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阿何有話說
01
正文之前,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你們贊同這些觀點嗎?
「生活的材米油鹽就已經夠嗆了,窮人談什麼理想?」
「女生不用念太多書,找個好人家嫁了就行了吧。」
「不結婚不生小孩,是很天真的想法,以後老了等著後悔吧。」
「帶孩子做家務本來就是妻子和母親的職責呀。」
乍一聽,或許你會感到不舒服,但想想現實,又似乎無法反駁。
這些觀念,被我們喻為「生活的真相」。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打破傳統,反而會被認為是異類。
而顏寧和李一諾,就是其中兩個「異類」。
從農村女孩到不婚主義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從貧困的單親家庭到擁有三個孩子的商界女強人。
顏寧和李一諾在事業、婚姻、金錢和理想的選擇上,與世俗中的大部分人都格格不入。
為什麼她們的人生就能夠不被設限?
在她們身上,生活真的有所謂「真相」嗎?
或許,她們會給你一個不同的答案。
02
你聽過「中國最牛閨蜜」嗎?
一個是備受世界矚目的新銳科學家,14年帶領團隊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
一個是全球青年領袖,前麥肯錫全球合伙人,現蓋茨基金會中國區首席代表,為了三個孩子的教育問題,乾脆自己開了個學校。
說是最牛,名副其實。
她們就是顏寧和李一諾。
很多人會想,這兩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一定是含著金鑰匙,在精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吧。
但實際上,顏寧和李一諾都出身草根。
顏寧來自農村,父親以前在工廠的小車班開小轎車。
而李一諾在12歲時,遭遇父母離婚,她和母親都被淨身出戶,為生活四處輾轉。
草根逆襲,並不容易,但貧困並沒有成為束縛她們腳步的絆腳石。
顏寧上了清華後,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厲害。
第一次微積分考試,她險些不及格,做實驗也很不著調,當時被同學調侃能炸掉整個細胞間。
去普林斯頓留學那會,她連一個書本的基本問題都回答不上來。
「當初也很挫敗,但我心理調節能力挺好的,每一次進步都像升級打怪一樣很有成就感。」
顏寧也不是沒有感到絕望無力的時候,當初她剛進入施一公實驗室時。
「我是做什麼,什麼做不出來。比我早幾個月進來的復旦同學,已經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上發了一篇論文。」
更令她崩潰的是,導師施一公經常在她面前表揚其他人。
你能想像那種壓力嗎?自己拼命努力卻進步不顯,身邊還有優秀的人天天跟自己對比。
這種強壓,光想想就讓人感到窒息,可顏寧持續了整整一年半。
一年半後,她終於把一個複雜的生化實驗從頭到尾做出來了。
「你終於會做實驗了。」在施一公最優秀的幾個學生實驗項目中,顏寧是其中一個。
這一年半裡將顏寧支撐下來的,除了不服輸,還有她那顆喜歡挑戰困難的心。
網上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顏寧和李一諾是互換了人生。
顏寧喜愛自由,最終卻投身了科研;李一諾生性嚴謹,沒想到博士畢業後選擇了並不熟悉的商界。
李一諾選擇跨界的原因很簡單,當初美國大名鼎鼎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向她拋出了橄欖枝。
有名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麥肯錫開出的工資很可觀。
李一諾還記得當時拿到offer後,興衝衝地給媽媽打了個電話。
「媽,咱現在有錢了,以後讓你過好日子。」
但李一諾總有種佔了便宜的感覺,她覺得是麥肯錫看走眼了才錄取了她。
她是美國加州辦公室裡唯一一個外國人,還是沒有商科背景和職場經驗的小白。
和很多普通人一樣,面對陌生艱難的環境,她每天都活在自我否認當中。
「我當時每天都得找到力量才能去工作。」
沒有捷徑,李一諾只能付出200%的努力,幹的多睡得少,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好。
這還不夠,她還得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職場精英。
很多事她也不懂,但不能讓別人看出來她不懂。
邊做變裝邊學,是李一諾在麥肯錫堅持下去的方法。
一年後,她在會議上完成了一個複雜的匯報之後,向來以高標準嚴挑剔聞名的德國領導稱讚了她。
「一諾,你的工作非常出色。」
發現了嗎,厲害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厲害,而是在她們弱的時候也不放棄突破自己。
這個世界沒有一蹴而就,每個人都是厚積薄發。
顏寧和李一諾的自由,沒有雄厚的背景,金錢的支撐。
相反,正是貧困和挫折,這些被常人當作自由絆腳石的東西。
反而磨礪她們厚重的外殼,讓其散發出內裡更耀眼的光芒。
她們從不被困難受縛,同樣,在面對輿論和人生的選擇時,她們也並不被世俗受縛。
03
婚姻、生育和事業是每個女性必定要面對的重要人生議題。
在傳統觀念裡,女性生兒育女是一種職責。
「不結婚就是自私,不帶孩子不做家務就是沒盡到妻母的責任。」
顏寧和李一諾,是反其道而行之。
「不結婚,我不欠誰一個解釋。」
顏寧是典型的不婚主義者。
現在的顏寧,徜徉在求知的海洋裡,生活簡單,精神充實。
不結婚,她也活得很精彩。
而擁有三個孩子的李一諾,並沒有像傳統家庭一樣專心在家相夫教子。
她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事業上。
2015年,是李一諾成為麥肯錫合伙人的第三年,那時她已經在公司待了十年了。
當時在美國作為一個女性亞裔的合伙人,事業是前途無量的。
但李一諾卻有些迷茫了,下一個十年應該怎麼過?
她似乎還有理想,但也日漸模糊了。
那年2月份的時候,她去見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在這兩個小時的交流裡,李一諾問比爾蓋茨為什麼要做慈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沒有錢治病的人,市場機制雖然強大,但市場無法為窮人服務。」
比爾蓋茨的話打動了李一諾,她果斷從麥肯錫離職,自願降薪加入蓋茨基金會。
「我能把自己在商業領域的經驗和訓練,在解決中國和全球健康和貧困的問題上出一份力,這何嘗不是人生之大幸。 」
李一諾踏出這一步後,視野突然變得更開闊。
當然,李一諾專心於事業,不代表就慢待孩子。
孩子的各類瑣事,由她和丈夫共同承擔。
她對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視。
在三個孩子都要上學的時候,李一諾考察了各類學校後發現——
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背後其實都是一個邏輯,就是殘酷的競爭和淘汰。
「所以我想,我們有沒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教育思想,從淘汰到成全,能不能做尊重兒童、善待兒童的教育,培養內心充盈、熱情生活的下一代人?」
懷著美好的願景,李一諾乾脆自己創立一個學校——「一土學校」。
她把這段經歷寫進了文章《你也為孩子上學發愁嗎?》,短短一天,閱讀量立刻破10w+。
她收到了近千封郵件,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家長都來「預約」。
從商界到慈善,從慈善到教育,在李一諾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無限的可能性。
婚姻和事業,真的是無解的題嗎?
她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並不是。
人物記者曾問過顏寧: 「如果回顧過去42年,人生最難忘的瞬間,你覺得是什麼?」
顏寧說:「一個是我坐在我們家床上,媽媽在外面喊,寧寧,錄取了,這是我當時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情景。
然後隨之而來的是另外一個瞬間,我剛到普林斯頓,坐著大巴,一下車,然後就到了一個城堡前面,裡面就是兩棵大雪松,下面有人彈著吉他,螢火蟲這種在盤旋著,就像一個童話世界。
我覺得就是這兩個瞬間可能在我腦子裡面就揮之不去,一個是特別熱的白天,一個是那種很清爽的傍晚。」
出身和性別並不會阻礙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因為我們的人生,從來就沒被任何事物設限。
來源:全球資源整合大平臺(ID:qqzyzhhdpt)、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