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小編說中國上下五千年最繁盛的時期是在什麼時候,那小編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唐宋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政治清明吏治分工明晰,使得這一時期文化也相應地繁榮了起來,因此才有了我國文化瑰寶——唐詩宋詞。而小便今天要講述的這位詩人,是北宋晚期的一位詩人,他叫秦觀。
「纖薄的雲彩在不停地變幻,而流星在傳遞著相思的恨愁,遙遠的銀河我今晚將會悄悄渡過。我們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勝過無數人間日日相見卻貌合神離的夫妻。柔情像水一樣,美好的時候像在做夢一樣,分別的時候都不忍心看那鵲橋。只要兩個人的愛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朝朝暮暮。」這是秦觀最有名的一首《鵲橋仙》,這首詩在至今都被所有人吟誦稱讚,最後一句甚至被人們稱為「化腐朽為神奇」。那麼這樣一位詩人的生平經歷是怎樣的呢?
秦觀年少的時候聰穎異常,不僅博覽群書,博聞強識,還有著極其遠大的抱負。在熙寧十年的時候,蘇軾到了徐州,秦觀前往拜會。隨後一段時間,蘇秦二人同遊吳州,會稽等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發奮讀書,積極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奈何命運不濟,兩次都名落孫山。蘇軾知道了,不由為之抱屈,並寫詩予以勸勉。而在元豐八年的時候,秦觀終於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蘇軾從揚州回來,秦觀時任國史院編修,而在這一段時間裡,兩人時常相見敘話,感情一度十分友好。
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正是朝堂上新舊更替的時候,「新人」大多上任,而「舊人」大多被排擠,被罷免。新人裡一如蔡京,而舊人裡便一如蘇軾和秦觀。秦觀被貶處州,擔任監酒稅一職,後來又相繼被罷免至郴州,橫州,雷州。而在元符二年,這時的秦觀年事已高,身處在雷州,不由觸景生情,寫下了一首《自作輓詞》,而詩的大意是:犯了罪遷移到了窮山荒野的地方,將要與世長辭。官員將要來看我棺槨,驗我的屍體。用藤木皮做的棺材,草草埋葬在路一旁的山坡上。家鄉離我有千萬裡,妻子和兒子離得我有天涯海角那麼遠。我一個人的魂魄不敢回家,惴惴不安。曾經忝居在朝廷的官位,書籍繁多環境繁華。不小心闖了個禍,讓自己獨自一人飄零到現在。孤獨一人還沒經歷多少事,等骨灰回了家鄉已經不知道到了什麼時候……沒有人給我設置靈臺稍微祭奠一下我,誰給道士和僧人飯呢。沒有給我唱輓歌的人,只有一首輓歌辭。
元符三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繼位,而向太后臨朝。政壇動蕩,局勢一度不明朗,頗為曖昧,而舊時被貶的官員大多被召回,秦觀也位列其中。而對於秦觀的死,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在秦觀到了藤州的時候,遊覽光華亭,秦觀突然口渴想要喝水。等人把水送過來的時候,卻發現秦觀面含微笑,已然去世。
小編對秦觀這樣就結束了一生感到惋惜和可惜,秦觀如此才華橫溢,卻也只能在仕途上起起伏伏,在宦海裡沉浮不得而終。或許,如果秦觀能像李白一樣豪邁灑脫,那結局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若是讓秦觀如李白一般,怕是便再難寫出「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千古佳句了。秦觀就是秦觀,雖然轉瞬即逝,雖然留下的千古名篇不多,但他依舊是溫柔了文學,點綴了歷史長河的一位偉大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