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黃忠魁 張素)2014年11月1日6時42分,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標誌著中國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從地面進入太空漫步到最終返回地球,這一路上時刻測量控制著返回器的飛行速度,實現精準、平穩變軌控制和再入返回控制的關鍵設備之一,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件,它是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太空漫步的「敏感精靈」。
在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8天的太空之旅中,主要包含地月轉移變軌、月球近旁轉向、環月軌道保持、月地轉移變軌和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秒)再入返回地球等關鍵階段和環節,在此過程中,速度控制都是關鍵因素,而精準測量各個階段速度變化(即加速度)正是加速度計的「看家」本領。試驗器每分每秒所發生的加速度變化,加速度計組件都「了如指掌」,從而使GNC系統能夠準確量測飛行器的速度和位移,把握行蹤。
據33所負責空間型號的總師介紹,加速度計的類型較多,根據其構造形式可分為機械的和固態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屬於機械敏感器——力反饋擺式加速度計,其具有緊湊、可靠、精度高和動態範圍寬等特點。三十餘年來,33所自主研製生產的該型加速度計已在眾多武器型號產品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該型加速度計同時是助力神舟系列飛船飛行任務十戰十捷、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嫦娥三號精準落月的功勳產品。而且,相比嫦娥三號用三軸加速度計,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用加速度計測量精度提升了兩成,溫度工作範圍提高了一倍。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的勝利,是繼嫦娥三號成功登月後中國探月工程的又一重要裡程碑,是探月工程全面轉入無人自主採樣返回新階段的關鍵環節。作為「繞、落、回」規劃的第三步,探月工程三期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突破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四項核心關鍵技術。
專家表示,參與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所用的33所加速度計,其設計水平、工藝實現、生產規模、技術實力等目前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以此技術為基礎,33所走軍民融合、以高技術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服務國計民生的路子,開發了大量性能優良的民用產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包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大壩自動化監測系統、無線隨鑽測量系統和磁性連續測斜儀等。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曾成功應用於汶川地震救災和舟曲災後重建工作。「駐守」北京市密雲縣33條泥石流溝、甘肅隴南地區13個縣、雲南省小龍潭露天煤礦、陝西驪山景區、四川雅安國家地質災害預警示範區、新疆新源山區牧場滑坡監測示範區、北京戒臺寺、重慶南山區頭渡鎮中心小學等地區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成為當地的「千裡眼」和「順風耳」,為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依託;大壩自動化監測系統是採用GPS系統和靜力水準系統,實時掌握壩體變形情況,該項目將應用南水北調工程;無線隨鑽測量系統和磁性連續測斜儀則分別應用在涉及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油田鑽井和測井過程。(完)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