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的治療經歷,不僅讓我涅槃重生,也刷新了我對肺癌治療的認知。原來不做手術,也可以活得很好!」周三早上,65歲的楊先生(化名)坐了1個多小時的動車,從老家趕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胸部腫瘤科,接受第四周期的免疫治療。
六個月前,他被確診為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局部晚期肺癌),而且已經無法手術。曾經他以為,不能做手術,就意味著只能等待死亡。沒想到,經歷2個月的同步放化療聯合熱療,後續又做了3個周期的免疫治療後,如今他的肺部腫瘤幾乎消失了。
同步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
他的肺癌幾乎消失了
楊先生原本是一家企業的高管,平時工作很忙,壓力比較大。今年6月,一向身體還不錯的他經常咳嗽,到醫院做了CT檢查,發現肺部有明顯的毛玻璃樣結節,懷疑有惡性腫瘤的可能,建議他趕緊做進一步檢查。
果然,做了氣管鏡取病例活檢,結果被確診為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已經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而且腫瘤位置貼近大血管,他找了幾家大醫院諮詢,均被告知無法手術。
那段時間,楊先生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在他看來,如果有手術機會,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現在被告知不能做手術,等待的是否就是死亡?
幾經輾轉,楊先生慕名找到了國內著名的肺癌診治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馬勝林教授團隊。
馬勝林教授仔細看了楊先生的病史資料和檢查結果,楊先生的病情確實已經無法手術,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希望。通過同步放化療、免疫治療等手段,同樣可以達到延長生命甚至長期生存的效果。
這讓楊先生樹立了治療的信心。醫生根據病情為他制定了後續的治療方案,經過2個月的同步放化療,同時結合熱療,楊先生的腫瘤縮小將近60%。
「放化療期間會有一些難受的副反應,但腫瘤真的縮小了,這使我信心大增,心態也樂觀了許多!」楊先生說,完成同步放化療之後,他用上了免疫治療進行鞏固。經過三個周期的免疫治療後,他肺部的腫瘤幾乎消失了。
免疫治療一旦有效,可能會出現長期有效的超級倖存者。從目前的情況看,楊先生的情況非常好,可以說達到了「臨床治癒」。
如今,楊先生看上去神採奕奕,完全不像是一個肺癌患者。平時他每天早上到公園散步,閒暇時看書、寫作,放慢了生活節奏,心態也變得越來越好。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診治發展今非昔比
5年生存率有望達到50%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2019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肺癌病例約73萬,因肺癌死亡病例約61萬。根據浙江省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腫瘤登記地區癌症發病與死亡情況,肺癌均排在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無論男女,肺癌都是「頭號殺手」。
在肺癌當中,有80%~85%的比例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30%在就診時就已經處於III期(局部晚期),大多數患者失去了最佳手術治療的機會。
而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又細分為可手術、不可手術以及潛在可手術三大類型,不同類型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所謂的潛在可手術,指的是前期經過化療等新輔助治療,將腫瘤縮小,創造手術機會。
「在很多患者的概念裡,他們會把是否還有手術機會,作為判斷自己是否還有生存希望的標誌。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即使是不可手術的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經過個體化的綜合治療,完全可以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適當延長生命,甚至長期生存。楊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隨著醫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對於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理念及方法,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以前不可手術的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20%;如今對於這部分患者,根據他們的個體化情況,運用同步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技術新方法,從而提高生存率。最新的研究提示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步放化療後免疫維持治療,3年生存率達到了57%,而且免疫治療有拖尾現象(一旦有效將持續很久),根據統計學預計,5年生存率有望達50%左右,這在原來是不可想像的。
「新版共識」
為臨床醫生提供權威診療依據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最考驗一家醫院的肺癌診療水平。因為這是一類異質性特別明顯的疾病,如何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
「在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大約有25%—40%的比例是有根治機會的。但臨床中時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患者,原本有機會採取根治性治療,有些臨床醫生卻按照姑息性的治療方案去治,讓患者錯過了寶貴的根治機會,這是非常遺憾的。」
2002年,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曾發布《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之共識》。17年後的今天,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肺癌學組牽頭,組織專家就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療方式、隨訪監測等熱點問題和爭議進行了深入探討,制定了《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多學科診療專家共識(2019版)》(以下簡稱「新版共識」)。
「新版共識」在撰寫過程中,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胸外科、腫瘤放療科、腫瘤內科和呼吸科等40餘位多學科的專家,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基礎,充分納入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結果,共同就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分期、診斷、治療等相關問題進行投票表決和討論,最終達成重要共識。同時,對分歧部分也進行了客觀記錄,旨在能更好地指導臨床醫師實踐,讓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診治有據可依。
「新版共識」有哪些「更新升級」?
更權威、更細緻、可操作性更強
和17年前的「共識」相比,「新版共識」在內容上有哪些「更新升級」?
東部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宋勇教授介紹,病理診斷是肺癌的診斷的金標準,關係到病人後期的治療。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超聲支氣管鏡、經氣道支氣管鏡、經食道支氣管鏡等有創檢查,應用這些輔助診斷手段,目的是讓診斷變得更加精準。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陸舜教授說,「新版共識」努力把目前國際上最新的肺癌診治技術都融合進來。從治療的角度來說,以前對於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如果不能手術,評估認為不可治癒的情況下,以姑息治療為主。「新版共識」中,明確了免疫治療作為維持治療的證據級別。對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經評估仍然存在治癒的希望,可以進行根治性的同步放化療後,進行免疫維持治療。
同時,對手術指徵進行了相對明確的規範及限定,給臨床醫生提供了指導性的推薦意見。對後續的一些治療,比如免疫治療該怎麼做?免疫治療出現副反應該如何應對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說明,可操作性非常強。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診治MDT是關鍵
連續八年舉辦「肺癌多學科診治西湖論壇」
影響肺癌診治的因素有很多,以循證醫學為指導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是目前肺癌治療的基本原則。到底怎樣的治療方案最適合患者,能夠讓患者獲益最大化,則需要各學科間緊密協作。
對於III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治,MDT並不是把多種治療方法聯合運用在一個病人身上,而是通過MDT討論,結合患者的個體化情況,包括腫瘤分期、生物學行為、病程發展、經濟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為其選擇最適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早在2012年,馬勝林教授團隊就開展「肺癌多學科診治西湖論壇」,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參會的都是來自不同醫院的胸外科、放療科、化療科、呼吸內科、放射科、病理科、中醫科等多個科室的專家,大家聚集在一起進行MDT討論,專家們相互交流經驗,進行學術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肺癌診治水平。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每周二下午,會定期開展肺癌疑難病例多學科聯合討論和肺小結節多學科聯合討論。針對肺癌病例進行分析討論,提出不同看法,為患者制訂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先採用什麼治療方式,後採用什麼治療方式,或不應該採用何種方式,提供合理優化的診療服務。
MDT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能拓寬、提升醫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思維,進一步提升臨床研究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每一位參與的醫生可以打破專業局限,接觸到不同領域的醫學知識,同時帶動整個團隊、各個學科的提升。
長三角肺癌協作組啟動
推動肺癌規範化診治及創新研究
為了推動肺癌規範化診治及創新研究,上個周末,由上海市胸科醫院、東部戰區總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40餘家來自江、浙、滬、贛地區的醫療機構,共同成立「長三角肺癌協作組」。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陸舜教授說,臨床醫學的進步往往離不開創新研究,而在肺癌診治領域中,依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成立協作組的目的,是通過設計、開展肺癌研究領域的多中心臨床試驗及轉化研究,特殊病例多中心會診等,為肺癌臨床實踐提供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促進長三角地區肺癌的診療、轉化研究的創新性及前沿性,提高東部地區肺癌的診治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記者 俞茜茜 編輯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