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在易學中有四義:變易、不易、簡易、交易。《易經》誕生以來,首批註經之書有《易傳》等,易傳是到現在為止最早的解易之書。還有一本注易的書《易緯》,誕生在戰國到西漢之間,體系龐大,戰國排定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都有緯。
《易緯》衍生出來的子書有很多,目前存在的有三十多種,它主要是用象數解易,這一點與易傳用義理解易是有區別的。因為它解易有神秘的傾向,東漢時期在此基礎上又大型圖讖,後來的人將這一類的書都一併的排斥了。雖然易緯已失傳了,但仍有零散的篇幅出現在鄭玄的注本中。
在說卦傳中歸納的八卦類象,乾卦14個,兌9個,離14個,震16個,巽15個,坎22個,艮11個,坤12個。
六爻卦分析象比較複雜,從本卦來說,分貞卦、悔卦。從整卦來說,分順象、倒象。在從兩卦的關係來說,有錯卦、綜卦。從起卦來說,有本卦、變卦。從預測上來說,有本象、伏象,從象的種類來說,有交卦取象、互體取象、半覆取象、半對卦取象。
在這裡面居下者為下卦,又叫內卦,也叫貞卦;居上者為上卦,又叫外卦,也叫悔卦。咱們重點解釋一下錯卦和綜卦。
錯卦,又稱旁通卦或者對卦(反對之象中的對象)。
錯卦細說:是陰陽相反的兩個卦,代表事物發展的隱藏信息,是事物發展的危機和轉機,如果事物發展的結果是吉,那麼可以從錯卦中看到危機信息,如果事物發展兇,可以從錯卦中看到事物發展的轉機。
綜卦,又稱覆卦或者反卦(反對之象中的反象)
綜卦細說:其反過來的目的就是啟發我們再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時候,不但要觀察分析事物的正面情況,還要觀察分析事物的背(後)或者反面的情況。
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看區別。錯卦:立場相同,角度不同,是以我這一方的角度看待問題等於我看你正面,我看你反面。綜卦:立場不同,角度相同,兩個角度看問題。等於我看你,你看我。
好了,我們接下來從分析爻上來說,有親比和敵比,當位和不當位,中和失中,承與乘。下面我將解釋一下這些爻位關係。
正:陽爻在初爻、三爻、五爻上。陰爻在二爻、四爻、上爻上。
承: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卦體,若陽爻在上,陰爻在下,此陰爻對於陽爻來說,為「承」。
第二種情況,易個陰爻在下,接連數個陽爻在上,此陰爻對於數個陽爻來說,均可以稱為「承」。
第三種情況,一個陽爻在上,數個陰爻在下,此數個陰爻對於陽爻來說,均稱為「承」。
比:相鄰兩個爻之間的關係,成為「比」,陰陰,陽陽為敵比,陰陽為親比。
應: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這三組爻,當一個爻位陰,另外一爻為陽之時,形成一種相互呼應、援助。用來代表社會中相互援助的人事現象。和異性相吸的道理不謀而合。倘若兩爻同時為陰或陽之時則不能相應。應跟比共同點就是講究陰陽屬性不同相應為吉,陰陽屬性相同則無法呼應。
最典型的例子是水火既濟卦,初九陽爻應與六四陰爻,六二陰爻應與九五陽爻,九三陽爻應與上六陰爻,都屬於陰陽相應。
中:一般,易個爻無論是陰爻還是陽爻,只要處在下卦的中間位置上和上卦的中間位置,就叫「得中」。「處中「,「中位」。
據:是陽爻對於陰爻來說的,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一個陽爻位於陰爻之上,此陽爻對於下邊的陰爻來說,稱為「據」。第二種情況,一個陽爻位於多個陰爻之上,此陽爻對於下邊的陰爻來說,可以稱為:「據」。
爻卦按照相錯成序的原則排列,就形成了不一樣的八卦陣,以及不一樣的六十四卦序。一般來講,卦陣就是卦序,只不過,卦陣是首尾相接且周而復始的卦序。而卦序就是首尾不連且有起止的卦陣。
卦序在易理中很重要,分為先天序和後天序等等數種,易學廣大,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