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為機器人供能?義大利科學家實現突破

2020-12-05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 9月5日消息,據《連線》雜誌報導,科學家正在研究用細胞給電子元件供電。義大利佩魯賈大學工作的Luigi Catacuzzeno用一根長而細的針刺穿青蛙卵。?他仔細通過顯微鏡盯著它,然後轉動一個機器的旋鈕,向前推動一小部分微米針。?隨後,他巧妙地刺破柔軟的卵的膜,將其連接到一個類似於電池的電子元件。

這一系列不尋常的操作是Catacuzzeno在研究從生物細胞中獲取能量來為微型電子設備供電所做的實驗。這每一個青蛙卵都是單個細胞。當然,卵細胞是細胞中體積非常大的,往往可以達到針頭的大小。在義大利佩魯賈大學工作的Catacuzzeno表示:「每個細胞就像一個電池一樣」。?細胞通過將電解質如鉀和鈉離子移入和移出細胞膜來儲存和轉移電荷。他說:「通常,細胞的能量被用於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神經元利用這種能量發出信號,肌肉利用能量收縮。」與鋰電池不同,細胞可以自己補充能量,自己利用食物中含有的化學能給自己充電。比如你在鍛鍊後喝的佳得樂就有助於加強在你的身體的細胞中運行微小電流的強度。

Catacuzzeno的團隊最近表示,他們可以從青蛙蛋中取得一些電力來給電容器充電,然後利用儲存的電能產生無線電信號。更準確地講,他們用一個雞蛋的能理為一個小型對講機供電。?他們撰寫的相關論文已經登錄在arXiv網站上,但仍在等待同行評審的結果。

所有這一切實驗的目的在於最終設計出可以在人體內部運行的微型機器人和其他醫療設備,並完全實現在人體內部充電,而不再依賴於外部電源供能。?藉助Catacuzzeno團隊從雞蛋中獲取能量的技術,下一代植入靜脈的傳感器可以測量您的血糖,下一代內窺鏡也可以在拍攝您的腸道的同時釋放藥物。?這些設備會定期進入您身體自身的細胞中加油,給自己充電。?Catacuzzeno在這個項目上的合作者,義大利佩魯賈大學的物理學家Luca Gammaitoni說:「這是我們可以用來建造非常小的機器的新方向,這些機器如果要在生物體內自主運行,必須解決利用人體供電的技術難關」。

與日常電子產品相比,單個雞蛋產生的功率很小。?研究人員得到的雞蛋產生1.1納瓦的功率,這意味著你需要超過一千萬隻青蛙卵才能點亮一顆LED。?在將電容器充電約13分鐘後,其儲存的能量相當於16納安時。?按照這個速度,將需要超過1億隻青蛙蛋來匹配單個AA電池中儲存的能量。

但細胞的供電規模對於無線傳感器來說是足夠的,猶他大學的機械工程師Shad Roundy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這項工作,但是他表示,每隔13分鐘發射一次無線信號的話,你不需要很多電量就可以完成了。然後微型機器人的電池可以從另一個細胞中充電,並在13分鐘後進行下一次傳輸。?這種充電周期足以滿足許多類型的醫療傳感器。Roundy說:「要知道,糖尿病患者現在每天要多次刺破他們的手指來獲取血糖讀數,如果你能每30分鐘自動獲得一次葡萄糖更新,而不需要刺破手指,那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Roundy說,更大的問題是電容器的小型化。?現在,電容器太大而無法在人體內操作。?與此同時,在動物或人體內為電容器充電也需要比Catacuzzeno在顯微鏡下進行操作更複雜的技術。科學家們還必須確保這些微型電子產品與生物相容,人體往往會對外來物質產生排異反應。Gammaitoni說,好消息是機器人從細胞中收穫的能量對人體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在人體的這裡和那裡偷取幾納米瓦的能量應該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他說:「每天人體有大量細胞死亡,每隔幾分鐘就會在我們體內再生,從統計數據來看,這不是對身體本身有害的東西。」

該團隊接下來打算嘗試從大鼠肌肉細胞中提取能量。?Gammaitoni說:「我們希望驗證許多細胞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提取能量」。此外,研發從肌肉細胞收集電力的技術將擴大傳感器的應用範圍,因為肌肉細胞遍布人體的各個部位。(馬克克)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姚立偉_NT6056

相關焦點

  • 受電鰻啟發的「軟體電池」,為下一代軟體機器人供能
    1799年,義大利科學家Alessandro Volta(伏特)用鋅和銅做了一個手臂長度的電池堆,鋅和銅是用鹽浸的紙殼分開的。這個「電流堆」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成電池,但是Volta的設計基礎卻很古老——電鰻的身體。電鰻可以通過發電器官來自我發電,發電器官佔到了其兩米長身體的80%。發電器官含有數千個特殊的肌肉細胞,名為發電細胞。
  • 2029年人們將實現永生的方法 納米修復機器人和細胞逆生長技術
    納米機器人藉助最先進的晶片和納米技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確地建造或者是操縱物體,實現對特定位置的藥物傳遞,甚至是對某個單獨細胞進行智能微手術.當然納米機器人並不是指機器人的尺寸是納米,而是指可以在納米級的範圍內實施作業,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大部分在0.1-10微米之間,通常比我們的頭髮絲還要細幾十倍.科學家通常認為,納米機器人治療可以克服傳統治療方法的弊端.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這群腦洞大開的科學家,用青蛙細胞造出了一個機器人
    ,實現生物與機械結合的「人機結合體」麼?後,用這些處於早期胚胎階段的皮膚細胞和心臟細胞,製造出了可編程的活體機器人Xenobots。雖然這種由青蛙細胞組成的機器人,只有兩毫米大小,但是它能起到的作用卻著實非同小可。
  • 韓國科學家用機器人體外操控了小鼠腦神經!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磁驅動微型機器人已經並不罕見了,甚至有點兒平平無奇。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
  • 細胞大小的機器人深入人體,這一聽來科幻的技術最近又有新突破
    ,限制了這一目標的實現。0.1毫米,微型機器人最大厚度為5微米,寬度和長度尺寸分別為40微米*40微米或40微米*70微米。圖源[1] 新型致動器可在低電壓(200毫伏)下從平面彎曲成曲面,而且這一過程可逆,消耗的能量才不到10納瓦,並且與矽加工完全兼容,實現了與半導體工藝無縫集成,使其更容易將電子器件微型化,以生產細胞大小的機器人。
  • 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
    慢性B肝病毒感染與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之間存在聯繫,但醫藥學界尚未有相關試驗數據支撐這項觀點,由義大利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表在2020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基於上述背景和目標,義大利科學家開展了這項,關於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相關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增多研究。
  • 我國科學家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微納米課題組近日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晶片上的實驗室》以封面形式刊發。
  • 中科院:我國科學家突破體細胞克隆猴技術
    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丁仲禮、張亞平等出席發布會。
  • 美納米機器人破解世紀性難題,人類突破百歲壽命極限已近在咫尺
    試想一下:將一種極其微小的機器人植入身體深層組織,實時控制這些小機器人在人體內自由運動,為體內特定區域運送營養物質或藥品、清除病變細胞
  • 科學家利用微米級機器人實現體外腦神經操控,腦科學迎來新突破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構建複雜而精確的神經網絡模型,同時將細胞損傷降至最低。另外,通過在以這種方式實現的神經網絡模型中測量由神經細胞發出的生理信號來驗證神經網絡連接的形成。」崔宏秀說。就在不久前的8月29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聯合創辦的Neuralink公司公布腦機接口(BCI)技術新進展:利用最新發布的手術機器人V2,類似「縫紉機」的效果,將約為一枚硬幣大小的腦機接口設備Link V0.9植入到實驗豬的大腦,實現電波反饋
  • 納米機器人把原子級別藥物輸入細胞
    原標題:納米機器人把原子級別藥物輸入細胞   ■最新發現與創新   「超高的定位精度,在超過釐米以上的運動範圍內仍能保證納米以下的定位精度。」2016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由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研製的具備位移反饋傳感器的納米操作機器人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 科學家發現「永生」辦法,雖然很好實現,但可能會毀掉人類文明!
    人類壽命有限,但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移居其它星球等等,受到生命的限制,很難看一眼宇宙之外的景色,對此科學家提出永生的辦法,辦法有效可是容易毀掉人類社會。通過克隆能否實現永生?相信大家都了解影響人類壽命的問題,細胞中的端粒,細胞中的端粒分裂到一定階段後便走向死亡,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細胞重組問題,希望能從中破解秘密。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軟體自驅動機器人誕生,也看到了最會走路的Altas再次突破自己學會走「梅花樁」,這些技術的突破必將在業界產生影響。科學家們的具體做法是:用一小塊矽膠注成黃貂魚的外形,然後利用機器人形態學的技術把少量的黃金注入矽膠裡形成黃貂魚的骨骼支撐,然後在「骨骼」之上再鋪一層矽膠,這是為了防止小鼠心肌細胞直接接觸金屬造成細胞死亡,最後將活體細胞鋪在黃金骨骼之上,就構成了一個會動的人造黃貂魚。
  •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2014-12-04 11:27:02它的全稱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一種通過對成體細胞進行重編程獲得的幹細胞,其巨大潛能可媲美胚胎幹細胞,幾乎能發育成所有種類的細胞。在未來,應用iPS細胞可實現人工造血,可用於組織、器官的修復,甚至可利用其培育出全新的組織、器官。2012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教授,因在研發和應用誘導iPS細胞領域作出的貢獻,而榮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科學家能夠利用磁場操縱藻類機器人 主動追殺癌細胞
    現在,通過對磁信號的響應,科學家已經能夠操縱螺旋藻——一種微小的植物和食物補充劑——從人體中穿過。這種生物混合機器人有朝一日可以將藥物運送到身體的特定部位,從而減少副作用。更有甚者,這種機器人以及它的磁場似乎可以殺死癌細胞。
  • 科學家欲破解秘密,人類或能實現半永生
    這是因為人類受傷後,人體的各處免疫系統和細胞雖然擁有止血和抑制細菌的功能,但卻沒有修補的功能,人類不能像壁虎之類的生物那樣,在失去了器官亦或是手腳之後還能再長出新的。那麼,為什麼壁虎等生物卻擁有這般神奇的能力呢?科學家深入研究,最終揭開了壁虎的秘密。
  • 如何能長生不老?近百名科學家共同研究,未來人類或成「機器人」
    比如有的科學家在研究如何讓細胞停止衰老或者讓細胞衰老變慢,以保持細胞活躍,人就不會老去。而有的科學家在研究人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將人的本質提取出來,轉移到永生的物質上,讓人的本質與物質長久活下去。這些技術和理論的研究從未間斷,長生不老的追求也從未間斷。
  • 「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我國消化道內鏡新突破
    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並總結了近年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    我國消化內鏡雖然起步較晚,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已覆蓋所有臨床學科及健康管理領域,代表著當今臨床醫學發展最前沿方向。
  • 谷歌首席科學家稱,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納米機器人將接管人體
    人類一直以來都想實現長生,目前,矽谷有數十個公司在做事人類未來永生技術的研究,而谷歌首席科學家雷·庫茲韋爾預言說:到了2029年,人類將開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類將正式實現永生!雷·庫茲韋爾是美國矽谷知名的未來學研究者,發明家,作家,谷歌的首席工程師。他曾發明了盲人閱讀機、音樂合成器和語音識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