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北京部分新冠樣本與武漢毒株相比發生四個位點突變

2021-01-10 瀟湘晨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7月10日消息,今天(10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2020年6月至7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二)」,其中再次強調,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基因測序結果分析,引起此次疫情的毒株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導致本次疫情的可能。至於病毒如何引入市場以及在市場內的擴散、傳播機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同時,

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52例確診病例樣本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武漢參考毒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所有樣本在四個位點發生突變。在病原學檢測方面,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52例確診病例樣本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武漢參考毒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所有樣本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四個位點發生突變,並且在28881-28883位點發生GGG突變為AAC,符合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基因位點的突變特徵。河北、天津市確診病例樣本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與北京病例樣本的全基因組序列100%相同,同樣存在相應的變異位點,同屬於新型冠狀病毒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

在環境樣本檢測結果方面,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市新發地市場8份環境樣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52例新冠患者樣本的全基因組序列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GGG28881-28883AAC 七個位點突變相同,同屬於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

談及疫情特點及趨勢研判,中國疾控中心初步判斷此次北京市新發地市場相關的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是通過汙染環境、物品、人員接觸等多種暴露方式導致的一起較大規模的暴發疫情。疫情迅速擴散到北京市多個區和其他省份,並在有關市場、家庭、單位等發生了29起新發地相關聚集性疫情。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及病毒基因測序結果分析,引起此次疫情的毒株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導致本次疫情的可能。病毒如何引入市場以及在市場內的擴散、傳播機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中國疾控中心稱,當前北京市等實施的綜合防控措施效果已經顯現。 相關暴露人員繼續發病風險已基本消除,高風險環境、人群均已有效識別發現、處置並納入管控範圍,後續發生新的感染的風險較低,北京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同時,

河北、遼寧、河南、浙江、四川、天津均已有效控制新發地市場相關疫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北京新發地病例樣本較武漢毒株有四個位點突變
    至於病毒如何引入市場以及在市場內的擴散、傳播機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同時,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52例確診病例樣本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武漢參考毒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所有樣本在四個位點發生突變。
  • 中疾控:北京新冠病例樣本較武漢參考毒株發生四個位點突變
    四、病原學檢測(一)病例樣本檢測結果中國疾控中心對北京52例確診病例樣本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序列測定結果顯示,與武漢參考毒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所有樣本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四個位點發生突變,並且在28881-28883位點發生GGG突變為AAC,符合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基因位點的突變特徵。
  • 北京病例樣本檢測結果較武漢參考毒株在四個位點發生突變
    新京報快訊 7月10日,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發布《2020年6月-7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二)》:一、疫情進展6月11日北京市發生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疫情後,通過加強病例監測,對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新發地批發市場可疑暴露者、新發地周邊小區居民和部分重點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篩查和健康隨訪等措施,北京、河北、遼寧、四川
  • 專家解碼中疾控公布的基因組序列:北京新發地病毒為輸入性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專家解碼中疾控公布的基因組序列:北京新發地病毒為輸入性北京疫情再起,病毒到底起源於何處?何時傳入北京?經過病毒專家日夜奮戰,有了初步的科學結論:這是一種輸入性病毒。6月18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發布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
  • 變異新冠病毒太狡猾,武漢疾控專家提醒防輸入毎個市民都要做到這些
    近日,河北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北京、遼寧、黑龍江多地出現散發病例,同時,全球疫情還處於繼續蔓延的狀態,累計確診病例達到8600多萬人。記者梳理發現,來自國外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國內均已陸續被檢測出病例。2020年12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 專家曾光:北京新冠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這幾天北京又發現了多起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而且多與新發地農產品批發中心有關, 在切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也發現病毒存在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提到,北京新冠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 美疾控中心研究顯示:美國出現新冠病毒早於中國數周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疾控中心科學家們11月30日發布的一份政府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就已出現在美國,這比中國正式發現新冠病毒提前數周,也比美國公共衛生部門發現第一例美國本土確診病例要早一個月。
  • 北京新冠病例現D614G突變,感染力或增強近10倍!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專家先後在6月14日和15日、17日,3次進入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採集了數百份樣本,發現有不少陽性樣本,這些陽性環境樣本可以幫助研究者還原「案發現場」,鎖定傳染範圍甚至傳染源。專家傾向認為,「人傳人」與「物傳人」都可能發生,是物品或人將北京之外的新冠病毒帶入了「新發地」。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全文563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王洪春 吳淋姝 編輯 趙凱迪 值班編輯 潘佳錕 校對 李立軍3月3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刊發題為《關於新冠病毒的起源和持續進化》的論文。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來源:新京報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研究人員共在103株測序毒株的149個位點發現了突變,「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科學》等科研雜誌網站,陸續上線多篇相關論文,對病毒來源、疫情發展、臨床特徵等方面進行解析。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至少兩篇論文提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已在武漢發生人際傳播。
  • 世衛組織首次宣布:北京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顯示與歐洲新冠毒株密切...
    每經編輯:王鑫目前有不同毒株在傳播,不代表疾病來自歐洲,很有可能的是此次病毒由北京以外輸入。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9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北京出現的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已被上傳分享,顯示與歐洲新冠毒株密切相關。
  • 疾控專家:新發地疫情的病毒跟歐洲三四月份流行的毒株基本一致
    北京本次疫情排除武漢流行毒株或動物病毒傳染人26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其中病毒來源分析中指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
  • 廣東報告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 55歲南非籍飛行員
    原標題:廣東疾控:從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新冠病毒南非突變株2021年1月6日,廣東省疾控中心成功從一例境外輸入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501Y.V2南非突變株。
  • 新冠病毒到底源自哪裡?歐美病例早於中國
    德國病毒學家:全球正在傳播的新冠病毒99.5%來自義大利北部,而該變異毒株並非來自中國武漢。,其中99.5%可追溯到來自於義大利北部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而該變異毒株並非來自中國武漢。德國著名病毒學家亞歷山大·凱庫勒近日在接受德國ZDF電視臺採訪時表示,在全球傳播的新冠病毒具有多種變異毒株,而目前正在世界上傳播的99.5%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均可以追溯到義大利北部地區的一種病原體特定突變。這種病毒株被業內稱為G突變體。這種毒株是在義大利北部發展出了更具傳染性的特點,在產生基因突變後,其傳染性要比在中國武漢早期發現的病毒變異體更強。
  • 新冠病毒來源有新發現!全球突變出3種毒株,武漢流行的是變異版
    A型毒株被認為是原始病毒,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最常見,美國的研究樣本中三分之二都屬於A型。B型則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在國內流行的病毒毒株,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研究樣本也顯示B型居多,而C型則出現在新加坡等地。
  • 新冠源頭找到了?美國疾控中心承認:美國病例出現早於中國數周
    12月1日,美媒《華爾街日報》報導了一個重磅消息,美國疾控中心專家研究認為,美國出現新冠確診病例的時間,要早於中國數周,甚至比美國官方公布的首個確診病例還要早上一個月。 2020年迎來了最後一個月,在這一年中"新冠病毒"貫穿全程,而中國也成了索賠軍團競相潑髒水的對象。
  • 新冠源頭找到了?美國疾控中心承認:美國病例出現早於中國數周
    12月1日,美媒《華爾街日報》報導了一個重磅消息,美國疾控中心專家研究認為,美國出現新冠確診病例的時間,要早於中國數周,甚至比美國官方公布的首個確診病例還要早上一個月。"新冠病毒不是在武漢起源的"這句話我們已經說倦了,如今美國的科學研究擺在眼前,證據確鑿,這次誰也不能再無緣無故冤枉中國。
  • 分離新冠毒株後,中國69家實驗室為何陷入「沉默」
    新冠病毒的侵入機制、變異追蹤、傳染病研究,以及疫苗研發、藥物篩選等,都依賴於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根據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不同,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分四個等級,如新冠病毒,要在高級別的P3實驗室,或四級實驗室(P4實驗室)中進行。
  • 北京「疫情反彈」,疾控專家曾光: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圖 | 6 月 12 日的 6 例確診病例中,和新發地強相關的 4 例(來源:人民日報)6 月 13 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在發布會上表示,經初步判斷,這些病例可能接觸了市場中汙染的環境,或接觸到了被感染的人員而傳染髮病,後續不排除出現續發病例的可能。在新發地採集的樣品中,有 45 人咽拭子呈陽性。
  • 新冠病毒傳染性大增,治療手段會失效嗎?專家解讀
    相比於傳統新冠毒株,VUI-202012/01出現了17個位點突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突變,是刺突蛋白的N501Y突變。「病原體發生變異在自然界中很常見。」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向紅星新聞記者解釋,新冠病毒作為一種RNA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會出現錯配,且自我矯正功能較差,因此存在變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