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水族世界」可以訂閱哦!
以前看《人與自然》的時候對一個鏡頭印象深刻:平靜的湖面,野鴨媽媽帶著一群剛出生的小鴨子在遊弋,突然最後一隻小鴨子「嗖」的不見了,緊接著第二隻也消失在湖面……野鴨媽媽驚嚇得「嘎嘎」直叫,原來水裡暗藏一個「冷面殺手」-狗魚。它生性兇殘,潛伏在水底,發現獵物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擒住獵物,拖到了水底。如此驚心動魄的一幕,除開惋惜野鴨媽媽一家的悲慘命運,也讓我記住了一種兇惡的淡水魚。
第一次見到狗魚的活體,是在一個杭州的大飯店,一個二米多左右的大魚缸,飼養有一條近一米的白斑狗魚,不知是鎮店之寶為了展示,還是即將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我當時完全被他的巨大和氣勢給震住了。以觀賞魚的角度欣賞,他長相奇特,有一張扁平的「鴨嘴」,長條形的軀幹粗壯有力,棕綠色鱗片上布滿白色斑紋。它安靜地懸在水中,巍然不動,頗有大將風範。想像這樣一條大魚生存在野外,定是所向披靡,成為各種小魚的「終極殺手」。當時對此魚念念不忘,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飼養此魚。
終於在2008年年初有幸在上海一家原生魚專賣店裡淘到了此魚。當時有兩條幼體,都在十五公分左右,雖然價格不菲,但還是毫不猶豫的打包回家,正式開始了我對白斑狗魚的了解和飼養。
白斑狗魚其實只是狗魚家族中的一員,我國除開有產白斑狗魚,在東北還有黑斑狗魚分布。白斑狗魚(Esox lucius)隸屬鮭形目、狗魚亞目、狗魚科、狗魚屬,當地俗稱「喬爾泰魚」,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在我國僅產於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流域-是我國唯一一條由東向西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在這條冰雪融化匯流而成的冷水河中,白斑狗魚最大個體可以達到40公斤。成魚行動非常迅速,每小時能遊8000米以上,它爆發力很強,尤其在捕食的時候特別迅速。狗魚不但異常兇猛,而且詭計多端。這與它的側線構造有關,狗魚的側線實際上為一列具有縱溝紋的鱗片。它不僅可以起著普通側線的震動感受點的作用,還能起到化學感受點的作用。同時,狗魚還有著極為靈敏的視覺,這樣就使得狗魚能非常迅速地感受到獵物的來臨。據我觀察,狗魚頭部還有非常多的黑色凹孔,能靈敏地感覺到周遭水流的變化。在野外,白斑狗魚喜遊弋於寬闊的水面,也經常出沒在水草叢生的沿岸地帶,以其矯健敏捷的行動襲擊其他魚類。幼魚常成群,成魚則單獨棲息,到生殖季節遊至沿岸區域產卵。冬季才至大河深處越冬,並繼續強烈攝食。因此這種魚生長速度快、肉質堅韌少刺、味道鮮美,加上稀少,一直被各國視為魚中「軟黃金」。2001年前,白斑狗魚一直處於野生狀態,主要量產靠野外捕撈,使白斑狗魚的數量急劇減少,當地一部分人嘗試著養殖,可都未獲成功。2001年,上海水產大學與新疆額爾齊斯河特種魚類繁育場聯合攻關,率先在國內實現了白斑狗魚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現在在全國很多省市,都有白斑狗魚的人工養殖場。因此在某些水族市場,也能偶爾看到白斑狗魚幼體的身影,冠以「火箭」,「鴨嘴魚」等美名出售。
當我把白斑狗魚帶回家,飼養在水族箱裡時,發現他們不像其它野生魚那樣神經質,遇到一點動靜就撞缸,弄得渾身是傷,他們的適應性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大部分時候是安靜的潛在水中,只是眼睛滴溜溜地注視著周遭。水體儘量保持寬大,因為他們生長速度很快,我的記錄是,8個月左右,從15公分長到40公分左右。開始和他們混養的還有馬口,翹嘴鮊,大小差別並不懸殊,可最後都成為了他們的犧牲品。直到混養了一隻斑紋鱖的時候,一隻小狗魚被追咬致死,另外一隻胸鰭受傷,心疼得趕緊把他們隔離。還好僅留的一條白斑狗魚在單養的情況下茁壯成長。白斑狗魚並不像資料記錄的那樣只吃活食,在人工馴化下,他們能接受死魚,並和飼養主產生很好的互動。每當我掀開缸蓋時,他們會遊到下方,抬起頭注視水面,等待小魚落下,然後一口吞下。在餵以小魚前,最好用濃鹽水或稀釋的高錳酸鉀浸泡小魚,減少寄生蟲的威脅。白斑狗魚為冷水性魚,溫度適應範圍在0℃~30℃,最適生長溫度18℃~24℃,雖然我感覺白斑狗魚並不是傳說中的那樣怕熱,但在炎熱的夏天,儘量使水溫保持在一個涼爽的環境,這樣狗魚會感覺比較舒適,不容易缺氧。冬天可以自然過冬。白斑狗魚喜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的水環境。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好飼養的,對水質要求不高,不容易生病害,當個體越長越大時,強勁的肌肉感覺充滿了力量,鱗片熠熠生輝,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