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滷鍵型共晶的構築及其功能性質

2020-09-25 知社學術圈

滷鍵、氫鍵、π-π堆積、範德瓦爾斯力等非共價鍵作用可以驅動化學組分間的分子識別和超分子自組裝,形成有機共晶,在保留不同組分固有屬性的同時,通過組分間的協同效應獲得更多新穎的物理化學性質,從而構築出各種新型多功能超分子材料。其中滷鍵的鍵能分布在5-180 kJ/mol,較氫鍵鍵能的範圍大,在分子識別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基於滷鍵構建新型多功能材料體系,已經成為超分子化學以及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要合成滷鍵型有機共晶,常見的方法是利用具有互補功能基團的滷鍵給體和受體進行共結晶。就滷鍵給體而言,滷鍵強度取決於滷原子的電負性(Cl <Br <I),並且可以通過引入吸電子基團(如氟原子)進一步增強其作用強度,因此,全氟化的碘代苯是理想的滷鍵給體,其中1,4-二碘四氟苯(1,4-DITFB)在設計和合成新型多組分超分子共晶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1,4-DITFB

基於此,黃維院士團隊撰寫了關於1,4-DITFB的綜述文章,詳述了1,4-DITFB與多種滷鍵受體(含氮化合物、N-氧化物、氧族化合物、芳烴、有機金屬化合物等中性路易斯鹼以及陰離子)通過滷鍵作用共結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超分子結構(離散的分子組裝體、1D無限鏈、2D和3D網絡結構)。它們表現出獨特的螢光、磷光、磁性、介電、非線性光學、液晶、超分子凝膠等特性,在光波導、雷射、光學邏輯門、存儲器等光電器件以及生命體系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4-DITFB與多種滷鍵受體共結晶構築多組分超分子體系

在該綜述中,作者全面闡述了1,4-DITFB共晶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1,4-DITFB共晶的結構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總結了「分子結構-組裝-性質」之間的關係,指出該領域中有待開發的主要可能方向,為進一步設計和研究滷鍵型多組分超分子共結晶材料提供重要信息,為拓展有機共晶在光電領域中的應用提供有益借鑑,促進超分子光電子學的發展。

該文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南京工業大學丁雪華副教授為第一作者,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南京郵電大學解令海教授和南京工業大學林進義教授為通訊作者。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170/5884978

相關焦點

  • 淺談共晶在藥物研發過程中的應用
    2、藥物共晶的本質共晶,本質上是一種超分子的自組裝系統,是熱力學、動力學、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及空間結合影響網絡超分子的形成,網絡超分子是影響晶體顆粒大小及晶體純度的重要因素。共晶體系中,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通過氫鍵、範德華鍵、滷鍵等非共價鍵相互結合。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層狀組裝複合膜在化學修飾電極、傳感器、微反應器、光電轉換器件和電致發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層狀組裝體的成膜驅動力除了靜電力之外,還有親水力/疏水力、配位健、範德瓦爾斯力、偶極偶極相互作用等等。氫鍵的強度適中,且有方向性和一定程度的選擇性,基於氫鍵的薄膜組裝技術使層狀超分子體系的構築可在非水介質中實現,這種薄膜的結構可以很容易地實現調控。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以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力為基礎,通過自加工、自組裝形成的超分子或多分子聚集體表現出與原組成分子不同的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性質。這些超分子體系所體現出的特異功能在生物醫藥等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超分子化學最先由法國科學家J.M Lehn提出,是化學與生物學、物理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多門學科交叉構成的邊緣科學。
  • 中山大學朱克龍教授團隊:新型氧硫雜分子帶的合成及其主客體化學
    分子帶的精準合成及其性質研究是目前有機及超分子化學研究領域最活躍的方向之一。作為碳納米管及富勒烯的構築片段,共軛的碳氫大環及分子帶展示出獨特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使其在新型光電材料、吸附分離及超分子識別與組裝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大環分子的合成極具挑戰性,特別是高張力的帶狀大環,存在合成產率低、分離難、不易衍生化等問題,限制了進一步的應用與發展。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稀土元素在地殼中豐度較高,但大部分稀土礦是伴生礦產,且隨著稀土資源的不斷消耗,精礦品位、冶煉提取及其回收利用成為稀土產業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超分子協同作用,提出了稀土—稀土、稀土—過渡金屬、稀土—鹼土金屬的單步高效分離的新策略。
  • 超分子化療:一種基於超分子化學的高效低毒的化療新策略
    為此,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教授與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孫志偉教授合作,提出了「超分子化療」的新概念,致力於利用超分子化學的策略,降低化療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毒性,並提高其抗癌療效。超分子化療從臨床抗癌藥物出發,採用超分子主體與藥物客體結合,通過主客體相互作用,構築超分子抗癌藥物。當藥物分子被包結在主體空腔內時,它對正常細胞的毒性顯著降低。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報告主要闡述了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自組裝與解組裝以及機理,尤其介紹了目前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紫外、可見光誘發的自組裝與解組裝的分子設計,以及目前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等,使參會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受益匪淺。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超分子手性是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重要性質,其特徵可由CD-ee關係曲線來描述,即表達超分子手性的圓二色 (CD) 光譜信號與手性構築單體或手性模板分子的對映體過量值 (ee) 的關聯。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由手性構築基元藉由分子間非共價作用形成,或非手性構築基元在手性模板分子誘導下組裝形成,已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手性發光材料、光伏器件等領域展現應用價值。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稀土元素在地殼中豐度較高,但大部分稀土礦是伴生礦產,且隨著稀土資源的不斷消耗,精礦品位、冶煉提取及其回收利用成為稀土產業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超分子協同作用,提出了稀土—稀土、稀土—過渡金屬、稀土—鹼土金屬的單步高效分離的新策略。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稀土元素在地殼中豐度較高,但大部分稀土礦是伴生礦產,且隨著稀土資源的不斷消耗,精礦品位、冶煉提取及其回收利用成為稀土產業發展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基於超分子協同作用,提出了稀土—稀土、稀土—過渡金屬、稀土—鹼土金屬的單步高效分離的新策略。
  • 【超分子】協同的共價-超分子聚合物
    與之相反,新興的超分子聚合物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SPs) 動態性有餘而機械性能不足。這些性能限制了這兩類聚合物材料在特定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對機械性能和動態性要求均高的場合。
  • 國科大舉辦「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主題講座
    6月20日上午10點,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劉鳴華研究員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以「超分子手性——基本概念以及應用」為題的講座。講座伊始,劉鳴華研究員向同學們介紹了超分子手性的產生、應用和表徵方法以及超分子組裝體的手性研究等工作。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公報裡指出:「化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裡,實驗和理論能夠共同協力探討分子體系的性質。」然而,在π-共軛分子中同時引入多個重原子(如10個以上)存在較大的合成困難;此外,增加大的π-共軛體系往往會導致目標分子螢光淬滅和溶劑性較差。因此,發展新的簡易平臺體系對於構築高效率光敏劑具有重要價值。
  • 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揭曉
    ,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決議授予三名學者「2019年度(第一屆)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青年創新學術講座獎」。侯軍利侯軍利,男,現任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有機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工作,在具有跨膜輸運功能自組裝體系的構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的成果,發展了一種基於單分子管狀結構來構築跨膜輸運自組裝體系的新策略,實現了系列複雜跨膜輸運過程的仿生及功能應用。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及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等榮譽。
  • 從光致變色金屬-有機配位籠到共價有機籠構築及光響應邏輯門應用
    由於具有光誘導的開環和閉環異構化性質,二噻吩乙烯(DTE)型光致變色材料在開關器件、光學存儲器、光電子學、磁學、生物成像和治療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利用 DTE 的光響應特性在分子或超分子水平上構建複合邏輯作業系統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超分子聚合在材料科學中的意義和應用
    Takuzo Aida教授是高分子和超分子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院化學與生物技術系教授, 日本紫綬帶獎章獲得者。Aida教授在超分子聚合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PNAS,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00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介孔無機材料進行可控大分子合成;(2)樹枝狀大分子的光和超分子化學;(3)介觀材料科學;(4)生物相關分子識別和催化。
  • AFM: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及其應用前景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雜化軌道構成六角型蜂巢狀晶格的二維碳納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積、高楊氏模量、高電子遷移率和優異導熱率等理化性質。石墨烯是我國「十三五」重點發展新材料之一,被列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在新能源、國家安全、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