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評論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10月4日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以表彰他在體外受精技術領域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當初,人工生殖技術曾遭遇激烈爭論甚至反對,不少人擔心人工生殖技術將培育出科學怪物或畸形人。也有很多人認為,人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因為孩子是「上帝的禮物」,否則就會打開潘多拉的魔盒。然而,愛德華茲的獲獎似乎讓一切爭論塵埃落地,也是人類從科學層面對該項技術成果的最高評價。
不過,人類關於人工生殖技術的爭論還將繼續,甚至暗流湧動。因為,這項技術在不斷發展,人類對這項技術的應用也在不斷擴大範圍,因而必然會引發新問題,其本質就是技術的應用是否會被社會接受。這個問題的背後則是更核心的問題,如何讓科學只蔭庇和護佑人,而不是相反。
因此,儘管愛德華茲獲得了科學的最高獎勵和認同,但宗教卻不認同。獲獎消息公布後,梵蒂岡方面聲稱,試管嬰兒技術要對三種不好的行為負責。一是讓人類的孕育脫離了夫妻行為;二是人的胚胎被摧毀,而生命是從精子與卵子結合開始,因此摧毀胚胎也就是殺人;三是催生了卵子買賣市場。
當然,人工生殖技術還包括另一個更尖銳的問題,人類是否同意複製人。毫無疑問,複製人也屬於人工生殖技術。既然試管嬰兒能幫助不育患者獲得天倫之樂,克隆技術同樣能幫助失去孩子的家庭。因為,人們最能接受的複製人的理由,是把失去的孩子找回來,還給喪子者一個一模一樣的孩子。
然而,如果相信人類社會的管理和對科學的糾錯能力,上述問題終會解決,但可能有兩種結局:一是複製人會在未來像今天人們接受試管嬰兒一樣被接受。二是通過社會的契約和管理,永遠禁止諸如複製人這樣的人工生殖技術。
□張田勘(學者)
相關報導見昨日A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