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名專家共聚大觀園 眾議現代免疫診斷方法

2020-11-30 科學網


 

12月5日~9日在北京大觀園酒店舉行的2007全國現代免疫診斷方法暨高通量檢測技術臨床研究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21個省的共計300餘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就目前我國現代免疫診斷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此次論壇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辦,由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臨床醫學教育研討會診斷學分會、中國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委員會(POCT)分委員會、中華微免學會免疫診斷與疫苗專業組共同支持。出席本次論壇的有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曉民教授、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教授、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申子瑜主任以及檢驗界眾多專家,同時還邀請到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的阿部正樹教授進行講座。本次大會的宗旨是搭建免疫診斷方法和高通量檢測技術交流的平臺。

 

權威專家高屋建瓴

 

檢驗主任現場「補習」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教授作了《分子影像學的臨床應用進展》的報告。他說,分子影像在體內可以直接觀察到疾病的起因、發生、發展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和特徵,而不單單是疾病末期的解剖改變,如對腫瘤發生過程中關鍵標記的分子顯像→了解疾病信息發展過程、進展→幹預。在治療的極早期反映療效,如應用於化療的療效評價,不在於多個療程後複查腫瘤的大小變化,而在於反映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是否有變化、藥物作用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的分子標記是否有改變,以判斷療效,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他還說,藥物開發與臨床應用極大地加快了藥物的研製、開發、臨床前研究時間。目前腫瘤藥物臨床前療效分析是在實驗動物上進行的,主要是觀察移植瘤是否縮小、比較不同藥物療效、篩選藥物,這種方法延緩了藥物開發。分子影像學設計特異探針,直接在體內顯示藥物治療靶點的分子改變,有助於藥物的篩選和開發。從基因功能分析上來看,目前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採用體外實驗分析,而體外實驗分析的結果可能與基因在體內的實際作用出現偏差。而分子影像學基於基因功能及信號通道知識,通過設計一系列特異探針,建立高通量的基因功能體內分析系統,可望實時顯示該基因在體內的作用過程。基因治療可在體內觀察基因載體在體內轉基因表達的有效性,如在體內觀察基因治療藥物有沒有達到治療部位、靶點組織和細胞;判斷體內轉基因情況以及效率是否足夠產生臨床療效;轉基因後組織細胞分子學改變以及發揮的治療作用機制,與體外研究是否一致,是否在體內受到其他因素的幹擾;體內直接評價治療的療效,而不是目前只是觀察腫瘤大小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吳樂斌作了《檢驗醫學人員如何申請科研課題》的報告。他說,「973」計劃是圍繞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的重要需要,解決國家中長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的基礎性研究;是體現我國自然、地理與人文資源特點,能在國際科學前言佔有一席之地的基礎性研究。「973」計劃由科技部負責,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各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科技部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的發展戰略、政策,以及「973」計劃項目的立項、評審,及組織實施中的重大決策性問題進行諮詢、顧問、監督、評議;並按相關領域分別組建領域專家諮詢組,負責跟蹤、了解項目執行情況,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973」計劃項目實行首席專家領導下的項目專家組負責制,首席專家對項目的執行全面負責。另外「973」計劃項目實行課題制管理。

 

在介紹「863」計劃時,他說,「863」計劃可分為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專項課題3個部分。重大項目的主要管理流程是,重大項目啟動建議和批准;重大項目實施方案論證和批覆;重大項目課題申請和評審;重大項目課題任務合同書籤訂和立項信息發布;重大項目課題檢查和調整;重大項目評估、監理和調整以及重大項目驗收。重點項目主要管理流程是,重點項目立項建議和批准;重點項目申請指南編制和發布以及重點項目申請、受理和形式審查等。專題是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和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為目標,支持科研人員在確定的前沿技術方向,進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樣機的探索研究。另外,他還從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方面作了精彩發言,以及對「863」計劃「十一五」重點項目「生物醫學關鍵試劑」作了簡單介紹。

 

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朱大海教授作了《細胞信號轉導系統整合生物學與未來醫學的發展》的報告。他說,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研究採用化約論的觀點,可以觀察到許多前所未有的細節,並有機會提出反應機制來解釋現象。化約論假設一個複雜的系統可以分割為許多不會互相干擾的子系統,因此只要將子系統研究清楚,就能了解複雜系統的行為。系統生物學是在細胞、組織、器官和生物體整體水平研究結構和功能各異的各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並通過計算生物學來定量描述和預測生物功能、表型和行為。系統生物學將在基因組序列的基礎上完成由生命密碼到生命過程的研究,這是一個逐步整合的過程,由生物體內各種分子的鑑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徑、網絡、模塊,最終完成整個生命活動的線路圖。

 

朱大海認為,系統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思路的核心就是相互作用與整合。第一步是對選定的某一生物系統的所有組分進行了解和確定,描繪出系統的結構,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網絡和代謝途徑,以及細胞內和細胞間的作用機理,以此構造出一個初步的系統模型。第二步是系統地改變被研究對象的內部組成部分或外部生長條件,然後觀測在這些情況下的系統組成或結構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包括基因表達、蛋白質表達和相互作用、代謝途徑等的變化,並把得到的有關信息進行整合。第三步是把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與根據模型預測的情況進行比較,並對初始模型進行修訂。第四步是根據修正後的模型的預測或假設,設定和實施新的改變系統狀態的實驗,重複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斷地通過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修訂和精練。系統生物學的目標是通過建立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網絡模型,使其理論預測能夠反映出生物系統的複雜性和真實性。

 

首都醫學大學副校長王曉民教授首先作了《重大疾病防治「十一五」戰略》的精彩報告。醫科大學檢驗診斷學系主任、本次論壇的主席康熙熊教授作了《檢驗診斷學的演變》的演講,另外還有二十幾位專家學者分別在分論壇上作了精彩的報告。

 

臨檢教學任重道遠

 

近年來,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友誼醫院、宣武醫院等14所附屬醫院的臨床檢驗學科為基礎,聯合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整合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充分發揮首都臨床檢驗診斷學在全國檢驗界的優勢,爭創成為北京市和國家重點學科,為首都醫科大學「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辦學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臨床檢驗診斷學系的基本任務是面向北京和全國,為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基礎理論知識紮實、熟悉學科前沿、鑽研精神和創新精神強、臨床能力過硬的高級臨床檢驗診斷學專門人才。同時臨床檢驗診斷學系還具有臨床基礎結合和臨床應用性的科學研究條件,使臨床檢驗診斷學系成為臨床檢驗診斷學科學研究的技術平臺,成為國內外臨床檢驗診斷學交流的窗口。

 

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會後組委會對參加本次論壇的學員進行了調查和評估,參加本次論壇的人員中中級職稱佔46.03%、副高職稱佔28.57%、正高級職稱佔15.87%,其他人員佔9.5%;其中博士佔2.4%、碩士佔21.4%、本科佔59.5%,其他學歷的佔16.7%。認為本項目講授的主要內容是本學科最新發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決的問題的佔100%,對本項目基本內容以前部分了解或全部了解的情況為97.7%;通過本項目學習認為收穫很大或較大的佔95.2%;對授課教師講授內容認為滿意的佔95.2%;對本項目的教學計劃安排感到滿意或很滿意的佔88.1%,對本項目編寫的教材滿意度為88.1%,47.6%的學員認為開闊思路,9.5%的認為提高臨床診治能力,61.9%的認為提高理論水平,11.9%的認為提高科研工作能力。

 

相關焦點

  • 免疫診斷——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
    免疫學檢驗是依據抗原與抗體特異性反應原理,藉助於各種敏感的標記、示蹤(放射性核素、螢光素、酶、鑭系元素、發光物質、膠體金等)技術,特異地對患者體液中的免疫分子、微生物成分以及生物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通過檢測各種生理和病理的免疫學指標,進行疾病的診斷、療效的評估和預後判斷。
  • 騰訊聯合推出中國首款智能顯微鏡:300毫秒內完成免疫組化實時分析...
    騰訊AI Lab表示,在測試中證明,它能有效提升病理醫生的工作效率、病理分析的精確度和一致性,能讓算法模型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能滿足300毫秒內完成免疫組織化學全視野實時分析的要求。  病理診斷分為組織病理和分子病理兩個層面,兩者的診斷和檢測方法不相同。只有兩者互相補充、支持和印證,才能做出精準診斷。而不管是組織病理層面還是分子層面,傳統的病理診斷過程都主要依靠人類醫生的經驗,也因此存在一些固有的短板:   首先是組織層面,有的癌症亞分類多達數十種,且不同亞類之間細胞和組織形態可能很相似,診斷難度大,主觀性強,而誤診後果嚴重。
  • 專家:弓形蟲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從病原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綜述了各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以期為疫病診斷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病原學診斷目前常用的弓形蟲病檢測方法為顯微鏡鏡檢和動物接種。顯微鏡鏡檢是選取樣本的病變部位或者將糞便和水中的卵囊過濾之後塗片、固定並使用吉姆薩染色和HE染色方法對包囊染色,最後觀察結果。
  • 化學發光免疫診斷技術:免疫診斷的又一裡程碑
    □本報記者 張思瑋 臨床免疫診斷技術的發展從開始放射免疫診斷技術(RIA)、到上世紀70年代興起的酶聯免疫診斷技術(ELISA)、再到當前的化學發光免疫診斷技術(CLIA),無非都是應免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產生。
  • 中醫藥免疫引領現代免疫潮流
    Tam(談秉軍)教授等國內外專家出席。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醫藥免疫的理論與方法涵蓋亞健康及重大疾病的防治,對亞健康人群提供提高免疫力、改善健康的養生文化和方式,具有很高的實踐指導意義,並且中醫藥免疫理論正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與認可。亞健康形勢嚴峻中醫藥免疫理念成潮流從2003年的「SARS」肆虐,到今天「伊波拉」病毒,無疑都在提醒人們,人體的免疫力功能非常重要。
  • 免疫診斷行業專題報告:國產化學發光乘風破浪
    以羅氏為例,2012-2019年IVD業務收入的複合增速約為4%、與 整體收入增速保持一致,主要是由免疫診斷收入的快速增長所帶動:2012-2019年免疫診斷收入的 複合增速約為10%,故免疫診斷佔IVD業務的收入比重逐年提升(由2012年的23%提升至2019年的 34%)。
  • 毛利率、淨利率冠絕同行,新產業「名副其實」:在免疫診斷技術難度...
    (一)免疫診斷:化學發光之爭整體上,兩家公司都是免疫診斷業務佔大頭,尤其是新產業佔比更高。安圖生物在免疫診斷領域是不斷地技術升級:從酶聯免疫做起,到板式化學發光,再到磁微粒化學發光。而新產業則是高舉高打,直接切入最核心、最先進的磁微粒化學發光領域。化學發光有多重要呢?
  • 先天免疫缺陷病診療有福音流式細胞術向全國推廣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了解到,經過數月的積極籌備工作,今天(3月23日),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臨床免疫科主任王曉川教授和專家團隊的主導下,BD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流式學院培訓班第一期迎來正式開課,覆蓋40餘名學員來自國內20多家重點醫院兒科及免疫相關科室的專家與青年醫生。第一期培訓從基礎到臨床深入講解流式細胞術在臨床免疫評估的應用理論和方法實踐,將進一步提高兒童免疫相關疾病的診療水平。
  • Immuno-PCR:超敏免疫診斷
    體外診斷主要有生化、免疫和分子等技術分類,其中免疫和分子各自有自己的標誌物。之前的推送介紹了如何用免疫檢測原理進行核酸分子的檢測,其中以雜交捕獲2作為典型例子進行說明。這種方法主要依靠抗體對DNA/RNA雜合體的特異性識別,儘管靈敏度不夠,但使用簡便,也適應HPV的檢測需求,目前已經成為HPV檢測的經典方法之一。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國內繼發於SLE為主的自身免疫相關的TMA患者最多,可能因為中國是狼瘡的高發地區、臨床醫師診斷SLE的經驗較為豐富。診斷標準目前國際上對TMA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由於HUS多見於5歲以下的幼兒,目前暫無針對成人的診斷標準。
  • 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在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斷的應用
    與傳統微生物方法相比,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擁有非侵入性和快速報告周期兩大優勢,這引起了各學科臨床學者的興趣。然而,我們對此檢測的臨床實際效應知之甚少。在此項多中心研究中,我們的目標是全面評估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對所有傳染病診斷適應症的臨床影響。
  • ...癌症籠罩的家族」2名家族成員息肉惡化為直腸癌 專家:免疫治療...
    「被癌症籠罩的家族」系列報導②生的希望姨侄兩人患癌住進同一間病房,無奈貸款治病 專家:該遺傳病無法阻斷,免疫治療或帶來光明6月初,符春意和六姨李秀梅先後住進了海南省腫瘤醫院的同一間病房。當前,亟待解決的是2名家族成員直腸癌術後治療費問題。31歲的符春意和六姨李秀梅因息肉惡化為直腸癌,先後住進了海南省腫瘤醫院的同一間病房,並做了全結直腸切除術,無法保肛。面對病魔的無情,家族親戚來探望,互相鼓勵要堅強,「一定會好起來的!」
  • 病理檢測與診斷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石 蠟切片是現代病理診斷的常用方法,通過取材、固定、脫水等常規操作製備玻片樣本,觀察細 胞組織的形態結構,一般從取材固定到製成標本需要數日,但可以長期保存,組織結構保存良 好。冰凍切片是一種在低溫條件下使組織快速冷卻到一定硬度,然後進行切片的方法,多用於 臨床手術病人在術中快速病理診斷,給外科醫生提供手術決策。冰凍切片相比較石蠟切片簡單 易行,但對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ICG-15專家眾議
    ICG-15專家眾議 2020-11-17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款肺癌全自動免疫組化伴隨診斷試劑盒在華獲批上市
    今年6月,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生物標誌物專家委員會出臺的《中國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專家共識(2013版)》(簡稱《共識》)指出:對於潛在懷疑存在ALK基因融合變異的患者均可進行ALK融合基因檢測。
  • 羅氏診斷用於識別肺癌患者ALK蛋白表達的首款全自動免疫組化(IHC...
    2013年9月12日,羅氏診斷宣布VENTANA ALK免疫組化(IHC)檢測獲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批准,該檢測作為一種伴隨診斷,幫助識別適合服用已獲批准的輝瑞腫瘤藥物克唑替尼XALKORI®(crizotinib)的患者。VENTANA ALK (D5F3)兔單克隆抗體檢測用於識別非小細胞肺癌(NSCLC)ALK陽性患者(1)。
  • ...在免疫診斷技術難度最高的化學發光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獨立研報
    (一)免疫診斷:化學發光之爭整體上,兩家公司都是免疫診斷業務佔大頭,尤其是新產業佔比更高。安圖生物在免疫診斷領域是不斷地技術升級:從酶聯免疫做起,到板式化學發光,再到磁微粒化學發光。而新產業則是高舉高打,直接切入最核心、最先進的磁微粒化學發光領域。化學發光有多重要呢?
  • 第二個免疫治療泛癌種伴隨診斷標誌物問世!TMB王者歸來
    2020年6月16日,美國FDA批准了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商品名:Keytruda,中文商品名:可瑞達)單藥用於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的腫瘤組織樣本突變負荷高(TMB-H)≥10個突變/Mb的成人和兒童實體瘤患者(既往治療後疾病進展且沒有更佳替代療法),F1CDx為本次共同獲批的伴隨診斷檢測方法
  • 百盛生物:專注免疫組化、TCT檢測,賦能腫瘤病理診斷
    腫瘤病理檢測一直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病理檢測能夠給醫生提供的信息遠遠不止是否患癌這麼一個維度,從病理中醫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癌細胞來源、惡性程度、擴散範圍等多維度信息,為臨床醫生提供精準的病理信息,對指導患者的治療和預後至關重要。腫瘤病理檢測可以通過免疫組化(IHC)來實現,這是一種利用抗原抗體反應對組織切片中某些特定蛋白成分進行定位、定性、定量分析的技術。
  • 300名特聘專家到江蘇省企業任「科技副總」
    為吸引國內一流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全方位服務江蘇企業科技創新,大力提升江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按照省委常委會年度工作重點任務中「選聘高校院所專家教授到江蘇企業兼職科技副總(企業創新崗)300人左右」的要求,今2014年上半年,省科技廳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二批科技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