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梭是不是運載火箭?多帶2000噸燃料,太空梭還有一大優勢
「火箭」在不同語境中會有不一樣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類可以使用小火箭將煙花發射到天空中;人類駕駛的小型火箭彈;還有可以將衛星、載人飛船等有效載荷發射到太空的巨型火箭。雖然大小不同,但是它們都可以進行有效載荷,並且都具有單級或多級。火箭各級裡放置的是能夠提供燃料和氧氣的推進劑,在火箭發射時,它們能對火箭產生巨大的推力。
-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細節分析(上)
因此完整的太空梭,應該算完整的太空梭系統。其實主要是由4大部件組成:第一就外觀可見的太空梭本身;第二是中間巨大的太空梭外掛燃料箱。這個燃料箱特別巨大,給外界感覺太空梭是掛在這個燃料箱上,當然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這個巨大的物體,就是個外皮很薄的易拉罐,基本相當於太空梭軌道器的「副油箱」。只不過由於這個副油箱過於巨大,喧賓奪主之下,反倒顯得它成了這個組合體的假主體。
-
挑戰者號太空梭到底是如何爆掉的?(完整篇)
這個外燃料罐外殼全重不到28噸,卻在內部裝填了760噸的液氧和液氫,因此確實是薄皮大餡,由此也是很大的安全隱患。這個巨大的燃料罐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噴嘴,它仍然只是太空梭軌道器本身外掛的副油箱而已。另外一左一右比較明顯而且外形一致的,是2個巨型固體火箭助推器。每個全重590噸。都可以提供1250噸的推力,兩個合計提供2500噸的推力。
-
為什麼美國太空梭發射的時候中間那個大火箭沒有啟動?
首先從功能來說,這個橘紅色的燃料罐主要職責就是為軌道器尾部的三臺大推力氫氧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燃料,所以整個燃料罐內部主要被分成三大部分,其中最上部位置也就是弧形頭錐這一段內部主要裝的全部是「液氧」,這一段主要佔整個燃料罐整個尺寸的大概1/4,可加注液氧604噸。
-
不必攜帶燃料:美國研發微波驅動太空梭
由於不必攜帶燃料,飛船或太空梭將可以盡最大可能做到最輕,從而便於發射。並且這樣的設計將讓飛船的重複使用變得容易得多。▲一家美國公司正在開發一款極具創新思想的新型太空梭,可以通過地面向太空梭發送微波的方式實現不用燃料的單級入軌研發這項技術的公司名為「逃逸動力」(Escape Dynamics),其聲稱已經成功測試了高能微波束引擎,這種引擎的性能表現遠遠超出傳統化學引擎火箭的極限。
-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上的燃料電池簡介
太空梭上的燃料電池組(搜狐科學配圖)太空梭上的燃料電池組(搜狐科學配圖) 【搜狐科學訊】據美國宇航局官方網站2006年9月7日報導「亞特蘭蒂斯」號的燃料天池系統由三組燃料電池組成,被置於太空梭機身中部靠前位置的荷載艙下。
-
藉助遠程微波 太空梭從此不需燃料
據國外媒體報導, 科學家構想出一種不需要攜帶燃料的太空梭,利用遠程微波能量傳輸原理將地面上的能量傳輸到太空梭上,通過熱交換器這樣的裝置形成推力,最終推動太空梭升空。本項技術的特點在於不需要攜帶燃料,可以大大節省太空梭內部的空間,也降低了攜帶燃料後存在的發射風險。利用陸基大功率微波能量傳輸裝置對太空梭提供持續的能量,可以滿足太空梭進入軌道,該技術也會用於發射衛星等,降低發射費用。
-
回眸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宇宙飛船走上了歷史前臺
一次是2003年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解體,事故同樣造成7名太空人罹難。宇宙飛船相比於太空梭而言,不僅運營成本低,還更加安全。美國的兩次慘烈的太空梭災難,加上捉襟見肘的財政預算,導致太空梭退出了歷史舞臺。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時,右側推進器的O型環便因酷寒而硬化,導致下方連接套管失效。挑戰者號在爬升時遭遇強側風,鋁渣在嚴重晃動中脫落。
-
為什麼印度緊急停止了探月發射,差點與挑戰者號太空梭一樣爆炸
火箭的第一級包括兩個固體燃料助推器,第二級有兩個Vikas發動機,第三級有低溫液氫液氧發動機。挑戰者號太空梭美國專家說,印度火箭超低溫燃料洩漏,可能是密封圈在極低溫度下變形,當時1986年1月28日,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起飛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就因為在最低溫度發生同樣的問題。
-
登月火箭也好,太空梭也罷,現在的技術總讓人感覺有點不靠譜
,甚至上億光年,想想人類不到百年的壽命,再回頭看看取得的這點成績,不免讓人非常洩氣。噸,但光燃料就要2076噸,佔了總重的68%還多,月球軌道運載能力雖然是世界第一,但也就區區45噸,不到總重的1.5%。
-
吳國庭:太空梭安全隱患終難消
繼而又突然發現外部燃料箱絕熱泡沫裂縫問題,引發外界廣泛關注。美宇航局頂住壓力,認為泡沫裂縫問題不影響發射,決定維持原計劃。 「發現」號行程預定12天。此次發射是美國太空梭第115次太空飛行,也是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美國太空梭的第二次上天。這次飛行對美國航天計劃來說至關重要。
-
為什麼太空梭退出了探索太空的舞臺?
太空梭可不是單指那個黑白色塗裝的巨型飛機,它是由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貯箱三部分組成的,我們最熟悉的「飛機部分」只是其中的軌道器。軌道器的機艙寬大,可以根據任務需要分成若干「房間」,能夠同時搭載3~7名航天員。軌道器中還有一個大貨艙,是專門存儲大型設備用的。
-
印度太空梭準備測試,技術突破還是新的煙花?
印度正在加速發展他的航天事業,根據俄羅斯網站報導,印度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測試自己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就太空梭而言,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已經證明了,雖然可回收軌道器具有可行性,然而後續的維護費非常高,相較於一般的一次性運載火箭來說,並不划算。印度並非沒有考慮過成本問題,但印度有一個十分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
-
太空梭,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
最後一次飛行的太空梭是2011年7月執行亞特蘭蒂斯號(STS-135)任務的太空梭。太空梭遭受了兩次重大災難,分別是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和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在這兩次任務中有14名太空人死亡。 太空梭最大的貢獻是建造了國際空間站,該站今天仍在軌道上,每年可以進行數百項有關人類健康,工程和其他問題的科學實驗。
-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洩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橡膠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太空梭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
-
廢棄汽水罐可變身汽車燃料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鋼鐵合金學院有色金屬和黃金教研室科研小組,在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格羅莫夫教授的指導下,研發出從鋁和有色金屬廢料中獲取可替代的環保燃料(氫)的方法。處理一個裝過汽水的小飲料罐(0.33升),將能為汽車提供行駛20米的燃料。
-
工程師勸阻發射未果,太空梭16000米高空爆炸,7名太空人全損失
圖片為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的第二架太空梭,自美國首次試飛太空梭以來,這種有人駕駛並且可以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已經安全的執行了24次太空任務,挑戰者號亦成功執行了9次太空任務,此時的人民沉浸在零事故的喜悅當中,直到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發射失敗,人們才幡然醒悟,太空探索從來都不簡單
-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7月8日最後1次飛往太空
2011年6月1日凌晨,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中新社華盛頓6月28日電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28日宣布,「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於7月8日最後一次執行太空任務,運載物資飛往國際空間站。這也將是美國太空梭項目終結之前的最後一次太空飛行,因此堪稱美國太空梭的「絕唱之旅」。
-
印度太空梭準備測試,技術突破還是新的煙花?NASA早證明不划算
印度航天局認為這種太空梭將能夠幫助印度節約未來發射衛星的費用。印度的太空梭,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印度新款煙花。目前印度用於太空探測的火箭只有兩款,分別負責極地衛星的發射以及地球同步軌道的發射。雖然目前印度已經擁有了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但很顯然印度並不滿足於此。開始試圖研發屬於自己的太空梭。要知道,美國的太空梭在2011年便集體退役,為何印度還執意要發展太空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