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新生兒太嬌嫩,需要父母的精心護理,但是由於新手爸媽沒有實戰經驗,對寶寶的一丁點變化都非常擔心,常常一有事就跑醫院,三天兩頭的花錢不說,爸媽和寶寶都折騰。下面給大家講講新生兒常出現的10種問題,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新手爸媽們再遇到就不用慌張啦。
胎 便
新生兒寶寶,出生6到12個小時,會拉一些墨綠色或黑色的便便,這是胎便。主要成分是寶寶還未出生前吞入的羊水,以及某些自然脫落的上皮細胞或膽汁。
解決辦法:這是正常的,媽媽們不用擔心。胎便一般會持續2~5天,然後逐漸轉為正常的黃色或黃綠色便便。相反,如果寶寶出生後24小時沒有排出胎便,則要及時諮詢醫生。
粟粒疹
很多新生兒在出生後的1到2天,前額、鼻頭、軀幹以及四肢會出現一些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皮疹,這就是新生兒粟粒疹,是由於寶寶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導致皮脂堆積造成的。
解決辦法:絕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正常的,一般1-2周內就會自然消退。媽媽們不用過於緊張,千萬不可以給寶寶挑破,只需要注意做好寶寶全身的清潔護理就可以了。
假月經
有的女寶寶出生幾天後陰道會有少量血流出,俗稱「假月經」。這是由於寶寶在出生後失去了原本在孕媽子宮內雌孕激素的持續刺激,導致子宮內膜的少量脫落。
解決辦法:這是正常的,不需要其他治療,一般出血量比較少,而且一般3-5天後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退,家長只需要做好寶寶私處的乾淨衛生就可以了。
黃 疸
黃疸是指膽紅素在體內積聚,使新生兒寶寶血中膽紅素超量後,出現的皮膚、眼白以及黏膜發生黃染,可分為兩種: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持續1到2周會自然消退,個別寶寶會持續至4周,無需額外治療。
病理性黃疸
常常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出現時間早,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染情況;②黃染程度重,膽紅素濃度高,大於10mg/dl;③持續時間長,或者反覆出現。如果出現病理性黃疸,應該立即就診治療,否則會對寶寶身體和智力發育帶來負面影響。
吐 奶
新生兒吐奶是很常見的,幾乎每個寶寶都會出現吐奶的情況。新生兒寶寶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如果吃奶吃的過多、過急,或者餵養姿勢不正確導致吸入大量空氣,則很容易造成寶寶吐奶。
解決辦法:建議每次餵奶時,寶媽儘量採用坐餵、半臥位等姿勢哺乳,以免寶寶吸入大量空氣。餵奶後,給寶寶輕輕拍拍背,防止吐奶。
體溫時高時低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不能及時的調節體溫,且脂肪較薄,保暖效果差,因此體溫很容易受到室內溫度、穿衣服多少等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時間內體溫相差1℃以上的情況。
解決辦法:寶寶體溫時高時低,一般來說對正常生活影響比較小,但是很容易影響到寶寶的病理判斷。因此在平時生活中,爸媽們要多多注意室內溫度和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讓寶寶體溫保持相對穩定。
打嗝頻繁
新生兒打嗝又稱新生兒呃逆,主要是由於寶寶腸胃發育尚不成熟,引發膈肌痙攣的情況。常見症狀為頻繁打嗝,連續或間斷髮生,不能自止,呼吸與睡眠也會受到妨礙。常常會伴隨精神疲倦、煩躁哭鬧等症狀。
解決辦法:打嗝並不是病,隨著寶寶的長大,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發育完善,打嗝會自然消失,因此,遇到寶寶打嗝不必緊張。媽媽們可以嘗試在寶寶打嗝時將其抱起,輕輕拍其背,餵適量溫水。如果沒有得到緩解,可以試試用手輕輕在寶寶嘴邊或耳邊撓痒痒,一般到寶寶發出哭聲,打嗝就會自然停止消失。
驚 跳
新生兒睡覺時出現四肢、身體的無意識抖動,通常被稱作驚跳。新生兒神經系統和大腦皮層發育尚不完善,當寶寶淺睡眠狀態時,遇到聲音、光亮等刺激就會引發寶寶驚跳,甚至讓寶寶驚醒、哭鬧。
解決辦法:這是正常現象,一般隨著寶寶月齡增長,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驚跳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在寶寶出現驚跳時,媽媽可以用手輕輕安撫寶寶身體或雙手,這樣可以增加寶寶安全感。
枕 禿
枕禿通常發生於頭部與枕頭接觸的部分,表現為片狀或圈狀的頭髮稀疏或沒有頭髮,一般在寶寶2個月左右出現。造成枕禿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1、寶寶愛出汗;2、寶寶頭枕部與枕頭反覆摩擦;3、缺乏鈣或者維D。
解決辦法:一般無需治療,等寶寶6個月之後,可以自主翻身、抬頭和坐起時,頭髮會重新長出。如果是缺乏營養素引起的,則要遵循醫囑給寶寶補鈣或者維D。
另外,日常生活中,媽媽們可以給寶寶選擇透氣、高度適中的枕頭;睡覺時不要給寶寶捂得太厚,減少寶寶出汗,這些都可以對寶寶枕禿起到一定的預防或緩解作用。
馬 牙
寶寶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牙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這是寶寶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導致的,一般在寶寶出生4-6周左右出現。
解決辦法:這是一種新生兒寶寶特殊的生理表現,但是也是正常的,且一般不需要治療,隨著月齡增大會自然脫落。媽媽們千萬不要以為是長膿包或是長牙了,不要用針挑破馬牙,這樣反而弄巧成拙,引起黏膜受損而感染。
總而言之,新生兒時期遇到的問題很多是正常的,只要爸媽們護理得當,一般不會特別影響到寶寶,因此無需過分焦慮。爸媽們平時需要多多學習和掌握相關育兒知識,這樣遇到問題才不會自亂陣腳。如果寶寶確實表現異常,無法緩解,建議及時送醫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