胞,易誤診為感染性腸炎而給予抗菌藥治療。使用抗生素反而容易破壞孩子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加重過敏反應。長期粘液血便的患兒甚至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貧血和低蛋白血症。
為什麼純母乳餵養的孩子也會過敏?原來為了母乳餵養,陳女士在飲食上自然萬分小心,但為了補充營養,每天1杯牛奶,2個雞蛋是必須的。誰能想到,蛋白小分子進入乳汁被孩子攝入,從而導致過敏症狀。那麼,是不是孩子食物過敏後,就不能繼續母乳餵養了呢?當然不是!母乳是最安全,抗原性最低的乳製品,且含有大量的IgA,堅持母乳餵養至少到寶寶6月齡,反而可以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率。但是,已經出現食物過敏的孩子,母乳餵養的媽媽在飲食上就要注意忌口。
不用住院、不用抗生素,陳女士聽了周琴的建議,忌口2周後反饋:寶寶大便中的血絲徹底消失了。周琴又讓陳女士繼續堅持忌口,食物脫敏需要至少迴避過敏食物6個月以上,不然又會導致症狀的反覆。而且後期輔食的添加也要更為謹慎。
「懂了懂了。」細心的陳女士還要了一份易過敏食物清單,這裡一起分享給新手爸媽們。
食物過敏有多種症狀,並具有遺傳性
周琴副主任醫師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過敏性疾病列為18歲以下兒童第3大常見疾病。據統計,大約30%的家長認為孩子進食某種食品後,有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包括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其中食物過敏大約能佔到所有兒童3%-10%,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過敏的風險更大。
大多數食物過敏兒童可表現為一種或多種症狀,除了皮膚外,胃腸道等症狀也會出現,父母不可忽視。
胃腸道:經常嘔吐、拒食、腸絞痛(哭鬧不止)、腹瀉(伴/不伴便血)、便秘(伴/不伴肛周皮疹)、胃食管反流(食物反流回口腔)、吞咽困難
皮膚:溼疹、瘙癢、紅斑、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嘴唇或眼瞼浮腫)
呼吸道:喘息或呼吸困難、流鼻涕、慢性咳嗽
全身症狀:疲乏、倦怠、煩躁不安、睡眠差、速髮型過敏性反應(嚴重時發生,一種引起腫脹、瘙癢皮疹的快速反應)、嚴重者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貧血和低蛋白血症。
食物過敏的發生具有遺傳性。父母一方患過敏性疾病,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概率為20%-40%,若父母雙方均有過敏性疾病,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概率達50%-70%。值得關注的是特應性皮炎(溼疹)患兒同時有食物過敏的佔比高達三分之一。
如果您家寶寶有各種消化道症狀,如吐奶、腹瀉、便秘、便血等,或者有頑固性的皮膚溼疹,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