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薦讀丨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
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蔣軍晶老師力作
倪文錦、王榮生、吳忠豪、徐冬梅推薦
蔣軍晶 著
策 劃:源創圖書
出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定 價:39.80元
名家推薦
蔣軍晶老師的群文閱讀的讀寫結合取向與閱讀策略指點是本書的兩大亮點,一定能給廣大一線教師以深刻的啟迪與有效的引領。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倪文錦
群文閱讀以多樣化「議題」為綱,專題式地組織多篇課文,指導學生開展互文閱讀,打通了課內與課外,形成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一種新形態,是語文課程建設與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收穫。蔣軍晶老師倡導和實踐的群文閱讀,有育人情懷,有可據理論,有自編教材,有具體的操作辦法,有多種體裁的示範課例,並輔之以現身說法,上下貫通、腳踏實地,這種「真幹事」的做派,深得吾心、令人敬佩。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榮生
蔣軍晶老師以群文閱讀的方式,使得學生的課堂閱讀量呈幾何級數增加。他的群文閱讀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一條極具可操作性的新思路。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語文教育專家 吳忠豪
在群文閱讀的探索中,蔣軍晶老師充分展現了他作為語文教師,對兒童人格的養成、閱讀素養的提高、思辨能力的培養等多維度的關注與建構。同時,作為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他的研究也引領著更多老師從兒童出發,走向廣泛而深入的閱讀,並試圖主動建構課程,重新定位語文教師的角色。
——「親近母語」創辦人 徐冬梅
內容簡介
群文閱讀,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建立閱讀優勢的最佳方法之一。
什麼是群文閱讀?優質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文體如何做群文閱讀?通過群文閱讀可以學什麼?……在本書中,蔣軍晶老師將自己多年做群文閱讀的經驗全部呈現出來。
蔣老師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的閱讀量大增,促使學生嚮往精神生活,同時培養學生思考、發現的能力。他的群文閱讀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供了一條可操作性極強的新思路。
本書適合語文教師和語文教研員培訓與閱讀。
作者簡介
蔣軍晶,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兒童閱讀推廣人。2015年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2015年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響力人物。曾獲第六屆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評比一等獎。應邀赴臺灣、北京等地執教研究課、做講座500餘節次。出版有《從「課堂」走向「課程」——我的語文之路》《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小學生老舍讀本》《群文閱讀——新語文讀本》等。
目 錄
推薦序•為什麼是蔣軍晶
自序•我還給你們一個怎樣的孩子
第一章 什麼是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到底長什麼樣
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課文閱讀)有什麼區別
群文閱讀與主題閱讀有什麼區別
附:群文閱讀教學的理論基礎
群文閱讀對學生的意義
練習默讀、瀏覽等無聲視讀
提升閱讀速度
適應真實的閱讀材料
練習單篇閱讀很難練習的閱讀策略
感受、學習接近文學的表達
練習複雜情境中的思考力
群文閱讀對老師的意義
逼著自己去閱讀
強勢改變課堂結構
優質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
議題如何確定
文章怎麼選擇
問題怎麼設計
群文閱讀的教學取向
用顯性的方式教表達
用顯性的方式教閱讀
用顯性的方式教思考
群文閱讀的操作取向
「閱讀」的課堂
「安靜」的課堂
群文閱讀的操作方式
一篇帶多篇
課內多篇
課外多篇
關於群文閱讀的訪談
第二章 文體與群文閱讀
神話這樣教
神話裡的「神奇」
神話裡的神
神話的敘事結構
神話的敘事語言
課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童話這樣教
童話這樣教,可惜了
山歌要唱,童話要講
把講臺變成童話的劇場
發現童話的敘事特點
課例:感受同一個作家的不同風格
散文這樣教
散文到底是指哪些文章
散文的特點到底是什麼
散文要追索作者的原意
追索作者的原意要注意什麼
追索作者原意的具體方法
課例:用感嘆號和問號向蟲子致敬
兒童詩這樣教
以讀為重心的詩教
以理解為重心的詩教
以寫為重心的詩教
課例:最後一句•詩
小說這樣教
如何感知人物
如何聚焦情節
小說裡的感動
小說與生活的聯結
課例:比較,最實用的閱讀策略
寓言這樣教
比較快地得出寓意
寓意是比較明確的
得出寓意是有方法的
寓言教學可以做思維訓練和哲學啟蒙
課例:統整信息,歸納寓意
知識性文本這樣教
知識性文本到底教什麼
知識性文本的主要閱讀策略
關於非連續性文本
課例:個兒大的草莓能不能吃
第三章 群文閱讀實踐
群文閱讀,做起來再說
通過群文學表達
「繞啊繞」的兒童詩
「反覆結構」的童話
寫「想」可以不出現「想」
通過群文學閱讀
比較後的驚喜發現
抓住矛盾讀懂詩歌
透過情節看想法
通過群文學思考
如何看待狐狸
課程實踐
推薦序
為什麼是蔣軍晶
我在寫這篇序時,蔣老師的教學影像倒帶似的歷歷在目,其間,臺灣小學語文教學的困頓與糾結,不時成為背景交互參照……
兩岸相映,借鑑取長,意味深遠。
您可能想問:為什麼是蔣軍晶?
一、因緣際會
第六屆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評比活動中,趙鏡中老師赴太原擔任評審,同時帶回視頻責成玉貴從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課例撰寫觀課評論,委由臺灣小學語文研究會發行。其中,蔣老師的《月光曲》文本解讀層層深入、獨到,教學設計簡潔有層次。雖然《月光曲》仍有浮動與空隙值得與蔣老師切磋商議,但他牽引自然,以學生為立足點,以學生為資源,設課精準,功力深厚。
初見蔣老師,是在2007年12月1日杭州長青小學「全國首屆小學語文班級讀書會」研討活動中,鏡中老師不克前往,臨時委託玉貴代他演示「群文閱讀教學」。兩天研討給玉貴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蔣老師演示的「班級讀書會」課例,它有別於我對自2002年起在香港、澳門、北京觀摩過的大陸教師的所有課堂的印象。
當天,他執教米切爾•恩德的《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讓文學作品成為課堂的主要素材,解構開放,循序精準設問,貼近學生,依學生的回答引路展學,深入意涵,拓展廣闊,令我大開眼界。在這之後,我在長春、廈門、上海也曾看過大陸其他老師上此書的讀書討論,其中皆有蔣老師設計的雛形與影子,不知是巧合,還是難以超越的模仿。
晚宴席間,蔣老師話不多,和他並未熟識。
同年12月28日第六屆「兩岸四地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在北京召開,鏡中老師告知我蔣老師也將與會,因此,我帶著教學中所建立的兩本學期讀寫教學檔案,在會場刻意找到當時與王林老師一起與會的蔣老師,厚顏請蔣老師斧正指教。我承認,我完全是出於仰慕,刻意地親近蔣老師。
2009年7月,我於浙江千島湖為期兩周的全國首屆「班級讀書會骨幹教師研習班」中擔任分組陪伴教師,蔣老師隱其功出任班長,與山東躍華學校李懷源校長代表培訓教師每天參與培訓檢討會,他聆聽專注,話語不多。
2010年7月,蔣老師應臺北縣語文科輔導團之邀,來新北市展示《麋鹿》《趵突泉》《「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個課例,給未曾見識過大陸教學的臺灣老師帶來極大震撼。2011年2月,蔣老師應臺灣小語會之邀,帶來《飛向藍天的恐龍》說明文教學與《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議論文課例。唯獨這次,玉貴公務在身,無法親自觀課。卻因鏡中老師驟逝,因緣際會於靈堂,意外倉皇見上一面。
二、為什麼是蔣軍晶
我喜歡蔣軍晶老師。他,爐火尚未純青,流派未判,課型未定,動向未明……
蔣老師爐火尚未純青,因為他正在通往海涵與精緻的途中惕厲磨鍊、整合多樣。蔣老師流派未定,但走在流派宣稱的前沿,因為他還學於生,以學引教,以生為本──受納學生原初理解為最珍貴的教學資源,據此專業引路、導學展學。正因如此,課型不定,泉源不絕;立足文本,循序展學;親近學生,平等關懷。這是我喜歡蔣老師課堂的起因與主因。
蔣老師沒有過度雕琢與刻意包裝的「過渡語」,沒有某些特級教師藏不住的權威與尊貴,他的音量、音質、音頻與學生非常接近,引導著學生思考,與學生平起平坐。
近兩三年,我經常藉由大陸老師的教學視頻,借用大陸的課文,讓臺灣老師與之「素顏以對」進行文本解讀,著手教學設計,進而對比名師的課堂,評議名師教學的特色、優點與空間。其中,我最常選用的是蔣軍晶老師的課例。
選擇蔣老師的主要理由是:教師研修不是影友會,目的不該是親炙明星一般的名師風採,回到教室依舊船過無痕;不該是欣賞精美包裝的過渡語,感受設計奇巧之出彩,而課室中的自己卻只能相形見絀。而是應該讓研修的老師「看到」以何種姿態、何種聲音、何種平等從學生的原初思維出發,進而導學;「看到」如何開放問題,海涵受納,匯聚眾議,引向重要的學習內容,聚焦重要語文能力的鍛鍊。
教師研修需要所有人都能像他具體學習的專業老師。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教學專業能清晰被看見、被學習、被順利轉移到一般老師身上的楷模。
我認識的大陸老師不多,雖然我努力分析過不少特級教師、名師的視頻,但由於和蔣老師因緣際會,有幾面之緣,他又是少數來臺灣展示過不同課型的老師,當然就以他為學習榜樣。
幾次見面,匆促淺談。蔣老師讓我劇烈感受到他日積月累的海量閱讀、大器解構卻又精確掌握語文的教學企圖。他的學習與見識、經驗與突破,每年都在急速推進,即便我苦苦追趕,也只能氣喘籲籲望塵莫及。
三、一點提醒:兩岸相會,借鑑取長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指出,(當今語文教學)內容刻板僵化與隨意性過大並存,教學花樣百出與知識含量貧乏共生。其實,有一點點出了兩岸明顯極端的弊病:臺灣小語仿佛站在沼澤溼地上,晃動漂移;大陸小語仿佛立在大陸板塊上,堅固穩定。一方試圖停靠,一方有待軟化,二者皆渴望尋覓最適合自己溫度與溼度的土壤,繼續茁壯滋長。
(一)兩岸立足點,著實不同
1.先說臺灣
臺灣小學語文在1999年第一波課改以來這十幾年間,有了以下發展傾向。
(1)1999年第一波課改時,「統整課程」從美國被介紹到臺灣,並大力推行。
(2)課改將語文領域分化為三—語文、鄉土語言、英語,因此,真正的語文教學時數幾乎減半。
(3)課改以來,臺灣的新興議題從四個、六個發展到目前的九個,而且在持續增加。而新興議題最容易、最常跟語文領域結合發展與實施。
(4)臺灣舉辦的教案甄選比賽傾向於鼓勵「多元」「活潑」「創意」「統整」「與議題相結合」「與其他領域統整」。
綜上所述,大陸老師會看到臺灣的語文課堂活動化、外延化、自主化、繽紛化……語文經常只教到「議題」與「內容」,語文味兒稀薄,語文意識淡薄—「經常沒有在上語文,甚而不自知」(王崧舟語)。
2.再論大陸
大陸老師受到評職稱影響,經常需要通過賽課來評級。他們上有主任、校長,外有教研員、專家,層層把關,勤管嚴教。依我觀察,大陸老師入職三到五年內,便已達到中等教學水平,語文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再有就是有一些影響教師快速成長的機制,如大型賽課中出線的名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給一線教師提供觀摩學習的公開課。
上述把關、評比、學習、模仿,一方面,在短時間內將大陸老師的教學水平拉到中等;另一方面,卻會牽制老師的自主見解,磨平老師的獨有特性,鎖住老師們原本靈活的穴道。
每當臺灣老師見識到大陸老師過渡語精準、朗誦聲情並茂,學生口語表達完整清晰,課堂容量、密度極大時,就汗顏不已!每當大陸老師觀摩臺灣課堂師生關係融洽、步調鬆散、延伸拓展、教師關照每個學生時,就不禁省思向來僵固不敢逾越、急急催趕所為何事。
兩岸所立足處,差異巨大。因此,我們把對方當鏡子,一見傾心也驚心。
(二)如何互相借鑑,如何鏡照兩岸相會
教育很難比較好壞,因為關涉價值判斷。越簡化的比較,就會得到越淺化、越沒有價值的結論。臺灣有臺灣的難題,大陸有大陸的困頓。
吳剛平教授2007年提出「教學的課程意識」概念,指出,課堂教學的良窳,不能僅以課堂檢省,需置於課程框架檢視。何況,課程之外,尚有孩子的個性、健康、志趣、內在動力、情感、悠遊自在,這些才更是孩子這一生真實生活的重要成分。
(三)兩岸相會「課堂」,「課堂」是相互理解最美的開始
分析大陸的課例,對臺灣的小學語文教學意義深刻。因為第一,大陸課文相較於臺灣課文,差異可簡要概括如下:詞語生難、語言簡練、結構清晰、經驗缺乏;第二,大陸一冊課文30—40課,而臺灣只有14課;第三,臺灣課文與大陸課文相比,不但數量不及三分之一,且內容相對淺白;第四,大陸課文生難、量大,每課約兩課時必須教完,臺灣課文淺白、量少,每課最少約六節課才能上完。
兩岸小語的差異必然存在許多值得臺灣深切回顧、檢視與深思之處。以下僅就蔣軍晶老師的《月光曲》《趵突泉》《麋鹿》《飛向藍天的恐龍》四個課例談談對臺灣的提醒與啟示。
(1)蔣老師閱讀教學的結構:從熟讀全文入手,依文深究,讀出寫法,向讀學寫,讀寫結合。
(2)蔣老師的語文課堂聚焦於閱讀方法、領悟表達、綜合實踐。
(3)蔣老師的語文課堂用很多相關的文本知識與經驗,來補充學生的背景知識與經驗。
(4)蔣老師無處不教朗讀,且朗讀與閱讀理解密切結合。
(5)蔣老師的詞語教學詳略有別,與閱讀理解密切結合。
(6)蔣老師的閱讀策略教學循序靈活、有機整合、貫穿全課。
(7)蔣老師的閱讀理解兼顧領悟表達、讀出寫法、向讀學寫。
(8)蔣老師的每節課都試圖使教師主導結構轉向,走出IRE結構(即「教師引導—學生回應—教師評價」結構)。
(9)蔣老師在小語課堂上的角色為「備而待用」的充分準備者。
(10)蔣老師在課堂上實時、正向、具體、有效導學。
結 語
蔣老師必定是一位課外廣讀、課內深讀的讀者,這樣方能以生為本編織有機、靈動的語文課堂。因為從這幾個課例可以看出,蔣老師並不是準備來「講述」與「灌輸」的。由於課前預想了篇章各處的教學重點,所以他能在恰當引導的前提下,信手拈來。如此一來,課堂既具有開放探究的空間,又不失清晰的教學理路。
教師充分解讀教材,才能順利將之轉化成教學活動。蔣老師像剝洋蔥一般,領著學生一次又一次帶著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出文本,來來回回,每次再回到文本時則有新的領略。
我沒有蔣老師如此豐富的展示公開課的經驗,我一上公開課就難免既急又趕,總怕一節課未能「充分」展示教學構思。而蔣老師的課堂,看起來節奏溫煦平穩,不免想問一問大家:蔣老師的課堂,是不是「高效」?
我想引用吳剛平教授所提的「高效課堂」的概念,供大家當作檢視蔣老師課堂的框架。吳剛平教授指出高效課堂體現於「效果」「效率」和「效益」三個方面。
「效果」指教學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度,反映課堂的紮實程度;「效率」指取得的效果與投入的時間、資源的關係,反映課堂的充實程度;「效益」指教學過程及結果的整體收益,反映課堂的價值實現程度。高效課堂是這三方面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
高效課堂從「內部」和「過程」檢視,就是學生「學會」「會學」「想學」。高效課堂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麼,所以衡量課堂是否高效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這一標準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生命性。生命性課堂是交互式對話的場域,學生總是保持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踴躍參與互動,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和積極情感體驗的活動。
第二,生成性。課堂教學並不完全按照預設結果進行,是師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學生的學習是生成的、動態的過程,不斷建構新的意義。
第三,全體性。高效課堂不能僅僅反映在少數學生的發展變化上,而要體現為全員參與和全體進步的結果,是尊重個體差異和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全體發展。
第四,全面性。高效課堂所追求的學生發展是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整體發展,包括涉入自然、社會以及與他人交往的全面學習活動,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在內的全面提高。
不知您覺得蔣老師溫煦如春、平緩如坡的課堂,是否高效?
李玉貴
2016年3月
『關於我們』
一本雜誌和她倡導的教育服務理念
聯繫電話 (027)50769313
投稿交流郵箱 2412832771@qq.com
郵發代號 38—20 38—385
提供教育諮詢服務,教育培訓服務,教育專著出版服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