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R: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波動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2021-01-08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何彬等-JGR: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波動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估計速度模型對於精確獲取地下結構信息和地質解釋至關重要。在勘探和地震學領域,速度模型影響到成像的質量和地震學的解釋。為了獲取速度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基於動校正(NMO)速度拾取的方法和基於射線類的方法。然而,前者無法解決橫向速度的變化,後者在速度模型複雜的情況下存在不穩定的問題。為了避免以上方法的缺陷,獲取更加精確的速度模型,基于波動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近年來在地震學和工業界得到廣泛的發展。經典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是基於共成像點道集(CIGs)的特性來估計速度的誤差,然而該方法主要是基於剩餘時差的拾取,而拾取剩餘時差比較複雜且不穩定。

為了避免拾取的過程,同時確保CIGs產生的高效性,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何彬與導師劉伊克研究員提出了一種使用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RCIGs)進行基于波動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的新方法。該方法與經典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不同處在於:(1)採用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的聚焦特性,建立了全新的目標函數,從而使得反演過程為全自動的,不需要任何的人為拾取等幹預。如圖1所示,當速度準確時,RCIGs是聚焦的,而速度不準確時,RCIGs不聚焦;(2)根據全走時反演推導了目標函數的梯度;(3)由於CIGs是在成像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將其變換到拉東域效率極高,所以該方法具有高效性;(4)將提出的方法應用到模擬數據和一套海洋實際資料,反演結果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實際資料的應用效果如圖2和圖3所示。對比圖3a和圖3b,反演後的共成像點道集更加平坦,對應的在拉東域(圖3c和圖3d),共成像點道集更加聚焦,表明反演得到的速度模型更加準確。

圖1 速度模型準確,偏小和偏大時的傳統共成像點道集(左)與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右)

圖2 初始速度模型(a)與反演得到速度模型(b)

圖3 (a)初始速度模型對應的共成像點道集;(b)反演得到速度模型對應的共成像點道集;(c)初始速度模型對應的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d)反演得到速度模型對應的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

在工業界,勘探的深入對速度建模一要高效二要高精度。在地震學界,近年來大量的海洋長拖纜反射波數據被用來研究高精度的地殼結構,數據量很大,經典的偏移速度分析在拾取剩餘時差時出現困難,特別是當數據質量不佳時。本研究提出的全自動、高效率的速度建模方法,對於勘探地震學和天然地震學領域均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He B, Liu Y*. Wave-equation migration velocityanalysis using Radon-domain common-image gather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 Solid Earth, 2020, 125(2): e2019JB018938. DOI: 10.1029/2019JB018938)。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JGR: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波動方程偏移速度分析
    何彬等-JGR: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波動方程偏移速度分析經典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是基於共成像點道集(CIGs)的特性來估計速度的誤差,然而該方法主要是基於剩餘時差的拾取,而拾取剩餘時差比較複雜且不穩定。為了避免拾取的過程,同時確保CIGs產生的高效性,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何彬與導師劉伊克研究員提出了一種使用拉東域共成像點道集(RCIGs)進行基于波動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的新方法。
  • 一維線性波動方程簡介
    不過為了對波動理論作個小結,還是決定把這部分補充上來。要求不高的話,可大致看一下內容,注意得到的小結論即可。首先把上一段得到的簡諧波的波函數列出如下(推導過程參考上文「簡諧波的描述」):方程(5)是一個偏微分方程,它的解具有波動的形式(其實就是(1)式),也因此而被叫做波動方程。在電磁學中,根據麥克斯韋(J.C. Maxwell)電磁理論,可以得到如下形式的方程(標量化):
  • 波動方程的推導過程
    首先假設,在原點處有振動y=f(t),振動以速度v向x軸正方向傳播,則t時刻x處的振動方程是即x處的振動比原點處慢x/v。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波函數一般形式從波函數出發,可以推導出波動方程的一般形式。
  • Geophysics:基於迭代偏移/反偏移的探地雷達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
    李超等-Geophysics:基於迭代偏移/反偏移的探地雷達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探地雷達因其無損探測的特性被廣泛應用。圖1 探地雷達觀測系統與地表繞射波示意圖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李超與導師張金海研究員等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迭代Stolt偏移/反偏移的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波動方程參數計算
    ,主要是通過數學上的三角函數方程來研究標準正弦波在介質中傳播的波形和特點,同時通過對於三角函數的轉換過程來研究正弦波在傳播過程中的位移和速度關係。;(3) 寫出左端質點的運動方程;(4) 寫出離原點右方 150cm 處質點 P 的運動方程;(5) 求解弦上任意一點的最大速率;(6) 當 t = 3.25s 時,求 P 點的位移和速度;
  • 波動方程 熱傳導方程 求解方法
    號那天考的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CMC賽)的令人振奮的消息(雖然沒有一等獎,但能得二等獎已經出乎我的預料了)以後還要繼續加油正文偏微分方程中波動方程和熱傳導方程的求解方法都是分離變量法分離變量法的思想貫穿著這兩種方程。甚至可以用分離變量法求解少部分的拉普拉斯方程。拉普拉斯方程的求解方法相比于波動方程和熱傳導方程更為複雜,需要採用更多的數學工具。這邊是一些關于波動方程以及熱傳導方程的求解例子。並不難,但是在計算積分的時候需要較為小心,爭取不要計算錯誤。
  • 關于波的物理學,橫波的基本原理、描述和波動方程!
    伽利略·伽利萊、羅伯特·波義耳和艾薩克·牛頓都在這一領域有了自己的發現,但直到18世紀達朗貝(d'Alembert)推導出了波動方程,才使得這一領域變得清晰,並使許多未來的科學家才有可能解釋波動現象。其中波動方程也揭示了波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而不是瞬時,這也為以後的狹義相對論提供了支持。波的基本原理簡單地說,波是一種傳播的擾動;是一種通過介質傳遞能量的方式。
  •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基於地震波場的跨尺度地球內部成像
    藉助地震成像方法,地球物理學家將複雜的地震波波形信息轉化為易懂的地球模型參數,如地球內部的速度結構。因此地震成像方法的精度直接決定了人類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程度。現今精度最高的地震成像方法是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地震全波形反演方法。
  • 傅立葉分析(前言)| 從波方程的角度介紹
    (二)簡單的簡諧運動方程被兩個初始條件決定,一是位置,二是物體在某點的速度。這個性質會被用到更多更一般的振蕩系統中,比如在下文提到的駐行波。人們發現,弦振動可以被視為一維的波動。在這裡,我們想要兩個可以用簡單圖形可以描述的運動。
  • 高中物理競賽典型例題精講——一維波兩點確定波動方程
    05-02-05_一維波兩點確定波動方程本期高中物理競賽試題,我們繼續研究通過機械波傳播過程中的兩個確定點的振動情況來求解機械波波動方程的方法,在本期題目中,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還是比較清晰的,並且能夠詳細的說明機械波在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特點,並通過這些特點唯一的確定機械波的波動方程
  • 圖神經常微分方程,如何讓 GNN 在連續深度域上大顯身手?
    通常來說,預測或決策任務依賴於具有噪聲且無規則採樣的的觀測,因此封閉形式的分析公式對此是無效的。這類系統對關係歸納偏差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樣例。在樣本統計或機器學習過程中引入歸納誤差,是一種普遍用於提高樣本有效性和泛化性的方式。從目標函數的選擇到適合某項具體問題的自組織深度學習的框架設計,設定偏差也是非常常見且有效的方式。
  • 科研人員開發出基於迭代偏移/反偏移的探地雷達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李超與導師、研究員張金海等,開發出一種基於迭代Stolt偏移/反偏移的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科研人員利用真空中的光速開展Stolt聚焦偏移以識別繞射波,對識別出的偏移域繞射波頂點進行反偏移,從而生成未偏移域的窗函數,並對輸入的探地雷達數據進行分割,形成以該繞射波為主體的數據體(圖2c),剩餘的數據體(圖2b)則以地下反射波和繞射波為主。利用真空中的光速對窗內的數據進行Stolt偏移,從而使地表繞射波聚焦在偏移域中的局部區域,而免受窗外信號對其形成幹擾(圖2d)。
  • 波動方程,了解下!
    聲學基礎上關於聲學波動方程的推導,來自理想流體媒質的三個基本方程,運動方程、連續性方程和物態方程(絕熱過程)。而關於流體力學也有三個方程,分別是質量守恆方程、動量守恆方程(N-S方程),以及能量守恆方程。事實上,在絕熱過程中,小擾動下的流體方程也可以推導出聲學方程。
  • 中考數學重點方程講解分析,如何學好二元一次方程(組)
    中考數學,二元一次方程(組),典型例題分析1:某工廠計劃生產A,B兩種產品共10件,其生產成本和利潤如下表:(1)若工廠計劃獲利14萬元,問A,B兩種產品應分別生產多少件?(2)若工廠投入資金不多於44萬元,且獲利多於14萬元,問工廠有哪幾種生產方案?(3)在(2)條件下,哪種方案獲利最大?並求最大利潤.
  • 散射成像:一種高解析度地震成像和解釋的創新方法
    在利用常規的地震偏移算法做地震資料成像處理時,有高達50%地震數據中包含的有關地下地質信息在成像過程中被丟失,或者未能充分利用。
  • 波動方程的建立——薛丁格 1926年1月26日
    同年 11 月,薛丁格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舉辦了關於德布羅意論文的講座,第一次講座並不太令人滿意,第二次講座他拿出了波動方程,他的波動力學就此亮相。 隨後,薛丁格繼續研究,終於完成了波動力學論文。他分兩次寄出,第一篇投寄到《物理年鑑》雜誌。雜誌編輯部收到該論文的時間是1926年1月26日,論文題目是「本徵值問題的量子化」。
  • 黑洞形成的數學探索與非線性波動方程 | 硬核科普
    Klainerman曾就讀於羅馬尼亞精英中學,在紐約大學Courant所讀博士時他接受了兩位偏微分方程大師F. John和L. Nirenberg的指導。1970年代,橢圓方程的理論相對更為成熟,但波動方程的發展還幾乎沒有開始;Nirenberg是橢圓方程及微分幾何的大家,而F. John是研究波動方程的先驅,幾乎孑然一人在孤獨地做著研究。
  • 黑洞形成的數學探索與非線性波動方程|硬核科普
    1970年代,橢圓方程的理論相對更為成熟,但波動方程的發展還幾乎沒有開始;Nirenberg是橢圓方程及微分幾何的大家,而F. John是研究波動方程的先驅,幾乎孑然一人在孤獨地做著研究。Klainerman選擇了更少有人走的路,在博士論文中用Moser迭代去開始建立非線性波動方程的長時間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