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學家逆轉自閉症症狀

2020-12-07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2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閉症的發生有多種遺傳原因,很多原因科學家們並不清楚,大約1%的自閉症患者機體中都缺失名為Shank3的基因,而該基因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如果缺失這種基因,個體就會出現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性的行為及避免與社會互動的行為等。近日刊登在Nature上的一項報告中,來自MIT的科學家們就表示他們可以通過在個體後期生活中「找回」缺失的基因來逆轉患者的部分行為,從而使得患者大腦更加合適地工作。

研究人員Guoping Feng教授說道,這就說明即便是在成體大腦中我們也某種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目前有很多證據表明,某些缺失的確可以逆轉,從而幫助我們開發特殊的療法治療自閉症患者。

Shank3蛋白是在突觸中被發現的,作為一種支架蛋白,Shank3可以幫助組裝其它許多蛋白,從而來協調神經元對接收信號的反應;研究Shank3缺失的案例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闡明自閉症發生的神經學機制;該基因的缺失或缺陷會引發突觸的斷裂,從而引發小鼠出現自閉症樣的症狀,包括強迫行為和焦慮症等。研究者發現,小鼠機體中的某些突觸,尤其是大腦紋狀體中的突觸可以明顯降低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的密度。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小鼠進行遺傳工程化操作以便小鼠在胚胎發育期間Shank3基因處於關閉狀態,但通過在小鼠飲食中增加他莫昔芬就可以恢復該基因的表達。當研究者關閉幼年小鼠(出生後2至4.5個月)機體中的Shank3基因後就可以消除小鼠的重複性行為及避免與社會互動的趨勢,在細胞水平上研究者發現,樹突棘的密度在處理過的小鼠大腦紋狀體中明顯增加了,這就闡明了成體大腦的結構可塑性這一現象。

當研究者在小鼠幼年早期開啟Shank3基因表達時(即僅在小鼠出生20天後),小鼠的焦慮和運動協調性就會改善,如今研究者正在研究闡明小鼠機體這些迴路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可以幫助他們確定治療小鼠自閉症的最佳幹預時間。對於Shank3基因突變的一部分人群而言,該研究表明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從理論上可以用於修復Shank3基因的缺失,並且改善個體的症狀,甚至後期生活的症狀。然而目前這些技術還沒有在人體中進行試驗。

研究者Feng認為,目前科學家們可以開發出針對自閉症患者的很多治療方法,比如如果科學家們可以鑑別出自閉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特殊行為異常的缺失性迴路,那麼就可以採用一系列手段調節這些迴路的特性,從而幫助患者進行治療。未來研究者將進一步鑑別缺失的神經元亞型及在這些神經元中所表達的基因,從而為新型自閉症的靶向性療法開發提供幫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Adult restoration of Shank3 expression rescues selective autistic-like phenotypes

Yuan Mei, Patricia Monteiro, Yang Zhou, Jin-Ah Kim, Xian Gao, Zhanyan Fu & Guoping Feng

Becaus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re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nd patients typically display symptoms before the age of three1, 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in autism research is whether the pathology is reversible in adult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requirement of Shank3 in mice, a prominent monogenic autism gene that is estimated to contribute to approximately 1% of al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ses2, 3, 4, 5, 6. SHANK3 is a postsynaptic scaffold protein that regulates synaptic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plasticity by orchestrating the assembly of postsynaptic density macromolecular signalling complex7, 8, 9. Disruptions of the Shank3 gene in mouse models have resulted in synaptic defects and autistic-like behaviours including anxiety, 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s, and repetitive behaviour10, 11, 12, 13. We generated a novel Shank3 conditional knock-in mouse model, and show that re-expression of the Shank3 gene in adult mice led to improvements in synaptic protein composition, spine density and neural function in the striatum. We also provide behavioural evidence that certain behavioural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 and repetitive grooming behaviour could be rescued, while anxiety and motor coordination deficit could not be recovered in adulthood. Together,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profound effect of post-developmental activation of Shank3 expression on neural function, and demonstrate a certain degree of continued plasticity in the adult diseased brain.

相關焦點

  • 著名華人科學家Nature自閉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自閉症有多種遺傳病因,其中大多數仍然未知。大約1%的自閉症患者缺失一種叫做Shank3的基因,Shank3對於大腦發育至關重要。沒有這一基因,個體會表現出典型的自閉症症狀包括重複行為和迴避社會互動(華人女學者自閉症研究獲突破 )。
  • Nature:一種自閉症療法可恢復大腦連接功能
    2017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來自UT西南醫學中心Peter O'Donnell 初級腦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了一組可以恢復自閉症患者大腦功能的療法。這些自閉症患者體內缺乏對維持神經元連接至關重要的基因。
  • Nature 深度學習解碼腦掃描圖像:預測嬰兒自閉症
    研究員們沒有辦法確定幼小的嬰兒在日後會不會被診斷出有自閉症,但現在有一個研究表明腦掃描可以幫助診斷這一問題,北卡萊羅納教堂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已經在 6 個月大的嬰兒大腦中檢測出與自閉症直接相關的腦增長變化。通過掃描兄弟姐妹中有自閉症的嬰兒的大腦,研究員們可以作出合理準確的預測,並判斷這些有高風險患自閉症的幼兒哪些日後會發展成自閉症。
  • 恢復「忠誠基因」,能夠改善自閉症症狀?
    該研究發現了基因與自閉症之間的新聯繫: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降低催產素的作用,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2013年,日本研究者發現催產素可能對提高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催產素可以幫助社交場合因羞澀而受人冷落之人克服社交羞澀感。」也有研究表明:自閉症患者的社交功能障礙可能源於體內催產素水平較低。但到底催產素和自閉症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數據。
  • 轉基因食蟹猴的構造----自閉症離藥物治療還有多遠
    前言:自從1947年, 約翰霍普金斯的Leo Kanner教授第一次定義自閉症以來, 科學家們就一直對造成自閉症的原因進行了不懈的研究。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基因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迄今為此,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近百種基因和自閉症有關。
  • Nature:基因編輯CRISPR 找到「國產」自閉症獼猴模型
    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目前中國自閉症患者已超1000萬,且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自閉症的發生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針對自閉症的新藥研發和高度模擬人類自閉症症狀的實驗動物模型成為自閉症研究領域的瓶頸。
  • 不同年齡段自閉症患兒的症狀表現
    自閉症,亦稱孤獨症或孤獨性障礙 (autistic disorder)等,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失衡引起的一種兒童疾病,約佔精神殘疾兒童病的60.66%,男女比例約為 3:1~4:1,而且每年還有遞增的趨勢,表現為社交障礙、語言障礙、行為刻板等症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Nature: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猴子模型可用於治療自閉症
    2019年6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利用基因組編輯系統CRISPR,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研究人員開發了自閉症的猴子模型。這些猴子表現出一些特定的,類似於患有自閉症的人類患者的行為特徵和大腦連接模式。此前,基於自閉症和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小鼠模型,科學家們研究出了許多候選藥物用於臨床試驗,但它們都沒有成功。
  • 功能醫學可以診治自閉症
    有許多案例表明,自閉症兒童的細胞(特別是他的腦細胞)有嚴重的能量損失,並且是嚴重氧化應激的指標。這是許多其他研究人員在類似研究中發現的相同問題。儘管有證據,但大多數臨床醫生並未測試自閉症兒童的線粒體功能障礙,氧化壓力或其他很多的因素。  讓我們更仔細地看看《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告訴我們線粒體功能障礙以及它如何引導我們採用新的治療方法來幫助逆轉自閉症。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近年來,在神經科學領域開展的自閉症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包括上期給大家介紹的突變基因是如何影響神經元傳導功能從而導致自閉症的相關症狀。除了對神經元傳導的影響,針對已探明的上百種自閉症相關基因,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從更多不同的方向深入研究,查明自閉症致病機理的全貌,以及探索治療的方向。
  • 認知誤區:天才都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
    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牛頓(Isaac Newton)、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政治人物: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杜魯門(Harry Truman)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梵谷(Vincent van
  • 你所不了解的秘密,跟著電影《星星》了解自閉症
    今天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今天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去年風靡整個桐廬的影片---陳小景導演的《星星》,通過電影來了解一下自閉症。
  • 大腦掃描有助於提前診斷自閉症?美國科學家的結論是肯定的
    中南大學教授夏昆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郵件採訪時表示,自閉症在兒童疾病中的致殘率最高。現階段,自閉症要2歲之後才能逐漸被甄別。在2歲或3歲之前,這些嬰幼兒和正常的嬰幼兒一樣。那麼能否提前發現並診斷出自閉症呢?美國的科學家Piven和他的同事Hazlett組建的團隊研究發現大腦掃描可能會有幫助。
  • 自閉症研究新進展:症狀嚴重性與腦部大小和白質發育相關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具體症狀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等。近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思維研究所的兩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自閉症類型與大腦結構、大小和白質發育之間的聯繫的線索。
  • 最新研究成果:圍產組織幹細胞改善自閉症患兒的症狀
    日前,發表在《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對於4-9歲自閉症譜系障礙患兒,間充質幹細胞具有很好的神經炎症調節能力,通過臨床I期實驗證實了50%的患兒接受靜脈注入人臍帶組織間充質幹細胞後,自閉症譜系障礙核心症狀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表明了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輸注在醫學上是耐受良好的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高度異質性是自閉症治療的一個巨大挑戰,已知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突變超過100個,但每個突變只佔病例的一小部分。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Nature長文解析:新思路恢復自閉症小鼠的催產素反應和社會行為
    高度異質性是自閉症治療的一個巨大挑戰,已知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突變超過100個,但每個突變只佔病例的一小部分。為了儘量減少這種遺傳的複雜性,最近的一些治療策略集中在調節哺乳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肽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上。在人類中,催產素受體(OXTR)基因的遺傳變異與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有關。在小鼠中,編碼催產素或其受體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社會認知和社會獎勵信號的喪失。
  • 自閉症3大類型,寶寶出現以下症狀父母需注意!
    這意味著每100位兒童中就有1個自閉症患者。 今天小熊醫生給大家講講兒童自閉症,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自閉症症狀表現不一樣。 一、典型自閉症類型 約3/4的自閉症患者會出現精神發育遲滯,
  • 深度解讀: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無論如何,這類是再直接不過的證據了,即支持自閉症有很強的遺傳背景這一假說。總之,現在可以這麼講,自閉症有很強的遺傳背景。哪些基因與自閉症有明確的關係?之前我們講到,自閉症有很強的遺傳背景,那麼,科學家到底找到了哪些基因跟自閉症有明確的關係?Stephen Scherer教授等對此進行了非常系統地論述。詳見圖1。
  • 海豚、白鯨與自閉症
    科學家發現,海豚也有語言,在海洋裡,它們通過超聲波,表達感情,進行溝通。海豚和白鯨對於自閉症患者的治療原因,科學界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海豚會發出一種超聲波,可以激活患者休眠的大腦細胞。另一種看法,海豚的親和力,能打開自閉症患兒的心門。一位馴養師告訴記者,2005年,海豚治療自閉,一度在國內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