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這耳熟能詳的九九乘法口訣表是否喚起了你小學那段痛苦不堪的記憶呢?但現在回望過去,我們更多的是慶幸當時老師父母的耳提面命。因為熟背九九乘法表一直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第一塊敲門磚。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陪伴我們這麼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以及它近年遠渡英國的故事吧!
「老古董」的淵源歷史
作為我們心目中學習數學的第一道「大門坎」——九九乘法表,它可是個「老古董」了。早在春秋戰國時,充滿智慧的中國祖先們就已經總結出了它,再經各個朝代的改進,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終極精華版本。從它問世到現在已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它不但沒有被淘汰,作用反而是愈加增大。
九九乘法表
各類古書裡面關於九九乘法表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如《管子·輕重》云:「濾戲作造六兩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韓詩外傳》也曾云:「齊桓公設庭宴燎,待人士不至,有以九九見者。」;另外《戰國策》、《荀子》、《管子》等書中也都有「六六三十六」、「三九二十七」的身影出現。
但與現在明顯不同的是,在古代,九九乘法表的順序是完全相反的。在13、14世紀前的古人都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背誦,這也是九九乘法表名字的緣由。但是在元朝朱世傑著的《算學啟蒙》一書所記載的四十五句口訣,就已經是從「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的順序了。倘若放現在再取名字或許我們的九九乘法表就該叫一一乘法表了呢!
九章算術法
九九乘法表的別稱有很多,如九九歌、九因歌、九九表等。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每當我們戲謔一個人小心思多或是善謀劃的時候,我們常會說「他心裏面的小九九真多啊!」再者就是我們熟知的西天取經必須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啦。
英國人「眼紅」我們的九九乘法表,將其引進
仰仗著老祖宗傳下來的九九乘法口訣,我們中國人的心算口算能力從古至今都讓他國羨慕不已。
中國學生展示算術能力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據網媒數據顯示:79%的英國人在計算方面是非常差的,計算器是他們形影不離的工具。如果離開了計算機,或許一道很簡單的口算題都能讓他們抓耳撓腮。在一次採訪中,記者曾問一位英國成年男子,八乘以九等於多少,之後他思考了一下,然後非常不自信地說出了五十二這一答案。
在這一採訪播出時確實在國際上鬧了不少笑話。更讓人驚訝的是,同樣的問題也難倒過英國的前首相卡梅倫。其實數學運算在整個歐洲來說其實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德國、法國等眾多發達國家很多都是十分缺乏系統的初級運算能力的。
那外國人在沒有接觸我們獨有的九九乘法口訣之前,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簡單的計算問題的呢?根據網上的資料,在英國比較流行的是一種劃線計算法。英國人通過在紙上畫橫線來代表各個數字,然後再把所有線條的交叉點找出來,最後再從右下角到左下角的來數交叉點,每個交叉點都代表不同的數字,單位依次是個、十、百、千、萬等以此類推。
這個方法聽起來就讓人抓狂,一道我們可以脫口而出的口算題在英國卻要用如此複雜的辦法才能解決。若遇到大數字的計算題,草稿紙不知道又要浪費多少了。
在面對這樣強烈的反差,英國政府首先坐不住了。早在2015年,我們的九九乘法口訣表就已經成功地「飄洋過海」到了英國,英國將它引進小學教育課程中,同時再利用一課一練的教程來更好地推行。《衛報》曾報導:乘法表測試將於2018年3月份在小學試行。2020年或將成為強制性考試。
這一系列的操作足以見得英國當局對於九九乘法口訣表推行工作的重視程度。泰晤士報稱:對8乘以9的恐懼,就是全國的失敗。所以英國他們其實更希望的是以九九乘法表為一個契機,來推動本國數學教育的更好發展。畢竟,教育是一國之本,擁有厲害的人才才能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九九歌的「水土不服」
但九九乘法表的引進之路並不順利,兩國語言發音不同就是最大的障礙。我們中國人在最開始背九九乘法口訣基本都是通過反覆大聲地誦讀,那麼阿拉伯數字的中文發音就在背誦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英語的發音與我們中文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算術公式,很多時候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拗口難懂。
所以可想而知,九九乘法表很快成了眾矢之的,學校、學生、家長的苦水接連不斷,更甚的是很多家長們還在網上留言或者直接寫信要求英國政府停止推行九九乘法表這一政策。但英國當局態度仍然十分堅定,他們依舊要求英國小學生必須在小學畢業前(十一歲左右)將口訣倒背如流。
「車到山前必有路。」迫於形勢,學校等相關方面只能從口訣本身下手。經過各方的專家們認真地研討,他們最終決定把中國的九九乘法口訣表改編英國版,變成「12*12乘法表」以更好地適應現代英國教育。
「12*12乘法表」一問世,就有一些中國網友戲稱這個為九九乘法口訣的加強版本。現在新版本的九九乘法表仍在英國本土繼續推行。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真誠地希望在英國的不斷改進下九九乘法表「水土不服」的問題會慢慢得到改善。世界的歷史,一直都是一部學習的歷史。
只有不斷學習國家才能更快的進步。最要注意的是不管我們學習什麼,我們都應該有一種「死去活來」的學習精神,通俗來說就是先要往死裡學,然後再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將其轉化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