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何時登上月球?天舟一號總設計師這樣說

2020-11-22 中華網

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登陸月球?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普通人可以去太空旅行嗎?霍金的地球滅絕預言會成真嗎?花了那麼多錢搞載人航天,究竟有什麼價值?

本周央視財經《對話》「我是總師」系列節目邀請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做客演播室,為你解答腦洞問題,為你揭開飛船面紗↓↓↓

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

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白明生:現在還是有很大的難度,首先實現無載人的登陸火星和返回,這個在技術上是比較成熟的,但是要實現載人的登陸火星就有很長的路要走。地球到火星,5500萬公裡。去一趟要帶好多吃的喝的,現在的飛船還不足以帶那麼多吃的喝的,包括返回就更難了。

普通人何時可以去太空旅行?

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白明生:現在可能大家都知道,我們已經進入了空間站階段,我想我們普通人有機會飛上天,進入我們的空間站。但是如果靠買票上去的話,現在可能還比較貴,一般人還買不起。

相關焦點

  • 中國人何時登上月球?天舟一號總設計師揭秘
    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登陸月球?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普通人可以去太空旅行嗎?霍金的地球滅絕預言會成真嗎?花了那麼多錢搞載人航天,究竟有什麼價值? 本周央視財經《對話》「我是總師」系列節目邀請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做客演播室,為你解答腦洞問題,為你揭開飛船面紗。
  • 天舟一號總設計師揭秘: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
    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登陸月球?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普通人可以去太空旅行嗎?霍金的地球滅絕預言會成真嗎?花了那麼多錢搞載人航天,究竟有什麼價值?  本周央視財經《對話》「我是總師」系列節目邀請航天科技集團天舟一號飛船總設計師白明生做客演播室,為你解答腦洞問題,為你揭開飛船面紗↓↓↓人類定居火星還要多久?
  • 對話天舟一號總設計師白明生:中國空間站未來將會一家獨大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和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突破和掌握了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技術;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的收官之戰。2010年9月中央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啟動研製建設工作,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 中國人一定會登上月球(組圖)
    奔向月球的「嫦娥二號」留給我們一連串疑問:為什麼要探測月球?中國人為奔月做了哪些準備?中國人何時能在月球上插上五星紅旗……昨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來泉召開「嫦娥工程中國人探月的夢想」科普報告會,對此作出解析。記者彭斌 林銘珊/文 張九強/圖  醞釀三十餘載的奔月夢  「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的成功發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中國何時能夠登月!中科院士給出答案
    就在前幾天,「天舟一號」成功發射,讓人們的視野再次集中到了太空。中國人何時「登月」?再次在中國人心中響起。中人真的很想登上月球看看有麼有廣寒宮,有沒有嫦娥。孫家棟「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卻告訴了我們真實的答案,表示只要國家確立的項目,中國就可以在十年內實現載人登月夢想。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對月亮有著深深嚮往的情結。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無非窮點,你們是有家的人」——「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王卓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裡,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 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
    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為載人探測月球和火星打好基礎——對話北航「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  新華社記者李江濤
  • 天舟一號:您的快遞已抵達,請籤收
    12:12,天舟一號已經進入30米保持。從120米到30米到0米,天舟一號啟動的是小發動機,也就是反向推力發動機,這個小發動機能夠把最後不斷接近過程中的控制,控制得更加精準。天舟一號採用兩艙式結構,直徑較小的是推進艙,直徑較大的為貨物艙。其最大直徑達到3.35米,飛船全長10.6米,載荷能力達到了6.5噸,滿載貨物時重13.5噸。如果此次滿載的話,它很可能將成為中國發射進入太空的質量最大的有效載荷。甚至比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還大,後者全長10.4米,直徑同為3.35米,質量為8.6噸。
  • 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完美助力「天舟一號」飛行任務
    ,這個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製的功勳產品繼助力神舟飛船歷次飛行任務、嫦娥系列飛行任務之後,又以穩定的表現為「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的準確對接提供了重要技術保證。此次搭載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共有兩大使命:首先,作為「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光纖IMU(慣性測量單元)的重要組件之一,將主要用於測量飛船飛行過程的線加速度,為飛船確定自身方位提供信息;此外,該產品還是「天舟一號」微重力主動隔振平臺關鍵技術驗證的重要組件,將對載荷六自由度的空間運動作精確測量,幫助平臺精準消除振動。
  • 總設計師: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載一名航天員
    總設計師揭秘:為何天宮二號比天宮一號少載一名航天員  央廣網北京9月1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吳喆華 李瑞 王晶)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本次任務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此後
  • 美媒稱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或是中國人
    今年的7月20日正值美國阿波羅登月50周年,近來的美國媒體除了圍繞紀念阿波羅登月計劃50周年大作文章、回味四五十年前美國登月的輝煌外,就是在感嘆美國太空人何時會再次登上月球,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會是哪國太空人等等。
  • 外媒關注天舟一號發射:太空站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參考消息網4月21日報導美媒說,20日晚上7點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乘最新一代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從海南省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空間站建設邁大步據美聯社4月20日報導,按照計劃,天舟一號在抵達無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後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2016年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上度過了30天。
  • 講述: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994年因衛星爆炸險喪生
    中國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昨日走上成都「金沙講壇」  「試想如果沒有了衛星,全球各地的球迷如何感受南非世界盃的足球魅力。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吸引了眾多成都市民和各大高校學子。  嘉賓: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人中,戚發軔是全國航天愛好者熟悉的一張面孔。
  • 天舟一號:一位牛上天的「快遞小哥」,遠望7號為你保駕護航
    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精確入軌並於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的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披露的信息,第四次飛行也就是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將於近期開展。  作為中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主要承擔向空間實驗室運輸貨物和推進劑太空在軌補加的工作。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中美兩國都在地球建立了模擬月球環境的生態循環系統,中國建設的系統命名為「月宮一號」。2018年5月,「月宮一號」在封閉測試中,志願者在其營造的生態循環系統中生活了370天。也就是說,這370天,志願者所需要的氧氣、食物和水都是「月宮一號」內置的循環系統再生製造的。這顯示中國為建設月球基地,正在做著充分的技術儲備工作。
  • 俄科學院院士:適合建月球基地的地方不多!中國人何時載人登月?
    羅戈津同時表示,因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更多是川普推動的,因此當前狀況下,美國人很難獲得成功。  另外,必須指出的是,美國人近年來的尖端科技計劃一而再的出現問題,就拿重返月球計劃來說,2004年計劃2015年重返月球,2017年有說2024年重返月球,真的應了那句「計劃不如變化快」。
  • 2030年中國人能否登上月球?關鍵就看這個4000噸巨無霸了
    有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既然中國已經完成月球取土任務,何時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像美國一樣實現載人登月。其實這個夢想並不遠,按照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計劃,載人登月是早晚的事情。從2007年開始,中國開始執行探月工程三步走計劃,「嫦娥」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策略實施。「繞」為一期,研製和發射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實施繞月探測。
  • 嫦娥五號年底升空長徵七號天舟一號蓄勢待發將與天宮二號對接
    目前,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蓄勢待發,即將奔向太空,與天宮二號對接。長徵五號又將迎來兩次大考,第一次將承擔把實踐十八號試驗衛星送上太空的任務;第二次將實施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任務,完成我國首次從月球採樣返回的重大使命。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 【2017年】「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
    2017年4月22日 「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 2017年4月22日,由航天科技抓總研製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二號發射入軌以來,首次與貨運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
  • 從北大荒走出來的「嫦娥二號」總設計師
    15年間,黃江川在型號上從主管設計師做到副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在行政職務上從工程組副組長、組長提升為副主任、主任。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著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地走出自己的輝煌。2004年,在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43歲的黃江川厚積薄發,憑藉其具有豐富的行政、型號管理經驗被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和指揮,成為型號「兩總」系統少有的「一肩挑」。黃江川在基層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