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勒密地心說真的是被哥白尼一擊擊潰的嗎?

2020-11-22 騰訊網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的迅速發展引領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發現和認知過程。當時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以及天文學的突破為現代科學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天文學領域,被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就是創造了日心說的哥白尼。

基於對行星運動的持續觀測和古羅馬、古希臘以及伊斯蘭的經典世界理論,哥白尼推測地球和其它行星、恆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轉。通過這種假設,哥白尼成功解決了經典地心模型所導致的數學問題和矛盾,為現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哥白尼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轉的人,但是哥白尼非常及時地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日心模型。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歐洲的天文學家正在努力解決公元前二世紀託勒密地心模型所產生的數學和觀測問題。第二個原因是哥白尼的模型是第一個完整且詳細地描述宇宙運行的天文系統模型。哥白尼地模型不僅僅解決了地心模型的各種問題,還提供了一種不需要複雜數學就能描述宇宙運轉的簡化宇宙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模型得到了有影響力的人的支持,日心說逐漸被天文學家認可。

葡萄牙宇宙學家和製圖師 Bartolomeu Velho 在 1568 年對託勒密地心說的闡釋。來源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託勒密(地心說)模型

地心說模型自從遠古時代就被廣泛接受,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恆星和行星圍繞著地球運轉。到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晚期,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將地心說正規化,用數學來描述地心說。

地心說本質上可以歸功於兩種常見的觀測結果。第一,古代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其它恆星、行星似乎每天都圍繞著地球運轉。第二,從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地球似乎並沒有運動,好像是空間中的固定點。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人們開始逐漸接受地球是球形的。亞里斯多德時代,地心說也吸納了這種認知,認為地球、恆星、行星都是球體,並且以完美的圓形軌道運動。

但是直到公元前二世紀,埃及-希臘天文學家託勒密發表了他的論文《Almagest》,才將地心說的細節變得更加標準和嚴謹。考慮到從古巴比倫到當時的天文學認知,託勒密認為地球處於宇宙的中心,並且恆星都離宇宙中心不太遠也不太近。

2009年底和2010年初,火星「逆行」—— 一種似乎在天空中向後移動的現象。來源:NASA

為了解釋地心模型中的逆行現象,地心說認為每一個行星都在同時進行著兩個圓周運動:第一個被稱作「均輪」,第二個被稱作「本輪」,並且本輪的圓心在均輪上。均輪的圓心並不在地球上,被引入用來解釋季節的不同長度。「本輪」的目的是用來解釋行星的逆行現象,當行星沿本輪運動方向與均輪運動方向相反時,天空中的行星似乎變慢了,發生逆行,然後又再次向前移動。

不過,本輪和均輪並不能解釋所有觀測到的行星運動。最明顯的是,行星逆行(特別是火星)的環有時候比預測的大,有時候小。為了緩解這個問題,託勒密發展了一種位於行星軌道中心附近的幾何工具——equant,這樣行星就以均勻的角速度運動。

對於站在行星軌道中心附近的觀察者來說,行星的本輪似乎總是勻速運動,但是對於其它位置的觀察者來說,行星就不是以均勻的角速度運動。雖然這套體系在羅馬、中世紀歐洲和伊斯蘭世界中被廣泛接受了大約一千多年,但是從現代標準來看,它實在是太冗雜了。

不過託勒密發展的地心說確實以很高的精度預測了行星的運動,還被用來編制未來1500年的星圖和天文圖。直到16世紀,託勒密地心說才逐漸被哥白尼、伽利略和克卜勒推崇的日心說取代。

George Trebizond 的 《Almagest》拉丁文譯本。來源:Public Domain

哥白尼(日心說)模型

16世紀,哥白尼開始設計日心模型。和許多前輩一樣,哥白尼的工作建立在希臘天文學家Atistarchus的工作基礎上,並且對馬拉加學派和幾個來自伊斯蘭世界的著名哲學家表達了敬意。16世紀初,哥白尼在一篇名為Commentariolus (「Little Commentary」)的文章中總結了他的觀點。

1514年,哥白尼開始在他的天文學家和學者同事間傳播他的文章副本。這份長達四十頁的手稿描述了他基於七個基本原則發展出的日心說的想法。這七個原則為:

天體並非都圍繞一個點運轉

地球的中心只是地月系統的中心

所有球體行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運轉,並且太陽在宇宙中心附近

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遠小於恆星到太陽和到地球距離,所以沒有觀測到恆星的視差

恆星是不可移動的——它們每天的運動只是由於地球每天的自轉引起的

地球在圍繞著太陽的球體中運動,導致了太陽每年明顯的遷移,並且地球有不止一個運動

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運動使行星的運動方向看起來相反

此後,他繼續收集資料,進行了更詳細的工作。1532年,哥白尼差不多完成了他巨著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文章中,他以更詳細的形式和仔細地計算來支持他的七個主要的論點。

地心模型和日心模型的比較。來源:history.ucsb.edu

如果水星和金星的軌道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哥白尼就可以解釋它們外觀的變化。簡單地說,當它們和地球處於太陽的兩邊時,水星和金星更小,但是更加飽滿(更加圓、亮)。如果它們和地球處於太陽的同一側時,水星和金星顯得更大,但是會呈現「角狀」(新月形)。

日心說還解釋了像火星和木星這樣的行星的逆行運動,這表明位於地球上並不是一個固定不同的參考系,而是移動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火星和木星在某些時候會比其它時候顯得更大。從本質上講,它們在大衝的位置上時比在合的位置上時更靠近地球。

然而,哥白尼擔心發表他的理論會招致教會的追責(也有可能擔心他的理論存在一些科學缺陷),哥白尼到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542年,才將論文送紐倫堡出版。

歷史淵源

上文說過,哥白尼並不是第一個認為日心是宇宙中心的人,哥白尼也是基於前幾位天文學家的工作提出的日心說。關於日心說雛形的第一個有記載的例子可以追溯到經典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當時Samos的Aristarchus(約公元前310-230年)出版了包含他同時代人(如阿基米德)引用的參考文獻的著作。

Aristarchus在公元前3世紀計算了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相對大小。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阿基米德在其著作《The Sand Reckoner》中描述了Aristarchus的另一項工作,他在其中提出了日心模型的另一種假設。正如他所解釋的:

現在你知道「宇宙」是大多數天文學家給天球起的名字,天球中心是地球的中心,半徑為太陽中心和地球中心之間的距離。這是目前公認的說法…正如你從天文學家那裡聽到的。但是,Samos的Aristarchus提出了一些假設,這些前提導致的結果是,宇宙比現在所謂的大很多倍。他假設,固定恆星和太陽不可移動,地球繞著太陽進行圓周運動,太陽位於軌道的中間,固定恆星的天球的中心與太陽位於同一中心,這個模型要求一個非常大的天球,以至於他假設地球運轉的圓的尺寸和固定恆星的天球的尺寸和它們到宇宙中心的距離成比例,就像球體的表面積與表面到中心距離成比例一樣。

這個假設產生了一個概念,即當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時候,應該存在一個與「固定恆星」有關的可觀測視差(例如觀察到恆星的相對運動)。根據阿基米德說的,Aristarchus認為固定恆星的距離實際上比人們通常認為的遠得多,因此沒有發現明顯視差。

另一位是思考過日心模型的是一個古代希臘哲學家,Seleucia的 Seleucis (約公元前190-150年)。Seleucis是居住在Seleucid 帝國近東的希臘天文學家,他是Aristarchus日心說的支持者,據說他已經證明了日心說。

根據當時的資料,Seleucus 可能是通過確定地心模型的常數,然後將它們運用到日心理論中,計算行星位置(可能是利用三角法來做到這一點的)。Seleucus 也可能是通過潮汐現象推出的理論,他推測潮汐和月球有關,換言之地球繞著地月系統的「質心」在運動。

公元前5世紀,來自Carthage的羅馬哲學家Martianus Capella(Martianus Capella)認為金星和水星繞著太陽運轉,來解釋它們外表上的差異。Capella的模型在中世紀早期被許多9世紀的匿名評論員討論過,哥白尼也提到過 Capella 的模型對自己的工作有影響,

中世紀晚期,Nicole Oresme主教(約1320—1325年至1382年)討論了地球繞其軸心旋轉的可能性。1440年,Cusa 紅衣主教 Nicholas(約1401年至1464年) 寫了一篇名為《De Docta Ignorantia 》(On Learned Ignorance) 的論文,表明是否有任何理由斷定太陽(或者其他點)是宇宙的中心。

印度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也暗示了在古希臘、古羅馬晚期和中世紀提出的日心系宇宙的可能性。公元499年,印度天文學家 Aaryabhata 發表了他的著作Aryabhatiya,文中他提出了一個模型,地球繞著軸旋轉,各個行星的運動周期是相對於太陽給出的。此外,他還精確計算了行星的周期、日月食的時間以及月球的運動。

Ibn al-Shatir的水星顯現模型,引入多個本輪,使用圖西對方法,可以解決託勒密模型的偏心問題,並且託勒密引入的equant 方法也不再需要。來源:Wikipedia Commons

15世紀,Nilakantha Somayaji 發表了 《Aryabhatiyabhasya》,來對Aaryabhata的《Aryabhatiya》進行評論。Nilakantha Somayaji 提出了一個部分日心行星的模型: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太陽又圍繞著地球運行。在 《Tantrasangraha (1500)》 中,他進一步修改了行星系統的數學模型,認為地球是繞著自己的軸在轉動。

此外,日心模型在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中也有著支持者,許多人都曾激勵過哥白尼。在10世紀之前,託勒密的模型是西亞和中亞天文學家公認的標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質疑地心說基本準則的手稿開始出現。

例如,10世紀的伊朗天文學家 Abu Sa』id al-Sijzi 利用地球圍繞著自身旋轉軸轉動的假設,解釋了地球的晝夜交替和恆星相對於地球的轉動。11世紀初期,埃及-阿拉伯天文學家Alhazen 寫了一篇題為《Doubts on Ptolemy 》(約 1028 年)來批評託勒密的模型。

烏茲別克斯坦 Ulug' Beg 天文臺的入口。來源 Wikipedia Commons/Sigismund von Dobschütz

差不多在相同時間,伊朗哲學家Abu Rayhan Biruni(約973年-1048年)討論了地球繞著自己的軸旋轉的可能性,儘管他認為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數學問題。在 Maragha 和 Ulug』Beg (又名 Samarkand) 天文臺,13-15世紀間的幾代天文學家對地球自轉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的很多證據和觀點與哥白尼使用的證據和觀點類似。

日心模型的影響

儘管哥白尼害怕自己的論點會引起蔑視和爭議,但實際上日心說的公布僅僅引起了宗教溫和的譴責。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宗教學者嘗試推翻哥白尼的模型。不過僅僅過了幾代人的時間,哥白尼的理論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接受,同時也收穫了非常多有影響力的捍衛者。

伽利略也是日心說的捍衛者之一,他利用望遠鏡對天空進行觀測, 修正了日新模型中的一些缺陷。此外,伽利略還發現了一些證據來支持日心說。例如,伽利略發現了圍繞木星的衛星、太陽黑子和月球表面的缺陷——所有這些證據都可以用來說明行星並不是完美的球體。儘管伽利略對哥白尼的支持招致了對他的軟禁,但其他天文學家很快就跟進了伽利略的工作。

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克卜勒也引入橢圓軌道,來完善日心模型。在此之前,日心模型使用的圓形軌道無法解釋為什麼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大小不是恆定的。克卜勒認為在橢圓軌道上的某些點上行星會加速,而某些點上會減速,以此來解釋上述問題。

此外,哥白尼關於地球在運動的思考持續激勵了對整個物理學領域的反思。以前人們認為運動需要外力來激發和維持,而哥白尼的理論則挑戰了這個傳統的觀點,對重力和慣性概念的建立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作用。牛頓闡明了這些概念,並且牛頓的原理構成了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

雖然日心模型取代地心模型的進程非常緩慢,但最終日心模型取得了勝利。日心模型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場革命。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自哥白尼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琪琪的粥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和託勒密地心說是謬論嗎?
    當所有地球人都不看月亮時,月亮真的不存在。對於存在的定義,我特別再強調一個關鍵詞:群體性。存在是群體感應共識,感應信息的共同認可。最近看到幾個問題:宇宙大爆炸是謬論嗎?真不知為什麼這麼說。要知道宇宙大爆炸雖然是一種「猜想」,但是它是一個根據觀測的事實基礎上的猜想,除了這種猜想,還有其他的,比如「宇宙大反彈」猜想。很多人不明白有意義的猜想到底是什麼?
  • 哥白尼是被燒死的?
    地心說曾經統治了歐洲天文學界1000多年的時間,直到哥白尼顛覆了人們禁錮已久的思想,然而哥白尼真的如很多歷史教科書上寫的那麼偉大嗎?
  • 哥白尼是被燒死的嗎?
    尼古拉斯.哥白尼是被教堂活活燒死的嗎? 這裡be burnt/bɜːrnt/意為被燒,be burnt alive指被活活燒死。類似的短語還有be buried alive,指被活埋。【詳解】:這個標題是一個問句,能夠引起讀者的好奇。
  • 哥白尼要活在同時代中國,提出日心說後果如何?就沒有「哥白尼」
    哥白尼要活在同時代中國,提出日心說後果如何?就沒有「哥白尼」!無論結果怎樣,不會比被燒死更慘了!具體結果怎樣不好說,但可以可能肯定的是,與在西方世界一樣,人們不會理由他的日心說理論,會認為他是個瘋子,因為在古代中國向來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
  • 這部科幻片中擊潰美國人的螞蟻象徵了什麼?
    他的3個目的就是:1.研究這些「團結的螞蟻」,收集和分析足夠的情報;2.對這些「團結的螞蟻」發起壓倒性攻擊,通過正面接觸擊潰他們;3.殺掉這些「團結的螞蟻」的首腦,瓦解他們的鬥志與潛能。在電影的最後,生物學家哈普斯的3個目的,一個都沒有達成,他不僅沒有研究透徹這些「團結的螞蟻」,也沒能正面擊潰他們,更談不上幹掉他們的首腦,瓦解掉他們的鬥志與潛能。甚至他自己都被作為「戰犯」讓螞蟻給幹掉了。是的你沒有聽錯,我這裡用的是「戰犯」這個詞。
  • 哥白尼的本意
    古希臘的觀測數據依靠託勒密體系可以完美的解釋,但到中世紀晚期觀測數據變得更多了,結果就是託勒密體系到哥白尼的時代變得驚人的複雜,和託勒密體系剛剛誕生時的精巧準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自然也就引發了爭論和批評。哥白尼發現如果宇宙真的是按照這套體系設計的,那麼宇宙就實在太複雜了,而在他這樣一個教士的心目當中,被設計出來得宇宙不可能如此複雜,相反它應該簡單而優美。
  • 「哥白尼問題」,其實就是全人類的問題
    地球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嗎?地球與宇宙有同樣的重力中心嗎?地球是繞著自己的軸在轉動嗎?如此歷史背景之下,哥白尼發表了《天球運行論》(原譯《天體運行論》)。對,這種一直不為主流科學界認可、甚至嗤之以鼻的「民科」,與哥白尼有著深厚的關係,也在這部《哥白尼問題》中佔據著相當的分量。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孝遠指出,韋斯特曼的寫作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客觀主義,絲毫沒有迴避哥白尼與佔星術家們的親密交往。1496年,23歲的哥白尼來到文藝復興策源地義大利,在博洛尼亞大學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期間,便幾乎完全生活在佔星術家們的圈子裡。
  •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我們今天都知道,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是沒有中心的。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不大的塵埃。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他們並不這麼認為,換句話說就是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為了個人私利,掩蓋了真理的發展。
  • 科普故事 | 哥白尼和日心說
    小朋友知道太陽,月亮和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麼運動的嗎?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大家都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月亮圍著地球轉。 可是小朋友們知道嗎,在很久很久之前,人們認識的都是錯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同的是一種叫「地心說」的觀點。大家都相信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和星星都在圍繞地球轉動。
  • 哥白尼的天文革命
    每當舅舅與客人的忘情的長談時哥白尼總是靜靜的坐在大人的身邊,眨巴著藍色的眼睛,仔細聽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和獨特的見解。這樣日積月累,這些知識就沉澱在格外你的腦海裡,神秘的大自然激起了他那強烈的好奇心。光陰似箭。一晃,哥白尼長成了一個英俊少年。
  • 哥白尼原理的是非-讀《如果,哥白尼錯了》
    機器學習中的最大熵原則,在科學界有一個類似的描述,叫做哥白尼原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其很是推崇,曾在公眾號寫過相關的文,例如從不拒絕自命不凡,說到柏林圍牆的終結,介紹相關的應用。但在讀了湛廬新出的《如果,哥白尼錯了》(原標題The Copernicus Complex)這本書之後,覺得有必要對這個話題重新說說。這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生物學系主任,天體生物學就是尋找外星人的學科,或者說解釋為何還沒有找到外星人的學科。這個問題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費米悖論,而其中的一個解釋叫人擇原理。
  • 哥白尼的同鄉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了哥白尼故居。哥白尼故居位於老城區聖安妮大街17號,現更名為哥白尼大街。這是一座建於十四世紀、三層紅磚砌就、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紅磚被歲月的風雨琢蝕得凹凸斑駁,已略顯滄桑。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就出生在這裡。一進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廚房,簡單的木製家具上擺放著碗和碟子等,而價值不菲的銀器則似乎在述說著這個家庭舊日的富貴與輝煌。
  • 天文巨匠哥白尼與「日心說」的提出
    哥白尼的父親不幸染病,每日痛苦不堪。在當時,人們還愚蠢的認為人之所以會患上瘟疫,那一定是此人之前曾得罪過天主,染病是上天給予的懲罰。不久,哥白尼的父親去世了,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就這麼沒了。哥白尼和他的哥哥姐姐們被送到了舅舅烏卡什家中居住,舅舅烏卡什是一名大主教,才華十分出眾,是整個波蘭都十分出名的人文學者。在這一段時期,哥白尼完成了他的中學學業。
  • 【科學家的故事】哥白尼與「日心說」的故事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誕生于波蘭託倫城。10歲時,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路加斯·瓦茲德生活。他的舅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影響,愛上了天文學和數學。哥白尼18歲時,入克拉科夫大學藝術系學習。他白天上課,夜間觀測星星。後來,哥白尼又到義大利波亞大學攻讀天文學,哥白尼成人之後,回到波蘭,在弗倫堡天主教堂當牧師,哥白尼在教堂的一角,找到了一間小屋,建立了一個小小的觀測臺。
  • 哥白尼原則:你與愛人白頭到老的概率是……
    這是哥白尼寫給教皇保羅三世的獻詞,並作為1543年出版的劃時代巨著《天體運行論》的作者原序。「在這光輝燦爛的廟堂裡,除了那個普照環宇的重要地位之外,還有更合適的地方去安置這個偉大的發光體嗎?……所以太陽就像端坐在王位上統領著繞其運轉的行星家族。……最卓越的造物主的神聖作品無疑是何等偉大啊!」哥白尼的太陽,不僅僅是科學,還是散文詩。
  • 哥白尼革命何以成為可能?
    作為十六世紀的一場思想革命,哥白尼革命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一種思想能夠成為一種思潮,並且能夠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定有其深刻的社會存在根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王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都是如此。依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考察哥白尼革命為什麼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首先要考察的是這種思想存在的社會基礎以及社會意識自身發展的規律;此外還應當從個體和社會的關係中去考察這個問題。抽象的說,一種思想能夠成為一股力量,他一定符合當時社會上某一階級的利益,並且當時這個階級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力量。
  • 哥白尼與日心說
    哥白尼生平  哥白尼於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蘭西部維斯杜拉河畔託倫城的一個商人家庭。家裡兄妹四個,哥白尼是最小的。在他10歲時,父親去世了,舅父盧卡斯承擔起了撫育他的重任。  1491年至1495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首都,也是東歐最大的貿易和文化中心,有許多國家的留學生在這裡學習。
  • 哥白尼:代表作,背景,故事
    想必大家對哥白尼都有印象,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和我們講述過這個人。下面我就來為大家詳細的講解。哥白尼生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小康家庭,在他十八歲學醫的時候對天文產生了興趣。哥白尼被到波茲南宗教裁判堆霍茲烏施,他是一個焚書狂魔,後來任波蘭大主教。他把哥白尼的親戚朋友都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其中包括修士亞歷山大·斯古爾捷特和女管家安娜。斯古爾捷是個修士,信封無神論,自己不做聖功,卻嘲笑別人做聖功,他欽佩哥白尼,兩人就成為知己。後被羅馬教廷拘捕。
  • 如果喪屍病毒真的爆發了,現代軍隊可以平息這場危機嗎
    四處收集彈藥,找尋倖存者,走過了城市,踏遍了荒野,可是就是沒有軍隊,所以那些電視劇中的軍隊去哪裡了,是否已經被喪屍擊潰了? 並且,不管是美劇也好,遊戲也好,一旦喪屍危機爆發,軍隊直接就沒了,人類總會在瞬間處於劣勢。 那麼如果現實中真的爆發了喪屍危機,現代軍隊可以擋住潮水般的喪屍大軍嗎?或者說可以解決喪屍危機嗎?
  • 哥白尼的遺憾——水星
    哥白尼的遺憾——水星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清心談科技,今天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就是有關於水星的故事。相傳,傑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的時候,眼睛直瞪瞪地望著窗外。他的夫人問他:「您是放心不下《天體運行論》的出版?」哥白尼搖了搖頭,還是瞪著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