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C 2016 | 義大利比薩安娜大學教授Paolo Dairo:讓機器人鑽進身體...

2020-12-05 雷鋒網

在科幻電影中,我們總能看見一些微型機器人進入人的身體為人們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其實這種方式已經慢慢的成為了現實。在WRC 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22號的主論壇上,來自義大利比薩安娜大學的教授Paolo Dairo和大家分享一段將徹底改變腸胃診斷與治療的內容——機器人進入體內的治療。

膠囊機器人的靈感

在會上Paolo Dairo坦誠的說,在科技方面,很多的研究靈感都來自於書籍和電影,尤其是科幻片,他曾經看過一本名叫《Fantastic Voyage》,本書當中描述了護士、醫生和航空飛行員的一些故事,其中就有一些「飛船狀的小東西在血管中飛馳的橋段」,這本書出版時候,這種情況基本上如夢幻一般,然而,現在離實現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這本書也給了當時的Paolo Dairo靈感,讓他開始想做這種能進入體內的機器人。

在演講中,Paolo Dairo展示了他們研究的內窺鏡膠囊機器人,用他的話來說,服用幾個小藥片就能夠解決很多的事情。

Paolo Dairo表示,拋出了一組醫療數據,說中國每年可能會新增十五萬例的結腸癌的病人,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病症。但是以目前的醫療水平,做一些常規的篩查已經能夠拯救很多人的生命。比如如果是在第一階段的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癌症都是能夠被治癒的,所以你只需要做一個結腸的檢查或者普通的篩查就能夠發現問題。

目前腸胃篩查的技術也是用了柔性的內視鏡,但是這種內視鏡用起來病人仍然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需要將體型不算小的設備放入腸道中,所以很多人還是不願意接受。現在有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用一種帶有攝像功能的小膠囊進行檢查,這樣就能夠進入到腸胃當中比較細微的地方,也能減少患者的痛苦。

2000年5月,《自然》雜誌當中發布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無線膠囊內視鏡的技術,也是來自以色列的一些極具想像力的醫生開發出來的,我們也參與了這個研發的過程,Paolo Dairo表示在當時這是非常具有創意的一個產品,是一個工程領域的勝利。

它的靈感來自於那種蠕動的小蟲子,能夠進入腸胃進行自助的蠕動和檢查。通過對兩千多名病人的臨床測試,人們在使用這個技術的時候還是比較舒適的,它的痛苦比傳統的結腸內視鏡檢查要降低百分之九十。

技術的完善

當然,對於這項技術,還需要繼續完善。

之前這種小的膠囊移動的能力可能並不是特別強,需要繼續增強它的移動能力成為Paolo Dairo的研究方向。在做增強動力研究的時候,Paolo Dairo和他的團隊嘗試了很多方式,其中有嘗試使用電池作為動能,但這種解決方案可能並不是特別好。

後來他們使用磁吸的技術來驅動它,也就是說在這個膠囊裡面並沒有電池,通過外部驅動的方式移動這個小的膠囊,效果似乎還不錯。

除了機器人硬體之外,現在他們已經開發出了一項技術,是機器人可以在病人的體內釋放出一些藥物治療患者的疾病。未來的應用領域就是儘可能的取代外科手術,或者對需要注射的病症進行治療,比如治療糖尿病的膠囊。

等到技術成熟,他們也會將這項技術運用到更多的病症之中,讓膠囊機器人進入到更複雜的器官之中,比如心臟系統。

Paolo Dairo表示,用於診斷、移動和治療的模塊等這些技術已經變得非常接近於現實了,最終他們還是要實現納米級別的治療。在納米級別治療的研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挑戰,其中一個應對挑戰的趨勢就是從過去需要用線纜的治療方式到無線的治療方式,以及從外部的電磁和電池的驅動到內部的自驅動方式。

關於各國的醫療政策

膠囊機器人看上去非常符合未來的醫療趨勢,但是看上去讓人有很多擔心,它會不是出現故障,有沒有什麼危險?各國的醫療政策對此是如何看待的?針對這些問題,在會後,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與Paolo Dairo教授進行了簡短的討論。以下為他的回答:

其實這個內窺鏡膠囊我們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推出,到現在已經有16年的應用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嚴重的醫療事故的報導出現,目前已經有許多的案例來使用這個技術,很少有案例反饋說內窺鏡膠囊機器人有什麼風險。也僅僅是有大概千分之二三左右的案例表明患者會產生一些不適的情況。所以說,目前來看這種技術非常安全,我個人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有了過去大量的技術的應用,相信監管部門對於相應新技術的批准是更加容易的,因為他會參考這種技術在初出時應用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這也就讓我們有機會做這個基礎之上的研究,革新這項技術。

目前無線的膠囊內窺鏡的技術(自驅動方式)已經開始和有些醫院開始合作了,比如北京的一家醫院,該院的主治醫師就對這種技術持有非常樂觀的態度。

在歐洲,對於臨床試驗已經禁止使用動物了,所以只能通過招募志願者來參加臨床試驗,因為此前我們內窺鏡膠囊技術成功率很高,所以很容易就招到的志願者來進行下一步的臨床試驗。

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相信監管部門對這些應該會有信心去認可它。

內窺鏡膠囊機器人技術優勢很明顯,因為它會有攝像頭和機器人來操作,所以精準度也非常高,也沒有創傷、不會流血,甚至不需要任何的消毒措施,吃進去到時候就排掉了。一個小孩子還會經常亂吃東西呢,這個應該問題不大。

雖然如此,但我們未來會研究將這項技術推進血管裡,這就很有技術挑戰了,實驗需要很慎重,現在還暫時做不到。不過這絕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讓膠囊進入大腿、人腦等血管的地方進行治療,這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既然是趨勢和方向,只要是好的事情,政策方面不必過分擔心。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WRC 2016華碩CTO羅仁權:機器人如何像藝術家一樣畫畫
    雷鋒網按:本文根據羅仁權教授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World Robot Conference)上的演講編輯整理而來,在未改變願意的基礎上略做了刪減。羅仁權,臺灣大學講座教授,IEEE院士,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院士,華碩集團首席技術官。曾擔任兩屆臺灣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臺灣機器人協會創會主席。
  • WRC2016雖然「炸機」了,但仿生蝴蝶和大鳥仍是Festo的最強公關
    ● ● ●做了 10 年仿生機器人Festo 做仿生機器人已經有 10 年時間,從2006 年開始,幾乎每一年就推出一款仿生機器「動物」,包攬水陸空:水母、企鵝、螞蟻、蜻蜓、袋鼠、海鷗、蝴蝶等等。蝴蝶是 2015 年的產品。身體主要材料都是碳纖維,無論是翅膀還是主幹,所以重量很輕,只有 32g。其翼展 50cm,飛行速度 1-2.5m/s,最長可以飛行 4 分鐘。
  • 機器人登場!義大利醫院使用機器人護理新冠病人
    原標題:機器人登場!義大利醫院使用機器人護理新冠肺炎病人據義大利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7日,6名只有兒童體型大小的機器人開始在義大利倫巴第大區瓦雷澤省的一家醫院協助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醫護人員和機器人,圖源自義大利媒體。這些機器人配備有攝像頭,醫務人員不用走進病房就可以通過屏幕遠程觀察病人的狀況,並和病人進行溝通。既減少了近距離接觸感染的風險,減少了防護用品的消耗,還節省了穿脫防護服的時間。△用來照顧病人的機器人,圖源自義大利媒體。
  • IEEE ROBIO 2016 國際機器人與仿生學會議在青島召開
    2016年12月5日,IEEE ROBIO 2016隆重召開,立命館大學教授、大會主席馬書根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等知名專家學者出席大會。本次會議的主題為「Robots Serve for the Ocean」,收到了來自 29個國家和地區的459份投稿,覆蓋了機器人與仿生學的各個領域。
  • 日本機器人教授:大白那樣的醫療機器人只是夢想
    央廣網科技10月23日消息(記者殷雨婷)在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日本東北大學教授小菅一弘博士(Dr.Kazuhiro Kosuge)同媒體溝通時,就中日兩國在大學機器人教育以及機器人整體產業的發展進行了交流。
  • 細胞為機器人供能?義大利科學家實現突破
    義大利佩魯賈大學工作的Luigi Catacuzzeno用一根長而細的針刺穿青蛙卵。?他仔細通過顯微鏡盯著它,然後轉動一個機器的旋鈕,向前推動一小部分微米針。?隨後,他巧妙地刺破柔軟的卵的膜,將其連接到一個類似於電池的電子元件。這一系列不尋常的操作是Catacuzzeno在研究從生物細胞中獲取能量來為微型電子設備供電所做的實驗。這每一個青蛙卵都是單個細胞。
  • 香港中文大學Darwin Lau教授的機器人技術講座
    3月30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Darwin Lau(劉達銘)教授應西安交大械工程學院朱愛斌副教授的邀請,來校做有關線纜驅動機器人技術的講座,並與交大機器人方向的師生進行學術交流。 (cable-driven robot)展開,介紹了目前常見的線纜驅動的機器人。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康奈爾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助理教授Rob Shepherd認為這種「皮膚」將有兩種應用方向,一種是應用在機器人上,打造出能變色和顯示信息的軟體機器人;一種是能變形的顯示器。有了這種「皮膚」,機器人不僅擁有柔軟的肢體,而且還能有自己的「情緒」表達,通過不同的顏色,機器人能展示自己的感受,從而與人類更好地溝通。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Brad Nelson:操縱微米納米級物體的機器人|...
    自2002年以來,Brad Nelson就在這裡擔任機器人和智能系統教授,現在他也是多尺度機器人研究所所長。Nelson教授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細微對象的控制、微米級機器人的製造和應用、納米級物體操控方案與製造、仿生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微電場微磁場等,多數都是應用於微小尺寸的機器人的技術;大型的醫療設備/醫療機器人當然也有,「多尺度機器人」嘛。
  • 鴨子機器人領銜 盤點2019年上半年那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
    在此之前,全球出現過各種各樣的仿生機器人,比如史丹福大學研製的壁虎機器人、哈佛大學打造的機器蟑螂,以及Festo研發的蜘蛛機器人BionicWheelBot和蝙蝠機器人BionicFlyingFox等等。那麼時間來到2019年,世界上又有哪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出現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盤點下吧!
  • 擎朗智能送餐機器人PEANUT在義大利餐廳大熱
    送餐機器人在國內已經不是什麼戲新鮮事兒了,尤其是受特殊時期影響無數送餐機器人走向抗疫一線,做隔離區和非隔離區之間的配送,避免交叉感染。但在義大利送餐機器人還屬罕見的新生物,直到去年,第一批中國餐飲機器人知名品牌擎朗智能研發的機器人PEANUT抵達義大利,餐廳場景才逐漸開始投入使用。
  • 浙江大學熊蓉教授:仿人機器人研究的三大關鍵技術 | CCF-GAIR 2018
    (CCF-GAIR)在深圳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 人物-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TA們來了(二)
    Zvi Shiller 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   Shiller 教授是艾裡爾大學機械工程和機電一體化系的創辦人和系主任、派司令(Paslin)機器人與自動駕駛汽車實驗室主任、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在加入艾裡爾大學之前,Shiller 教授擔任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主任。
  • 義大利機器人將帶來「新型」音樂會
    5月31日至6月1日,來自義大利的機器人鋼琴家將在北京音樂廳演奏古典音樂大師的經典名曲。北京音樂廳相關負責人說:這個有趣的機器人鋼琴家特奧也是北京音樂廳送給小朋友們的六·一兒童節禮物。機器人鋼琴家特奧特勞尼克(簡稱特奧)2012年由義大利的馬裡奧·蘇茲設計製造,是一個機械樂器數字界面(MIDI)播放器,可以原封不動的複製鋼琴樂譜,並調用MIDI文件演奏,也可以對真正鋼琴家的演奏進行模仿,將過去偉大鋼琴家,如布索尼、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霍夫曼,錄製的鋼琴捲軸推導成MIDI文件並演奏出來。
  • 義大利研發仿生機器人章魚 結合仿生學只運用了很少的計算力
    感謝奧創智能網的投遞今天的大多數機器人能在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運作良好,像工廠組裝線。
  • 【香港醫療】港中文大學發表研究成果,螺旋藻機器人穿透身體殺滅癌細胞成為可能!
    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很多年裡,許多科學家都希望讓各種微型機器人可以有效地穿過身體,執行藥物遞送、治療或檢測等功能。
  • 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孫立寧:醫療機器人的機遇、現狀和未來
    在7月9日舉行的未來醫療專場上,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蘇州醫用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相城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孫立寧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宏觀的關於醫療機器人的演講。孫立寧院長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企業家。他是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
  • 地震救援機器人什麼時候能夠全面開工?
    被發現時,她的身體已經砸的變了形,但這位母親以匍匐著的姿勢緊緊的抱住年幼的孩子,最終孩子安然無恙,母親卻不幸遇難。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受傷,倒塌房屋150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523億元。數據是冷冰的,但是背後卻是萬千家庭破碎的聲音。
  • 擎朗智能的明星送餐機器人在義大利大受好評
    近日,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臺TGR早間新聞對一家義大利餐廳裡的特殊服務員進行了報導。這位服務員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一臺智能送餐機器人。  據報導稱,受新冠情危機影響,截至12月上旬,義大利全國已有超過7.3萬家企業被迫停工,約佔全國企業總數的7.2%。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企業多為旅遊和餐飲企業,迄今進入破產程序的餐飲企業已多達5000多家。
  • 走進章魚機器人:這條「八爪魚」指引著軟體機器人的未來
    編者按:本文由雷鋒網編譯自IEEE Spectrum,原文作者為義大利聖安娜高等學校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Octopus Integrating Project負責人Cecilia Laschi。當我們實驗室的學生第一次讓章魚機器人下水時,我很緊張。那時,陽光照射在地中海的碧波上,我望著機器人慢慢沉入水底,根據指令做出遊泳、爬行等動作。當我命令它進入甲板下的一片狹小的空間時,它靈活地收縮著身體,輕而易舉地鑽進那片窄窄的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