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
11月10日9點10分,天津市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響起了呼救電話——家住天津市桃園街廣順園社區的翁媽媽,獨居在家,起床後頭暈不止,女兒又生病住院,於是,按下「一鍵通」求助。客服專員隨即聯繫社區網格員和志願者,5分鐘到達老人家中。
事情已過月餘,早已痊癒的翁媽媽,提起這事兒,還直誇:「一鍵通,幫了大忙!」
備受獨居老人推崇的「一鍵通」,是天津市河西區智慧養老體系的組成部分。為拓寬居家養老的新路徑,河西區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體系建設提上了日程。一年前,攜手京東智聯雲開展「一庫一網一平臺」的管理體系建設,逐步搭建老年人口資料庫、養老服務網和養老服務平臺,讓科技走進居家養老。
「新路徑」錨定「老傳統」
從「老傳統」探索智能養老「新路徑」。天津市河西區在今年的「JDDiscovery-2020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分享了河西區建設智能養老的探索和經驗。
中華民族的傳統理念是「老不離家」,所以大部分老年人都依託家庭來進行居家養老,只有3%左右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養老。無論是從尊老、孝老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來說,還是從增加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說,居家養老都是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領域服務水平的重要課題。
「散、繁、慢」,是居家養老不可迴避的問題。老人「散」落在各個家庭單元中,各種服務需求「繁」,涵蓋醫食住行各方面,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專業第三方能實現全領域覆蓋,而養老市場推廣卻很「慢」,消費依賴的形成也很慢。
養老不僅僅是事業也是產業,更是社會性課題,被廣為關注。老齡化比例日趨提高、市場成熟度還較低,為科技企業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機會,智慧治理將助力「養老」新模式。
有的放矢踐行「智慧養老」
搭建河西區智慧居家養老服務管理體系,成為河西區和京東智聯雲的共識。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雙方首先開展了全區老年人普查。圍繞老年人家庭狀況、身體狀況、生活需求等4類21項指標,組織開展全區20餘萬老年人大普查,較為精準掌握了全區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實際需求。
這一摸排為全區老年人基礎資料庫的搭建奠定了基礎。此舉,初步實現了老年人數據信息的活化更新,既可科學分析家庭狀況以及生活、家政、醫療服務需求,還為制定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政策提供了數據支撐。
「作為河西區智能養老的主要技術服務商,京東智聯雲與河西區共同搭建的全區老年人智能養老平臺,貼合老人實際需求,是數位化、智能化養老的有益探索。」京東智聯雲有關負責人表示,智能養老將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主題,科技企業要為老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且智能互聯的養老服務。
一年多來,大數據智能養老,以更簡單、更方便的方式,為全區老年人提供了生活幫助、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河西區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欣,在接受天津電視臺《超級智能》欄目訪問時表示:智能養老平臺的分析數據,可為網格員和服務企業提供精準參考,滿足老年人需求。目前,數位化平臺下的應急救援機制,也為600多名困難獨居老年人免費安裝「一鍵通」呼叫設備,開展7乘24小時的應急幫扶。
「為了方便群眾及時掌握各項為老服務政策、信息,我們搭建了河西養老服務網,將能夠移植到網上的各類養老信息,全部進行公開,方便查詢。」打開河西養老網,養老政策、新聞動態、政務公開、服務項目、服務機構等重點欄目一目了然。河西區委網信辦主任尚凱在接受《天津日報》採訪時表示,後期將結合實際情況,適時開通為老服務事項網上申辦等功能。
從「一鍵通」到「三維守護」
點開河西區馬場街養老服務中心的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平臺,信息便同步到中心大屏上:「老年人數14058人,高齡80歲以上2397人……」
這一服務平臺,不僅顯示轄區內老年人的年齡、助餐、家政、助醫等情況,還可展示居家養老服務的運營信息,當日服務量、消費金額,就連近30天的居家養老服務場景也能體現。
不僅如此,平臺的價值還在於掌握並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助力居家養老服務提升優化。就拿用「一鍵通」求助的翁媽媽來說,她在發出求助信息後,管理平臺不僅會安排專人到家為其提供生活服務,幫助其就醫,護理,在其治療和康復期間,平臺還將利用京東智聯雲開發的智能外呼系統,定期隨訪。
「京東的智能外呼設備,可對全區5000餘戶獨居老人進行定時呼叫確認狀況,未響應者再通過人工呼叫和入戶探訪進行兜底保障。」 穆生軍認為,依託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大數據管理中心和智能呼叫系統,社區形成「線上智能呼叫,線下網格員、志願者探訪,平臺智能調度」的「三維守護」,可及時問需解難,這樣既降低了社區治理成本,又提高了服務效果。
來自民政部的最新信息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或將突破3億。毫無疑問,新智能,將加快融入養老市場。未來五年,將是我國養老服務業邁向現代化發展的新五年。天津市河西區「居家+智能」養老模式所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將成為新時期「老有所養」的最美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