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的晶片產業鏈真實差距有多大?

2020-11-22 騰訊網

在不依靠美國企業的情況下,華為能否獲得足夠優秀的晶片?而我國晶片相關企業,技術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又有多大?

晶片是如何誕生

晶片又名集成電路,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大致可分為兩類,實現思考功能的晶片,如 CPU、AI;實現記憶功能的晶片,如存儲晶片等。

造晶片的第一步,是設計電路圖(IC設計),高通、英偉達、海思它們就是幹這個的。

集結無數專家,根據晶片的用途制定規格,再使用 EDA軟體完成細節設計。

設計好的電路圖,需要拿到晶片工廠流片,也就是通過流水線一樣的工藝,「試生產」個幾片幾十片,供測試用,測試通過了才能開始大規模生產。

看起來簡單,實則需要恐怖的人力物力財力。像麒麟 980,華為從2015年就立項研發,一次流片就幾千萬美元;如果流片失敗不僅錢白花,還影響產品上市時間。

據悉,澎湃 S2之所以至今未面世,是因為流片五次都失敗了,小米幾個億砸下去連水花都沒冒一個,雷布斯心裡苦啊!

造晶片的第二步,就進入到製作階段。

首先,需要找原材料沙子,這個沙子不是我們在沙灘上玩的那種,需要從石英巖中提取出來。 這個石英巖也是由沙子形成的,一些沙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擠壓在一起,在地球深處被加熱,除石英外幾乎所有元素都從巖石中消失了,所以從這種沙子裡能提煉出的高純度的矽。 怎麼提煉呢?當然是用熔爐了,把它們和足量的碳混在一起,經過幾千攝氏度高溫炙烤,加上反覆地酸化和蒸餾後,轉變成純度高達 99.999999% 的純矽錠。

這些純矽錠再通過一種名為「直拉法」的工藝,一邊旋轉,一邊冷卻,最終成為一根黑大粗長的單晶矽棒。

矽谷當年之所以取名矽谷,靈感就是來源於它,可見矽對於世界的影響。

接下來,這根矽棒會被切頭去尾,因為那部分性能不好。隨後經過外徑研磨,把矽棒磨削成指定的尺寸,通常是 8英寸或 12 英寸,直徑越大,最終單個晶片生產成本就越低;但相應的,加工技術要求也越高。

再往下,要用鑽石刀將矽棒給切成一片片又薄又平的圓盤,根據用途,厚度一般在 0.5~1.5毫米。

把圓盤進行拋光,磨得比家裡的鏡子還「亮」個上百倍後,就形成了矽晶圓,也就是製作晶片的底盤。

有點像造房子,矽晶圓相當於地基,把電路圖「建造」在上面,便誕生出晶片。只不過其步驟之繁瑣和苛刻,都快趕得上造一座城市了。

由於晶片製造對工藝要求極高,需要在無塵環境中進行,所以在幾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工廠裡,水和空氣都經過多級過濾,比醫院的手術臺還要乾淨 10萬倍。

有點想去裡面逛逛,感受下呼吸如此純淨的空氣,是怎樣一種感受......

在這裡面,矽晶圓將經歷數百道工藝,最終成為晶片。

首先,會把矽晶圓送到「烤爐」中,在精確控制的溫度和氣體氛圍下,於其表面烘焙形成均勻的氧化膜,接著在上面噴淋一種叫「光刻膠」的保護層。

有點像烤吐司,把表面烤焦,然後在上面抹一層醬。

之後,我們熟悉的光刻機就登場了。它將紫外線透過掩膜,把預先設計好的電路圖投影到矽晶圓上,被照到的光刻膠會溶解,變成電路的形狀。

光刻完成的矽晶圓,將被浸泡在刻蝕試劑中,沒有被光刻膠保護的部分(也就是光刻好的電路圖),表面的氧化膜逐漸被腐蝕掉,裸露出矽基底,最終形成電路圖。

這時,光刻膠的使命就完成了,被無情的清理掉。

值得注意的是,光刻和蝕刻的製程工藝,與成芯後的性能息息相關。通俗點說,就是刻的越精細,每顆晶片上的電晶體就越多,性能便越強。

再往後,輪到離子注入環節了。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它們會嵌入到矽裡面,改變它們的極性,形成電晶體。

如此一來,電流就只能從一個方向通過,而電晶體將扮演小型開關的作用,這樣,CPU就能理解我們的指令,並做出相應的反饋。

接著,開始沉積鍍銅。在真空設備內,通過惰性氣體離子束打在銅靶材上,將銅原子衝刷出來,然後沉積在矽晶圓上,一層又一層。相當於給矽晶圓上鋪上幾層「銅灰」。

鍍上銅後,矽晶圓要拿回去,再次經歷表面磨削、光刻、刻蝕等過程,把鍍好的銅分割成細小的導線,達到連接電晶體的目的。

較為複雜的晶片,會重複鍍銅到刻蝕這一步驟 20次以上,形成 20多層複雜的電路。裡面有數公裡長的導線,將幾千萬甚至上億根電晶體連接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

經過這一系列的流程後,我們得到了布滿晶片的矽晶圓,進入到最後一步封裝測試。

最後一步封裝測試

用精細的切割器,將矽晶圓切成一個個集成電路裸片,然後和底板、散熱片等部件拼裝在一起,一顆完整的晶片就此誕生,通過最終檢測後,便可以包裝、銷售了。

其實,以上這些看得人眼花繚亂的流程,已經是大幅簡化後的版本。由此可見,一顆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中,包含了難以計數的元件,涉及無數前沿核心技術,工藝複雜又精妙。 小魚想說,售價數千元的手機,才是真正的工業時代奢侈品,相比之下神馬 LV 包包陀飛輪手錶,技術含量弱爆了。 因此,一顆晶片的誕生,需要產業鏈上下遊多家公司、數千名工程師、歷經無數道工序完成。整個晶片產業鏈相關企業,大致可分為四類——IC設計、晶片製作、封裝測試、設備製造。

我們的晶片產業鏈真實差距有多大?

IC設計,前面有提到,高通、英偉達、海思它們就是幹這個的。因為有海思撐大梁,所以這一項中國晶片業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並不算太大。

2018年,海思營收為 75.7億美元,而全球排第一的博通營收 217.5 億美元,是海思的 2.87 倍。

目前,除了我們熟悉的麒麟系列手機晶片外,海思的產品還有伺服器晶片(鯤鵬系列)、基站晶片、基帶晶片、AI 晶片等等。這次海思能拿出充足的「備胎」,確保華為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其深厚的技術底蘊可見一斑。

唯一的問題是,IC設計中必須用到的 EDA 軟體,基本被美國壟斷。世界上三大 EDA 軟體 Cadence、Mentor 和 Synopsys,全都是美國的,儘管海思也有自研,可技術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晶片製作領域,典型代表臺積電,三星、英特爾也有自己的製造廠。

目前大陸第一大製造商中芯國際2018年營收 33.6億美元,世界第一大製造商臺積電,2018年銷售額創紀錄為 1.03萬億新臺幣,約合 323億美元,差距為 10倍。

但更大的差距,還在製程工藝上。臺積電作為 ASML最大股東,能第一時間拿到 ASML最新的光刻機,目前已經開始試生產 5納米晶片;而中芯國際的 14納米工藝才正準備量產,二者之間存在兩代半左右的技術差距。

此外,晶片製作是晶片製造環節中,最燒錢的一項,而且隨著製程工藝進步,所需投資成倍增長。從70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到幾億美元,十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上百億美元......

去年三星、臺積電投資的 7 納米工廠,投資都超過了兩百億美元。它們是靠政府的全力支持,同時利用舊工廠的高利潤,才撐得起新廠房的投入。

相比之下,中芯國際在利潤上遠不如它們,所以未來在追求先進位程工藝上,會顯得極為吃力,希望不要像牙膏廠一樣,變成 14 納米++++~

封裝測試,它的技術要求,相比設計和製造會低一些,所以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相對較小。

中國第一大封裝廠長電科技2018年營收 238.56億元;世界第一大封裝廠日月光2018年營收 1519.2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 334.4億元,差距為 1.4倍。

設備製造,就是供應生產晶片需要的設備,如光刻機、蝕刻機等等。

這是中國晶片產業最大的弱項,一個光刻機便被卡的死死的,更別提各種高純原料、清洗用研磨液、掩膜版等;甚至,我們連一些特殊原料的包裝桶都需要進口。

選自:365知識網

總的來說,目前大陸的晶片產業,還是處於極為薄弱的狀態。 不過,只要海思能夠在「備胎」有效的時間裡,設計出足夠優秀的晶片,臺積電那邊不出么蛾子,滿足華為產品使用還是做得到的。 引用一句網友的話:當你不夠強大的時候,敵人的制裁,立刻會讓你原形畢露;但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敵人的制裁只會成為你的勳章。

而對於大陸的晶片產業來說,一切並非沒有希望。

一方面,很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已經在從各個細節入手,提升我們的綜合競爭力。

如中微半導體,其創始人尹志堯,曾位居美國應用材料總公司(世界最大半導體生產設備供應商)副總裁,被稱為矽谷最成功的華人之一。

2004年,尹志堯放棄一切,回國創業,僅用三年時間,便為中國填補了等離子體刻蝕機的空白。目前,中微半導體已研發出了 7 納米刻蝕機臺,與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同步,並成為大陸地區唯一一家有資格向臺積電供應設備的廠商。

另一方面,目前摩爾定律在納米階段已逐漸失效。

以目前的工藝技術,到了 3 納米以下的時候,電子在半導體內的流動,就不是按照我們所理解的理論來走了,而是會遇到神秘的量子效應,當前的工藝技術就會面臨天花板。

所以在幾年之內,各領先企業都會停滯在 3 納米製程附近,正是中國趕上來的好機會。

今天的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硬體產業基礎,也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工程師、設計師,而且他們在共同文化背景下,可以很快協作起來。這形成了中國企業打造全球領先產品的能力。

所以,在晶片上,中國能否實現彎道超車,就讓時間給我們答案。

我國半導體產業鏈詳情匯總

1.半導體概述

半導體,Semiconductor,是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由於半導體的導電性的可控制性,被廣泛地應用於大部分的電子產品中,常見的半導體材料有矽、鍺、砷化鎵等。

半導體產品,可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含功率器件)、光電器件和傳感器(含MEMS),集成電路又分為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又細分為存儲器、微器件(MPU、MCU、DSP)、邏輯電路(包括特殊應用和標準邏輯電路)。

半導體產品分類

2.半導體產業鏈

半導體產業鏈分為核心產業鏈以及支撐產業鏈。

核心產業鏈:完成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製造和封裝。

半導體支撐產業鏈:提供上遊半導體材料、設備和軟體服務。

半導體產業鏈結構

半導體核心產業鏈主要由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

晶片設計:晶片設計是晶片的研發過程,是通過系統設計和電路設計,將設定的晶片規格形成設計版圖的過程;晶片設計公司對晶片進行寄存器級的邏輯設計和電晶體級的物理設計後,將不同規格和效能的晶片提供給下遊廠商。

我國晶片設計類上市公司

1、紫光國芯——國內壓電晶體元器件領域的領軍企業,產品涵蓋智慧卡晶片、特種行業集成電路、FPGA和存儲器晶片等。

2、國民技術——射頻晶片;行動支付限域通信 RCC技術。

3、景嘉微——軍用GPU(JM5400型圖形晶片),主營業務為高可靠軍用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4、全志科技——A股唯一一家獨立自主IP核晶片設計公司(類似巨頭ARM)數模混合高速信號的設計與集成技術在55nm/40nm/28nm工藝下實現HDMI、LVDS、PLL、AudioCODEC、USB2.0、TV-encoder、TV-decoder等數模混合IP。

5、艾派克——通用列印耗材晶片(SOC晶片——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2位嵌入式CPU內核、ASIC晶片)。

6、大唐電信——子公司聯芯科技(LC1860晶片-中低端產品)、恩智浦(車燈調節器晶片、門驅動晶片、電池管理晶片)、大唐微電子(金融IC卡—國內唯一一家自有模塊封裝產線的晶片商)為旗下三家半導體設計提供商。

7、歐比特——SOC、晶片式衛星等;國內航空航天控制晶片龍頭(S698系列芯)。

8、北京君正——自主創新的XBurst CPU核心技術——MIPS架構M200晶片。

9、匯頂科技——全球領先的單層多點觸控晶片、全球首創的觸控螢幕近場通信技術Goodix Link、全球首家應用於Android手機正面的指紋識別晶片、全球首創的Invisible Fingerprint Sensor(IFS)、全球首創支持玻璃蓋板的指紋識別晶片、全球首創應用於移動終端的活體指紋檢測技術Live Finger Detection。

10、士蘭微——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單晶片 MEMS高性能六軸慣傳感器。

11、盈方微——合作開發騰訊Ministation晶片。

12、上海貝嶺——BL6523單相計量晶片。

13、中穎電子——AMOLED驅動IC唯一量產廠商。

14、兆易創新——國內存儲晶片設計龍頭廠商之一。

15、三安光電——LED晶片龍頭。

16、聖邦股份——模擬晶片供應商。另外還有諸如國科微、中科創達、科大國創、中科曙光等一系列智能晶片企業。

晶圓製造:晶圓製造指在製備的晶圓材料上構建完整的物理電路。

我國半導體材料上市公司類

1、隆基股份——矽晶片生產龍頭企業;

2、上海新陽——國內晶圓化學品+大矽片領先企業;

3、強力新材——國內光刻膠領先企業;

4、南大光電——MO 源龍頭,特種氣體和光刻膠帶來新的增長點;

5、康強電子——引線框、鍵合絲等;

6、菲利華——石英玻璃、掩模版等;

7、有研新材——電子化學品及試劑等;

8、飛凱材料——紫外線固化材料;

9、江豐電子——高純濺射靶材;

10、阿石創——真空蒸鍍膜料、濺射靶材;

11、岱勒新材——金鋼絲切割材料;

12、三安光電——藍寶石基板;

13、揚傑科技——國內分立器件龍頭;

封裝測試:是將生產出來的合格晶圓進行切割、焊線、塑封,使晶片電路與外部器件實現電氣連接,並為晶片提供機械物理保護,並利用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的測試工具,對封裝完畢的晶片進行功能和性能測試。

我國半導體封裝測試上市公司

1、長電科技:國產半導體封測龍頭,整合星科金朋打造世界級先進封裝巨頭;

2、通富微電:國內封測領先企業,收購 AMD 資產實現跨越式發展;

3、華天科技:先進封裝比例提升,存儲晶片封測最大受益者;

4、晶方科技:專注 WLCSP 封裝,高端封裝需求提升,公司有望迎來業績拐點;

5、太極實業:韓國海力士合作,先進封裝技術;

6、精測電子:國內電子檢測行業龍頭。

半導體核心產業鏈

半導體支撐產業主要包括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以及半導體軟體服務:

半導體設備:半導體設備主要應用於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環節。由於半導體加工工序多,因此在製造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例如光刻機、刻蝕機、化學氣相沉積等設備。

我國半導體製造設備企業

1、北方華創——國內半導體清洗機、刻蝕機、PVD 龍頭;

2、晶盛機電——國內光伏、半導體矽晶熔爐龍頭;

3、長川科技——測試機、分選機細分龍頭;

選自:365知識網

4、至純科技——提純設備;

5、聯得裝備——自動化生產設備。

半導體材料:半導體材料種類繁多,襯底(矽片/藍寶石/GaAs等)、光刻膠、電子氣體、濺射靶材、CMP材料、掩膜版、電鍍液、封裝基板、引線框架、鍵合絲、塑封材料等。還需要光刻膠、特種氣體、刻蝕液、清洗液等眾多的材料。

半導體軟體服務:半導體軟體主要應用在IC設計流程中,設計完產品規格後,要硬體描述語言(HDL--常使用的有 Verilog、VHDL 等)將電路描寫出來,然後將合成完的程式碼再放入 EDA tool,進行電路布局與繞線。

3、半導體增量價值

微笑曲線理論,1992 年由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提出,總結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價值量規律:

@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製造與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可以分為研發與設計、生產製造以及營銷和服務三個大環節;

@研發和設計分別位於產業鏈結構的前端和後端,分別是技術密集型領域、營銷和服務把握市場渠道均具有較高的價值量,擁有較高附加價值;

@生產與製造主要模式在採購設備和原材料進行加工,對產品的設計和渠道沒有大的話語權,擁有較低附加價

從以上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晶片設計與研發價值比較高,營銷服務次之,最後才是生產製造。不過目前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整體盈利水平在國民經濟中都屬於比較搞得,所以盈利能力非常突出。

半導體分銷模式

根據是否取得了上遊IC設計製造商的分銷授權,IC分銷商主要可分為授權分銷商、獨立分銷商兩種,在此基礎上如果按照運營模式劃分,還有一種兼具授權、獨立兩種分銷模式的混合分銷商。

分銷商類別(按運營模式劃分)

授權分銷商:通過與IC設計製造商籤訂代理協議的方式獲得IC產品的分銷授權,與IC設計製造商合作緊密,並能得到IC設計製造商在信息、技術、供貨等方面的直接支持。其100%產品線均來自原廠授權,能夠持續穩定的向下遊客戶供應產品,是IC設計製造商進行產品推廣和銷售的主要渠道之一。技術支持能力是IC設計製造商選擇授權分銷商的重要標準之一。

獨立分銷商:不與IC設計製造商籤訂代理協議。大部分獨立分銷商沒有特定的代理品牌、沒有長期的採購和供應計劃,其主要競爭優勢和價值在於強大的信息網絡和供應商資料庫。

該類分銷商通過自己的渠道可以接觸到全球供應鏈的庫存,不論是來自IC設計製造商、其他分銷商,甚至是電子產品生產製造商。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在於平衡整個市場的供應鏈,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為客戶尋找難尋元器件、小批量供應、幫助客戶處理由於生產計劃變更而形成的過多庫存等是製造商希望獨立分銷商提供的主要增值服務。

混合分銷商:面對市場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電子產品市場,為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提供整體服務,越來越多的IC分銷商開始兼具授權分銷商和獨立分銷商兩種成分,稱為「混合型分銷商」。

相關焦點

  • 「晶片」真的是越小越好?看看7nm和10nm的晶片,差距到底多大?
    現在是科技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融入了很多的智能設備,然而科技感滿滿的設備都只需要幾枚小小的晶片,晶片也是現在各國的非常重點的項目。眾所周知,晶片都是製作的越小越好,據了解,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自然性能就越強了。
  • 華為繞開美國生產晶片的成功機率有多大?
    KGSednc在「2018華為核心供應商大會」上,華為官方披露了2018年華為核心供應商,值得注意的是,在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中,美國有33家供應商排名第一。KGSednc從供應商名單發現,華為在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和傳感器上均採購了美國元器件,射頻晶片、基帶晶片、通信晶片等也有從美企採購。
  • 一文看懂2019全球AI晶片產業鏈全局
    AI晶片是人工智慧核心技術之一,不僅決定了基礎架構和發展生態,也對算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AI晶片領域仍未形成牢固的技術壁壘,除了英偉達的一枝獨秀和英特爾、賽靈思、谷歌的奮起直追,更有新老玩家的不斷湧入,呈現出「群雄逐鹿」、「百家爭鳴」的局面。
  • 我國的晶片製造水平如何?
    我國企業晶片製造水平的實情已顯露。隨著華為遭遇晶片製造劫難和中芯國際也被限制,我國晶片製造的真實水平可以說已經顯露無遺了。晶片和光刻機的製造實際上均屬低端,其中,世界第五和國內第一的晶片製造廠所掌握的技術尚屬低端,跟原來為其供應技術的美國相關企業相比差距較大,跟世界頂級的臺積電相比差距甚大;國內唯一和世界四家之一/第四的光刻機製造廠上海微電子及其基本上全部分布在國內的配套廠所掌握的技術也都尚屬低端,與世界頂級的ASML及其分布在除中國外全球的世界頂級配套廠相比差距甚大。
  • 14納米的晶片與7納米的晶片,有什麼差別嗎?
    14nm與7nm的差距14nm與7nm之間的距離還是非常之大的,中間還間隔著12nm與10nm技術,要說他們的差距呢?我們以華為的兩款手機為例,在2019年中芯國際宣布三季度14nm晶片實現量產後,華為榮耀發布的千元機Play 4T產品中,搭載了自研晶片麒麟 710A 處理器,這款低端處理器就採用了中芯國際的 14nm 工藝代工。目前華為最為先進的mate30搭載的晶片則為7nm工藝,由臺積電代工,兩者的差距,你買下兩部手機試用一下就知道了。
  • 中國晶片產業鏈細分領域龍頭名單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晶片的種類比如有通信晶片、人工智慧晶片、LED晶片、電腦晶片等等。 晶片的產業鏈是這樣的: 根據產業鏈劃分,晶片從設計到出廠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 6 個部分:
  • 晶片產業鏈——國內晶片材料龍頭都是誰?晶片乾貨系列
    您知道小至手機電腦,大至北鬥衛星,所有的晶片都是從沙子製成的嗎?我們的生活早已被晶片包圍,離開了晶片,我們將寸步難行。小小晶片如此神奇,只是聽說還不夠,貝殼投研帶您全面了解晶片產業鏈!
  • 清華大學魏少軍:中國28nm晶片產業鏈未來1-2年有望成熟,要重視人才...
    我們知道一種新的技術和產品當它進入市場的時候它不可避免的比起成熟的東西它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它的穩定性、可靠性,它的成本優勢等等都還不是那麼明顯。但是經過這樣的一個反覆使用和迭代就可以使得我們自己的產品更快走向一個成熟,這個試錯的過程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比較看中的。搜狐科技:試錯的過程會不會影響到整機產業鏈的發展?比如替換後會不會影響終端產品的使用體驗?
  • 都是晶片,宇航級晶片與麒麟、英特爾晶片有何不同?中美差距幾何
    這些衛星有不止一次的故障。幸運的是,衛星自身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飛行,使得團隊有足夠的時間調試在軌衛星,找到修複方法,並在軟體更新過程中不斷修復問題。一般來說,所有在軌衛星的軟體更新頻率約為每周一次。宇宙中充滿了高能輻射,我們是如何做到放心的讓一架靠電腦自動駕駛的火箭將衛星空間站甚至我們自己送到太空的呢?本期西瓜視頻創作人科學火箭叔,在他這期視頻裡,和大家聊聊都是CPU,為什麼裝在火箭裡的叫做宇航級晶片,它到底有何不同?
  • 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分析_中國晶片發展趨勢
    那麼,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如何?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中國晶片技術現狀如何? 晶片的問題永遠無法做到像網際網路一樣的快速發展。即使面臨中興被制裁,所有人都看到了被扯下了遮羞布的中國科技現狀。 晶片製造主要分為三大環節:晶圓加工製造、晶片前期加工、晶片後期封裝。 其中技術難度最大最核心的是晶片前期加工這個環節,分為上百道製程,每道製程都有相應的裝備。在這些裝備裡面,技術難度最大的就是光刻技術。 中國半導體技術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三環節。第二個環節中的技術裝備大部分處於空白,所以高端的整個晶片都需要進口。
  • 魏少軍:國內晶片產業鏈的五大板塊必須平衡發展
    魏教授表示國內的晶片發展應該向美國學習,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要把重心放在國產替代上面,應該繼續加強和國外企業的合作。很多人誤解成魏教授是建議我們不要在研發晶片上投入太多的精力,美國有成熟的晶片經驗,我們只需要加強和他們合作就可以了。這似乎又陷入了造不如買的漩渦中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關鍵時候我們可能會被卡脖子。
  • 生產晶片,離不開三大工藝,中國和國外差距在哪裡?
    ,在半導體製造的各個領域上,我們都呈現落後於人的情況,所以今天我們就以半導體製造的角度來看,看看中國和國外到底差距有多大。半導體領域的範疇是廣泛的,但總體而言 它還是可以分為核心專利,半導體設備製造和材料製造、IC設計 ,晶片代工和封裝測試等5大類,這其中半導體設備製造和材料製造以及晶片代工是一體的,也是半導體的核心領域,晶片代工簡單來說就是晶片量產,一個晶片通常來說都需要上千道工藝才能製造出來,自然就需要不同的設備和材料的支持,那麼晶片製造需要用到什麼設備呢,其實總共可以分為八大類,分別是刻蝕設備、薄膜沉積設備
  • 半導體產業鏈日益完善 晶片設計是重要一環
    在多重利好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AI晶片、智能元件等也成為了企業爭相布局的重點對象。總體來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大致分為三塊:晶片設計、EDA/IP/設計服務、晶圓製造/封裝測試。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報告:一文看懂真實國產晶片現狀
    其中美國有8家,日本、臺灣地區和歐洲各佔3家,韓國佔2家,新加坡有1家,沒有一家大陸半導體公司上榜。不管是設計製造還是IDM模式方面,大陸半導體產業和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且明確提出,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增強;到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 2020國產晶片市場發展前景趨勢...
    28nm晶片國內產業鏈2年內有望成熟,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的28nm光刻機。
  • 碳基晶片帶來的是一場晶片革命
    所以也不會使用光刻膠,要不然我們花費這麼大精力去研發碳基晶片還要依賴光刻機的話,那麼它的使用價值並不高,畢竟在光刻機的研發上面,我們和ASML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那麼想要彎道超車就必須擺脫光刻機的控制。而且目前的矽基晶片已經發展到2nm技術,基本已經達到瓶頸,想要繼續突破將會非常困難,那麼就必須研發一種全新材質的晶片成為了一個世界科技行業共同的目標。只不過,這一步,我們來得更早一些。
  • 光分路器晶片和陣列波導光柵晶片關鍵技術
    據他介紹,我國光通信高速核心晶片正處於發展階段,與美、日等國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當前全球光通信行業的高端晶片、器件產品幾乎全部由美日廠商主導,而國內在這方面基本屬於空白或正處於研發階段。 「我們每一個科技人員都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這需要從源頭抓起,注重原創性及基礎理論創新,以基礎理論促進應用創新,並注重國際標準的制定及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從一個替代跟蹤者邁向創新引領者。」安俊明稱。 面對當下任務重、責任大的這種形勢,安俊明認為科技界、企業界應齊心協力,共同為我國光通信高速核心晶片的快速發展群策群力。
  • 水有多深?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晶片製造業現狀,政府被割韭菜!
    中國有70%的晶片依賴進口,每年要花2000多億美元在晶片上,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國內出臺了大量政策以支持國產晶片事業的發展。隨著對外開放,大量國外先進晶片開始湧入中國市場,老一輩科研人員辛苦積累的技術遭到挑戰。從短期效益來看,直接使用國外提供的晶片效益更高,「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風氣一時盛行,在這一時期,國內計算機市場的繁榮,實際上是建立在外國核心技術基礎之上的,這期間不知多少企業從「技工貿」轉向了「貿工技」,市場換技術,最終換來的卻是組裝技術。在美國提倡的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晶片事業與國外的差距逐漸被拉開。
  • 智能駕駛傳感器產業鏈共話:固態化、器件安全、視覺晶片... | 2018...
    雷射雷達大規模上車,如何在性能、體積和成本之間獲取平衡?機器視覺能否在雷射雷達中發揮作用?固態雷射雷達公司如何保證產品性能可靠與低成本共存?自動駕駛量產前夜,如何做好電子控制器件安全、網絡安全的準備?用來處理諸多傳感器數據的AI晶片如何做到車規級標準?
  • 下一代晶片是「光子晶片」還是「石墨烯晶片」我的答案石墨烯晶片
    碳基晶片就是石墨烯晶片,光子晶片的概念有兩種,一種是光量子晶片,一種是矽光晶片;量子晶片現在處於理論研究的階段,今天不做太多論述,而光量子晶片也是在理論階段,只有矽光子晶片才是網絡上大肆吹捧的晶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