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1日報導美媒說,20日晚上7點41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搭乘最新一代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從海南省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空間站建設邁大步
據美聯社4月20日報導,按照計劃,天舟一號在抵達無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後將開展一系列科學實驗。2016年兩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上度過了30天。
2016年9月中國發射了天宮二號,2017年將發射中國空間站20噸的核心艙。全部完工後這個60噸的空間站將於2022年正式運轉,至少運行10年。
據法新社4月20日報導,採用液氧煤油為燃料的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於20日晚7點41分從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將中國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從下午起一直在現場等待的幾百名觀眾在看臺上鼓掌歡呼。記者和當地航天愛好者們拍攝了照片,捕捉了火箭迅速升空的瞬間。
據新華社報導,天舟一號是朝著中國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建設這一目標邁出的「關鍵一步」。天舟一號採用兩艙式結構,全長10.6米,最大上行貨物運載量達6.5噸。天舟一號在重返地球前還將在太空進行包括非牛頓引力實驗在內的一系列實驗。
中國政府將其太空項目看成是中國崛起、共產黨成功將曾經極度貧困的中國帶向富足的標誌。
躋身世界頂尖梯隊
據美國《國際財經日報》網站4月20日報導,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20由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運行軌道後,它將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天宮二號目前在高度約390千米的軌道上運行。
發射天舟一號的主要目標是自主運送貨物和測試在微重力環境下向天宮二號提供液體推進劑——這些過程和技術對於為中國空間站及航天員提供補給的計劃至關重要。
天舟一號的功能類似於俄羅斯的「進步」號飛船、美國的「天鵝座」飛船以及日本的HTV飛船,它們用於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天舟一號將使中國有能力維持在近地軌道上的長期存在。
天舟一號長10.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約13噸。它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太空飛行器。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4月19日報導,中國的航天專家正忙得熱火朝天。因為中國在航天領域將迎來一次首秀。
在中國逐步建造與國際空間站相對應的本國空間站的過程中,天舟一號將成為太空補給者。鑑於美國施壓,國際空間站禁止中國人參觀和停靠。
天舟一號首先將飛向中國的迷你空間站天宮二號,並在5個月左右的時間裡進行3次交會對接、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天舟一號的運載量是定期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的近三倍。
對中國而言,國產飛機C919和天舟一號兩個項目是中國躋身世界航空航天領域頂尖梯隊的證明。中國2017年向太空發射的火箭數量很可能將超過美國和俄羅斯。歐洲則已經被甩在後面。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4月20日報導,大多數西方分析人士都試圖通過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視角來理解中國的太空計劃,即這項計劃主要是關乎全球聲望。然而,中國似乎正在以一種全然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太空,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僅僅用來徵服和炫耀的舞臺,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用來生活、工作和通過居住以及資源開採來創造財富的環境。這種關於太空的截然不同的看法直接影響到政策。
中國太空計劃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與國家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直接相關。中國對任務的選擇並非基於能否吸引眼球或是帶來聲望,而似乎是著眼於通過逐步積累使其能夠獲取和開採空間資源(如金屬、氦-3和太空太陽能)的能力,來實現長期的財富創造。
從這個角度來說,天舟一號的發射是項重大成就。這將為其設想的2022年建成的中國空間站的物流配送提供一種獨立的、本土的和非載人的途徑。或許更重要的是其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的能力,這意味著一種能夠拓展訪問及物流線路的綜合能力的日趨成熟。擁有這種實力意味著,中國獲得了又一種其他航天大國眼中的、維持人類在太空中存在所必需的能力。這意味著能夠維持人類的長期存在並為太空資源創造出一條供應鏈,新的多米諾骨牌已經倒下。
西方錯誤地想像出一場太空競賽,而錯過了一場太空中事實上的「淘金潮」。這場「淘金潮」是由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追求所決定的,包括從小行星、月球和太空太陽能中獲取資源,這將促進其長期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4月20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