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9日在北京大觀園酒店舉行的2007全國現代免疫診斷方法暨高通量檢測技術臨床研究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21個省的共計300餘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就目前我國現代免疫診斷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此次論壇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主辦,由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臨床醫學教育研討會診斷學分會、中國醫院協會臨床檢驗管理專業委員會(POCT)分委員會、中華微免學會免疫診斷與疫苗專業組共同支持。出席本次論壇的有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曉民教授、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教授、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申子瑜主任以及檢驗界眾多專家,同時還邀請到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的阿部正樹教授進行講座。本次大會的宗旨是搭建免疫診斷方法和高通量檢測技術交流的平臺。
權威專家高屋建瓴
檢驗主任現場「補習」
北京天壇醫院院長戴建平教授作了《分子影像學的臨床應用進展》的報告。他說,分子影像在體內可以直接觀察到疾病的起因、發生、發展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和特徵,而不單單是疾病末期的解剖改變,如對腫瘤發生過程中關鍵標記的分子顯像→了解疾病信息發展過程、進展→幹預。在治療的極早期反映療效,如應用於化療的療效評價,不在於多個療程後複查腫瘤的大小變化,而在於反映治療藥物的作用靶點是否有變化、藥物作用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的分子標記是否有改變,以判斷療效,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他還說,藥物開發與臨床應用極大地加快了藥物的研製、開發、臨床前研究時間。目前腫瘤藥物臨床前療效分析是在實驗動物上進行的,主要是觀察移植瘤是否縮小、比較不同藥物療效、篩選藥物,這種方法延緩了藥物開發。分子影像學設計特異探針,直接在體內顯示藥物治療靶點的分子改變,有助於藥物的篩選和開發。從基因功能分析上來看,目前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採用體外實驗分析,而體外實驗分析的結果可能與基因在體內的實際作用出現偏差。而分子影像學基於基因功能及信號通道知識,通過設計一系列特異探針,建立高通量的基因功能體內分析系統,可望實時顯示該基因在體內的作用過程。基因治療可在體內觀察基因載體在體內轉基因表達的有效性,如在體內觀察基因治療藥物有沒有達到治療部位、靶點組織和細胞;判斷體內轉基因情況以及效率是否足夠產生臨床療效;轉基因後組織細胞分子學改變以及發揮的治療作用機制,與體外研究是否一致,是否在體內受到其他因素的幹擾;體內直接評價治療的療效,而不是目前只是觀察腫瘤大小的變化。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吳樂斌作了《檢驗醫學人員如何申請科研課題》的報告。他說,「973」計劃是圍繞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的重要需要,解決國家中長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的基礎性研究;是體現我國自然、地理與人文資源特點,能在國際科學前言佔有一席之地的基礎性研究。「973」計劃由科技部負責,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各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科技部成立專家顧問組,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的發展戰略、政策,以及「973」計劃項目的立項、評審,及組織實施中的重大決策性問題進行諮詢、顧問、監督、評議;並按相關領域分別組建領域專家諮詢組,負責跟蹤、了解項目執行情況,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973」計劃項目實行首席專家領導下的項目專家組負責制,首席專家對項目的執行全面負責。另外「973」計劃項目實行課題制管理。
在介紹「863」計劃時,他說,「863」計劃可分為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專項課題3個部分。重大項目的主要管理流程是,重大項目啟動建議和批准;重大項目實施方案論證和批覆;重大項目課題申請和評審;重大項目課題任務合同書籤訂和立項信息發布;重大項目課題檢查和調整;重大項目評估、監理和調整以及重大項目驗收。重點項目主要管理流程是,重點項目立項建議和批准;重點項目申請指南編制和發布以及重點項目申請、受理和形式審查等。專題是以增強原始性創新能力和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為目標,支持科研人員在確定的前沿技術方向,進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樣機的探索研究。另外,他還從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方面作了精彩發言,以及對「863」計劃「十一五」重點項目「生物醫學關鍵試劑」作了簡單介紹。
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朱大海教授作了《細胞信號轉導系統整合生物學與未來醫學的發展》的報告。他說,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研究採用化約論的觀點,可以觀察到許多前所未有的細節,並有機會提出反應機制來解釋現象。化約論假設一個複雜的系統可以分割為許多不會互相干擾的子系統,因此只要將子系統研究清楚,就能了解複雜系統的行為。系統生物學是在細胞、組織、器官和生物體整體水平研究結構和功能各異的各種分子及其相互作用,並通過計算生物學來定量描述和預測生物功能、表型和行為。系統生物學將在基因組序列的基礎上完成由生命密碼到生命過程的研究,這是一個逐步整合的過程,由生物體內各種分子的鑑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徑、網絡、模塊,最終完成整個生命活動的線路圖。
朱大海認為,系統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思路的核心就是相互作用與整合。第一步是對選定的某一生物系統的所有組分進行了解和確定,描繪出系統的結構,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網絡和代謝途徑,以及細胞內和細胞間的作用機理,以此構造出一個初步的系統模型。第二步是系統地改變被研究對象的內部組成部分或外部生長條件,然後觀測在這些情況下的系統組成或結構所發生的相應變化,包括基因表達、蛋白質表達和相互作用、代謝途徑等的變化,並把得到的有關信息進行整合。第三步是把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與根據模型預測的情況進行比較,並對初始模型進行修訂。第四步是根據修正後的模型的預測或假設,設定和實施新的改變系統狀態的實驗,重複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斷地通過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修訂和精練。系統生物學的目標是通過建立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網絡模型,使其理論預測能夠反映出生物系統的複雜性和真實性。
首都醫學大學副校長王曉民教授首先作了《重大疾病防治「十一五」戰略》的精彩報告。醫科大學檢驗診斷學系主任、本次論壇的主席康熙熊教授作了《檢驗診斷學的演變》的演講,另外還有二十幾位專家學者分別在分論壇上作了精彩的報告。
臨檢教學任重道遠
近年來,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朝陽醫院、友誼醫院、宣武醫院等14所附屬醫院的臨床檢驗學科為基礎,聯合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系。整合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充分發揮首都臨床檢驗診斷學在全國檢驗界的優勢,爭創成為北京市和國家重點學科,為首都醫科大學「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辦學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臨床檢驗診斷學系的基本任務是面向北京和全國,為醫療衛生事業培養基礎理論知識紮實、熟悉學科前沿、鑽研精神和創新精神強、臨床能力過硬的高級臨床檢驗診斷學專門人才。同時臨床檢驗診斷學系還具有臨床基礎結合和臨床應用性的科學研究條件,使臨床檢驗診斷學系成為臨床檢驗診斷學科學研究的技術平臺,成為國內外臨床檢驗診斷學交流的窗口。
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會後組委會對參加本次論壇的學員進行了調查和評估,參加本次論壇的人員中中級職稱佔46.03%、副高職稱佔28.57%、正高級職稱佔15.87%,其他人員佔9.5%;其中博士佔2.4%、碩士佔21.4%、本科佔59.5%,其他學歷的佔16.7%。認為本項目講授的主要內容是本學科最新發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決的問題的佔100%,對本項目基本內容以前部分了解或全部了解的情況為97.7%;通過本項目學習認為收穫很大或較大的佔95.2%;對授課教師講授內容認為滿意的佔95.2%;對本項目的教學計劃安排感到滿意或很滿意的佔88.1%,對本項目編寫的教材滿意度為88.1%,47.6%的學員認為開闊思路,9.5%的認為提高臨床診治能力,61.9%的認為提高理論水平,11.9%的認為提高科研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