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黴的夏威夷蝸牛,因為外殼太漂亮被人類捕捉滅絕

2020-12-04 動物的影像聲色

2018年10月24日我們曾科普了非洲大蝸牛(詳見:恐怖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從非洲一路蔓延到了世界各地)。當時我們並沒有說非洲大蝸牛的分類,其實這種大型蝸牛是屬於瑪瑙螺科的。而除了瑪瑙螺科以外,還有一種小瑪瑙螺科,在這種小瑪瑙螺科以下有一種非常漂亮的蝸牛名叫——夏威夷蝸牛。

如其名字所說的那樣,野生的夏威夷蝸牛也只有在夏威夷群島才有。這片區域的面積有1.67萬平方千米左右,共計有132個島嶼組成。作為典型的海島型氣候,夏威夷群島中年都有季風調節,不僅降雨充沛,溫度也常年維持在二十六攝氏度到三十一攝氏度,非常適合蝸牛的繁衍生存。特別是1778年之前歐美移民還沒有到來的時候。

夏威夷蝸牛是一種喜歡棲息在樹上的蝸牛,因此它們活動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海拔四百米以上的森林地帶。這些區域不僅氣候適合夏威夷蝸牛繁衍生息,同時也有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那就是——真菌。每當到了晚上的時候這些美麗的蝸牛就會爬出來攝食,而在白天的時候則會躲在樹上休息。

從體型上來說夏威夷蝸牛與非洲大蝸牛是相差甚遠的,非洲大蝸牛小的體長就有八釐米,大的足有二十多釐米,而夏威夷蝸牛的體長則普遍在七釐米到十一釐米。不過就外觀而言,夏威夷蝸牛卻要遠比非洲大蝸牛漂亮了。

值得一提的是夏威夷蝸牛的繁殖是不需要經過交配的,因為這是一種雌雄同體的蝸牛。當夏威夷蝸牛性成熟以後,他們就可以自行繁衍後代。並且在壽命方面夏威夷蝸牛也要比一般的蝸牛長很多,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它們甚至能活到十四歲。要知道即便是非洲大蝸牛,它們的壽命最多也不過五六年。夏威夷蝸牛可算是蝸牛界的大壽星了!

曾幾何時夏威夷蝸牛家族有超過七百種,不同的夏威夷蝸牛外殼顏色也有很大的差異。常見的有紅色、褐色、黑色、白色、綠色、橙色、黃色等等。當然如圖片中所顯示的那樣,夏威夷蝸牛的外殼往往並不是單色的,而是多種顏色的組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夏威夷蝸牛的外殼一直都被當成是藝術品,也有很多的人販賣和收藏。

據說曾經最瘋狂的夏威夷蝸牛外殼收藏者,光是他一個人就捕殺了數萬隻夏威夷蝸牛。此外再加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歐美移民帶來的外來物種(例如老鼠),給夏威夷蝸牛帶來了滅頂之災。從1778年以後,夏威夷蝸牛的數量每年都在大量減少,許多種夏威夷蝸牛走向滅絕。而隨著前段日子最後一隻夏威夷蝸牛的死亡,也正式宣告了這種特殊的小瑪瑙螺科蝸牛整體走向滅絕。

●結語:

美麗的外表有時候反而成為了一種生存上的劣勢,加入不是夏威夷蝸牛有著那麼漂亮的外殼,也就不會有人大批量的捕捉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是自然界中許多生物滅絕的原因。而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人類的捕捉以及自然界中一些獵食者的捕殺之外。入侵夏威夷的非洲大蝸牛也是夏威夷蝸牛滅絕的重要原因,這種恐怖的肉食性大蝸牛對許多地區的生態環境都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生命的第一需求是生存,每一個物種都有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從自己做起,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後一隻夏威夷蝸牛去世了,為什麼會滅絕?
    夏威夷蝸牛並不是指現在生活在夏威夷的所有蝸牛,而是一種樹蝸牛,樹木的樹。這種蝸牛隻有在夏威夷才有。在19世紀以前,夏威夷蝸牛的數量非常多,品種也有750多種。但是現在,隨著喬治的去世,夏威夷蝸牛已經全部滅絕了。
  • 蝸牛,你給我站住!
    在聖路易斯動物園的無脊椎動物飼養員格倫·弗雷看來,要是沒有米勒和米爾斯不知疲倦的工作,帕圖拉蝸牛不可能存活下來,「蝸牛夫人」實至名歸。可在這兩個性格謙遜、不愛出風頭的女人看來,運氣才是硬道理。    25年前,夏威夷大學生物研究員羅伯特·考伊曾在夏威夷瓦胡島的山上偶遇兩隻色彩鮮豔的瀕危樹蝸牛,卻最終沒能改變它們「滅族」的命運。
  • 夏威夷為什麼會得名「物種滅絕之都」?
    就夏威夷的情況看,這裡在人類達到之前,可能只有夏威夷灰蓬毛蝠和夏威夷僧海豹兩種本土哺乳動物,以及100多種特有的鳥類,它們歷經時間和環境的考驗,在與世隔絕的夏威夷群島上生息繁衍,而當人類到來,最先受到影響的也是它們。
  • 眼睜睜看著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死亡 「世界滅絕動物墓地...
    在北京大興的南海子麋鹿苑,有一塊「世界滅絕動物墓地」,這裡排列著將近300年以來已經滅絕或快要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的名單墓碑,176塊墓碑的排列是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排放,每一塊墓碑都代表著一種動物。其中有145塊墓碑已經倒下,倒著的墓碑表示:這種動物已經滅絕了。未來,「墓地」可能又要增加一塊倒著的墓碑,因為又有一種動物或將滅絕。
  • 2019年生物滅絕情況:1個宣布滅絕,1個區域性滅絕,兩個可能滅絕
    夏威夷蝸牛(Achatinella apexfulva)或已經滅絕根據威夷國土資源部表示,在最後一個已知的夏威夷蝸牛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宣布死亡的,它的名字叫「喬治」。而它的滅絕可以說是令人意外的,因為在幾十年之前,夏威夷州農業部故意引入了一種入侵物種——玫瑰色的蝸牛,該物種沒想到並沒有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反而出現了失控的狀態,打破了夏威夷整個「蝸牛鏈」系統,直接本身屬於瀕臨絕種的夏威夷蝸牛直接消滅了。
  • 科學家證實在2019年滅絕的動物,中國的斑鱉和長江白鱘在列!
    而與過去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可以說人類一手導致的。 根據《Revelator》報導,科學家公布了證實及確定在2019年滅絕的物種約有20種,其中包括了我國的斑鱉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的長江白鱘。
  • 喬治蝸牛離世 結束了孤獨的一生 科學家忍痛宣布其物種滅絕
    據外媒報導,世界上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喬治,在夏威夷死亡,這個物種也就此滅絕,這隻名叫喬治的蝸牛,在活過了14年之後,終於是結束了它孤單的一生,跟它一同結束的,還有它這個物種,這隻代表了喬治的蝸牛,終還是沒能熬過去,儘管曾經對這個物種實行過人工養殖,但最後的結果卻不太好,除了喬治活下來之外,
  • 世界上「最孤獨」蝸牛離世
    這隻名叫喬治的蝸牛於1月1日死亡,「享年」14歲。據悉,夏威夷金頂樹蝸是一種最初分布在瓦胡島上的陸生蝸牛,它們的殼曾被用於製作項鍊。消息指出,1997年,地球上最後10隻樹蝸被送到夏威夷大學實驗室進行人工飼養。儘管專家成功培育出新生蝸牛,但後來除喬治外,所有蝸牛都陸續死亡。
  • 以鐵當外殼的蝸牛,發現至今不到20年,全世界只有一個地方看得到
    有一種「硬核」蝸牛,外殼是鐵做的,它們生活在印度洋水下3000米的熱液噴口附近,隨時面臨著消失的風險。鐵殼蝸牛是在2003年首次發現的,它們的生存區域只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全世界只在印度洋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發現過它們的棲息地。發現至今的16年裡,沒有在其他任何地方見到過其身影。
  •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和田螺它們相比,非洲大蝸牛少一片厴(yǎn),也就是蓋住螺殼兒的那個小片片。非洲大蝸牛的殼兒是直接開口的——冬眠的時候,或者遇到氣候太過乾燥的時候,它們只能用分泌的白色黏液來封閉殼口,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人類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動物,但由於各種人類和自然災害,有大量動物逐漸滅絕。人類的濫捕亂獵是導致一些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受人類的影響而滅絕的動物不計其數。那麼,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呢?
  • 非洲人吃蝸牛很離譜,一年可吃掉1500萬公斤,能把蝸牛吃到滅絕!
    當我來到非洲的一個叫做「加納」的國家,這個國家人口並不多,相反經濟在非洲算是中等的,我之所以來到這裡,主要是因為如果環境太差我可能生活不下去,而我來到這個國家,我發現我依舊生活不下去。這個國家的物產相對豐富一些,而對他們來說,他們整過國家最喜歡吃的不是蔬菜,牛羊肉,而是蝸牛,而且是非常熱愛吃的蝸牛。
  • 這種奇特的蝸牛也將成為瀕臨物種
    夏威夷蝸牛,是一類色彩鮮豔的蝸牛,歸於小瑪瑙螺屬。它們散布在夏威夷,一切現存物種都已瀕危。它們的殼大都是左旋的,而其他腹足綱的殼很多時都是右旋的。它們的色彩、外形都各有不同,但均勻大約3、4英寸長。大部分都有著具有光澤、滑潤的橢圓形或卵形外殼,而且外殼上有著不同的色彩斑斕的色彩,如:黃色、橙色、赤色、褐色、綠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主要吃葉子上成長的真菌。雖然有時會在入侵的植物上見到它們,但長在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則不明。約有40種的夏威夷蝸牛分布在夏威夷的歐胡島內。它們棲息在樹上。只有在高於海拔400米山區的森林及叢林中見到它們。
  • 當我們越過新年,世界上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離開了世界 | 知
    夏威夷金頂樹蝸遺憾的是,這個種群的數目不斷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玫瑰狼蝸(玫瑰橡子螺)」,一種捕食同類的蝸牛。玫瑰狼蝸是橡子螺屬下的一種體型中等的蝸牛,原產於美國。蝸牛中的「大魔王」狼蝸,圖源《狼蝸——後花園的捕獵者》1997年,地球上最後10隻樹蝸被送到夏威夷大學實驗室進行人工飼養,但除了喬治之外,其他的陸續死亡。喬治孤獨地活了14年,終身無伴。
  • 誰來救救世界上最美麗的蝸牛?
    」是最後一隻夏威夷金頂樹蝸。Yoshino,Honolulu Magazine 2019年1月1日, 夏威夷金頂樹蝸喬治去世。 倖存之後, 它在實驗室度過孤獨餘生, 以14歲、相當於人類90歲高齡離世。 金頂樹蝸的過世, 也代表夏威夷軟體動物面臨的滅絕危機。
  • 巨型蝸牛入侵史:人類才是最大的傳播介質
    「外來入侵」這個詞彙,並非只是適用於外星人入侵地球,它同樣可以指代一個時期對某相對封閉場域的入侵,比如文中的非洲巨型蝸牛。 當然,蝸牛不太可能完成跨海遷徙……我們人類才是最大的傳播介質,只不過,一位貝類愛好者看似普通的行為,慢慢形成了蔓延全球的蝴蝶效應。
  • 背著房子行走的蝸牛,是四海為家呢,還是也在找尋回家的路呢
    該項目推出了「蝸牛歸巢指南」,旨在鼓勵人們觀察花園裡蝸牛生活的某些方面。他們的項目希望吸引人們注意到蝸牛奇妙的微型世界中,跟著蝸牛緩慢的速度和節奏,以一種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它們。然後,在蝸牛殼上做一個小標記,你可以用它來區分蝸牛和其他蝸牛的區別,比如點圖案或數字。理想情況下,使用丙烯酸漆筆,但如果失敗,指甲油就足夠了。確保你只在外殼上做標記,而不是在敏感的肉上做標記。一旦你標記好你的蝸牛,儘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移動它們。
  • 最後一隻金頂夏威夷樹蝸死了,盤點我國瀕危動物!
    根據報導,地球上最後一隻已知的夏威夷金頂樹蝸(Achatinella apexfulva)「喬治」離世了,享年14歲。換成人類想像一下,從出生到活了七八十歲,連另一個人都沒見過,整天都在被別的物種觀察,真的太慘了……同類都沒見過幾個,更別說脫單了!
  • 古巴有一種像長螺的蝸牛,柯氏狹頸蝸牛外殼獨特,變成長長螺旋形
    在動物世界中,蝸牛的種類非常繁多,已知的大約有四萬多種蝸牛,分布在世界各地,蝸牛也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人們常見的蝸牛帶著圓形的螺旋形外殼,實際上蝸牛的外殼形狀也是有很多形狀的,例如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菸斗形等等形狀,不同種類的蝸牛外殼也不一樣,這次來認識古巴中一種像長螺的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