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創作解讀「1」|如何安排素材?

2021-01-18 愛讀名著陳老師

這篇小說讀兩遍,兩遍讀不懂。

難點:1、意象的深刻;2、回憶的支離。

本文從創作的角度,解決這兩個問題:

意象到底有什麼含義?

作者用是什麼邏輯將破碎的回憶組織起來。

一、核心意象:雪峰和豹子

第一段引言,是全文核心,分三部分:

1、介紹吉力馬札羅峰——非洲最高峰。

為什麼是非洲最高峰,而不是第二?

最高峰與下面「神之居所」對應,都是最高;最高即最純、至善之境。

2、吉力馬札羅峰的西峰是「神之居所」,神代表宗教的上帝。

3、西峰頂附近有「一具風乾冰凍的花豹屍首。」花豹是草原之王,也是最高。

花豹為什麼出現在峰頂?作者沒有寫。反正就是出現了。

一種姿態、追求、象徵!讓人聯想起《神曲》裡的但丁。

關於峰頂,文章結尾處也出現了:

「就在前方,他看到的,是如整個世界一般的廣闊,宏大、高聳,在陽光下閃耀著不可思議的潔白光芒,那是吉力馬札羅的方形山頂,這就是他正要去的地方。」

哈裡要去吉力馬札羅的山頂,因為那裡廣闊、宏大,而且潔白——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花豹就是哈裡,它預示著哈裡的死,以及為什麼而死。

吉力馬札羅峰頂是主人公所要達到的精神之境。

二、五段回憶背後的含義

全文由5段回憶、回憶前後6段現實,以及1段死前幻覺構成。現在談一談這5段回憶。

這些打亂順序的回憶,使小說豐富而複雜,讀來讓人摸不著頭腦。

但沒有這5段回憶,故事將散架。

就範圍和寓意的廣度深度而言,它們是當之無愧的故事主體,而6段現實,不過擺放古董的架子。

5段回憶,每一段中間包含著好幾個回憶片段。

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寫這個片段,而不寫那個,為什麼先寫這個,而不是那個?

由此窺見作家的寫作思路,有所學習。

概括每一次回憶的具體內容。

1、第一次回憶:7個片段。

片段1:在土耳其,他是一個希臘士兵,戰敗撤退,負責居民的交換和轉移。他轉送的女孩們全凍死在山裡。關鍵詞:戰爭殘酷。片段2:奧地利,他們救一個雙腳流血的逃兵。關鍵詞:戰爭殘酷、人性閃光。片段3:在奧地利施倫茨,他像飛鳥一樣滑雪。關鍵詞:生活悠閒自得。片段4:【奧地利】 施倫茨的賭博,輸得精光的倫特先生。關鍵詞:生活虛度、無意義片段5:戰友掃射撤離的奧地利軍官,被其他戰友譴責。關鍵詞:戰爭殘酷。片段6:和戰友打野兔關鍵詞:提到幾場戰爭的名字。戰爭的影響。片段7:在奧地利,在度假勝地滑雪,以及寫到酒的香味。關鍵詞:生活悠閒自得。總結:戰爭4次、生活悠閒2次、生活虛無1次,另外2處提到放棄寫作的使命。

2、第二次回憶

片段1:他在君士坦丁堡的風流事,打架,逃跑;性的空虛。片段2:他來到戰爭舊址,想起來撤退時的死人。片段3:他回到巴黎,妻子發現情人寫給他的信。婚姻破裂。片段4:他記起作為作家的使命:記錄下戰爭的一切,但是沒有去實現。總結:戰爭的殘酷1次,生活的虛無2次,寫作使命與1次。

我們發現,以上兩次回憶可概括為4個主題:戰爭(殘酷)、生活(虛度)、生活(美好),使命(放棄)。

四者之間的關係是:殘酷的戰爭毀掉美好生活,引發戰後生活的虛無,但是戰爭也激起作家想要通過寫作來解救的使命,最終也是戰爭的傷痛和虛無使得寫作的使命被拋棄。

第三次回憶:

1、湖邊小木屋站前戰後的對比。戰後釣魚的美好生活。2、戰後巴黎眾生苦苦掙扎的狀態。3、他在巴黎寫作的艱難而美好的日子。4、可憐的醉漢和清潔女工總結:戰後生活3次、寫作生活1次。

由此得出幾條基本的規律:

A:第一次回憶,寫戰爭4次,第二次只包含撤退1次,第三次則是戰後生活,不再直接寫戰爭。

B:隨著回憶的推進,小說觸角越來越寬。

第一次寫個人的度假,第二次寫炮兵、妓女和妻子,第三次則寫普通民眾在困境中的掙扎。

C:同時,小說觸角也越來越深。

第一次沒有寫到寫作的使命,第二次點出使命:寫作,第三次回憶則具體寫自己的寫作場景。這是深入。

第四次回憶

1:大牧場的美好風景2:牧場弱智男孩遭到背叛的悲慘故事。

不再有戰爭,只有風景和人物。

離開戰爭,進入更加廣闊的自然和人性領域。

自然中的生活讓人神往,同時搭配一個心碎的故事。

故事很短,卻無比揪心。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方法是:把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寫作的使命繼續滴血和哀嘆!

作家的良知在發光,發痛,但他一個字都沒有寫。

猜猜,回憶將出現什麼內容?當然是越拔越高。

第五次回憶

只有一個故事:一個軍官的腸子被手榴彈炸出掛在鐵絲網上,但是他還沒死。

他們想要救他,至少能減輕他的痛苦,但即使採取一切辦法,於事無補。

為什麼只有一個故事,而且又回到戰爭主題?作者寫重複了!

當然不是!

表面上這是一個關於戰爭的片段,但是作者筆鋒一轉,一路朝上,轉向宗教和上帝。

以下引用原文(紅色):

打死我,哈裡。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我。我們有一次曾經爭論過,談論耶穌基督是否從不會讓人承受你無法承受的東西,有人舉例說,只要過上一段時間,疼痛就會自動消失。(有點意識流的味道)

有人信仰上帝說的話,舉出例證,可惜上帝的話成了空談:

什麼都沒有消失,直到他在他身上用光了所有的嗎啡片,那是他省下來備著自己用的,可即便這樣,藥片也沒有及時生效。

上帝沒有出手,選擇了冷眼旁觀;不但上帝無能為力,連哈裡也無能為力。

上帝在哈裡心裡死了,一起死去的,還有自我拯救的力量和希望。

這才是哈裡自負寫作使命卻無力實現,最終隨波逐流不得不放棄的根本原因。

根據以上分析,找到了組織回憶背後的邏輯:由內而外,由外再朝上,進入終極領域:宗教和上帝。

五段回憶,構成一個下大上尖的圓錐體,又大到小,最後指向上帝——對上帝的絕望,確切地說,是對人世間信仰上帝的絕望。

這才是作者要引導我們去的地方。戰爭的殘酷,戰爭對於美好生活的破壞,戰後生活的艱難、混亂以及精神上的墮落、麻木、虛無,使命的破滅,最終導致信仰之死。

這是最大的殘酷和悲哀!

但海明威沒有沉溺。哈裡在人世間喪失信仰後,便從人世間脫身而去。

於是除5次回憶之外,小說結尾又寫了哈裡死前的一次幻覺。

在幻覺中,他滿懷希望和溫暖,到達純淨的境地,投入上帝的懷抱。

於是,五段回憶一路爬升,至於破滅;到幻覺段落,再次飛升,便與開頭和結尾的豹子雪峰完美地融合,使得小說具有了悽慘、沉痛而悲壯、崇高的美。

我們在絕望中看到冰冷的希望,看到了人的一個側影:那隻豹子。

他正在向上攀爬的路上,可是他死了;雖然它死了,它依然在攀爬的路上。

你願意相信哪一種?

(涉及小說原文譯者:楊蔚)

相關焦點

  • 淺讀·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壹」最初聽聞「吉力馬札羅的雪」的這個名稱,是少年時,在央視六套。作為央視節目當中的「電影頻道」,央視六套總是會全天候的播放些海內外的電影作品,而「吉力馬札羅的雪」,是其中之一。九十年代初,影視作品並不似如今這般量產,因此央視六套的很多電影都反覆播放過多次,我印象最深的是「鐵達尼號」,其次就是「吉力馬札羅的雪」。可奇怪的是,同樣作為經典著名的愛情片,前者我反覆觀看了很多遍,而後者卻從未能完整看完過,只是深深記住了它的名字。而後,再次聽聞這個名稱,是在高中時期的語文課上。
  • 海明威代表作《吉力馬札羅的雪》新譯本
    作為諾貝爾、普利茲雙料得主,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精選集《吉力馬札羅的雪》收錄16篇海明威經典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說代表作。日前,新譯本由天津人民出版推出。
  •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就是哈裡,冰山上那隻豹子也是他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最鍾愛的作品是《吉力馬札羅的雪》,稱它是自己最優秀的短篇小說。由他開創的「冰山理論」和極簡文風,深深影響了馬爾克斯、塞林格等文學家的創作理念。其極簡主義加上意識流的寫作風格,在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一個貌似平淡的故事,蘊含了人世間言不盡的滄桑。
  • 《吉力馬札羅的雪》
    吉力馬札羅的雪天津人民出版社 有輕微破損,不影響閱讀 諾貝爾、普利茲雙料得主海明威短篇小說精選集
  • 《吉力馬札羅的雪》:回望起人生,我們都會去到吉力馬札羅
    吉力馬札羅是一座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19, 710英尺,據說,是非洲最高峰。它的西峰在馬賽語裡被叫作「恩伽耶—恩伽伊」,神之居所。西峰頂附近有一具風乾冰凍的花豹屍首。沒人知道,花豹跑到這麼高的地方來做什麼。
  • 去看吉力馬札羅的雪:再不出發,2020年吉力馬札羅山頂的雪將消融
    吉力馬札羅(Kilimanjaro)在當地斯瓦希裡語中意思是光明之山,她是非洲屋脊,她是赤道雪峰,她是上帝的殿堂。她是「7+2世界之最登山系列」裡必不可少的存在也是最易登頂的高峰生意盎然和冰冷孤高的融合,讓吉力馬札羅成為了一座「有個性」的山。海明威賦予她不朽的靈魂。
  • 吉力馬札羅是非洲最高的山脈,而吉力馬札羅的雪正在消失
    說到吉力馬札羅,很多人會說,我在小學課本裡面就知道了,也了解過,或許我也曾經閱讀過它,但是真正讓我記住它名字的是一部電影《我的美女老闆》;電影後半段,因為感情的發展,視頻裡不斷的提到《吉力馬札羅》這個名字,我也開始對這個地方心生嚮往,希望有生之年能去那裡成功登頂一次
  • 吉力馬札羅的雪:通往雪山的朝聖之路,是生命盡頭的反思與覺醒
    無論文學創作,還是現實生活中,海明威始終以「硬漢」風格著稱。這個充滿陽剛氣的頭銜背後,是他多次面對死亡又奇蹟生還的真實經歷。《吉力馬札羅的雪》正是一部直面死亡的小說,海明威呈現給讀者一條通往雪山的朝聖之路,路的盡頭,是一場關於人生的反思與覺醒。
  • 吉力馬札羅的雪加速融化 赤道雪峰可能消失?
    海明威筆下的《吉力馬札羅的雪》美麗、迷人。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吉力馬札羅山頂積雪加速融化。一個月前,新華社記者航拍吉力馬札羅山頂,發現由冰川和積雪組成的白色雪冠所剩無幾。專門研究吉力馬札羅山冰川變化的專家布萊恩.馬克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表示:「吉力馬札羅的冰川將在數十年內融化,最壞的可能是在10年內消失。」
  •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山的雪》:豹子為什麼凍死在雪山頂上?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後之死》裡寫道:「一座移動著的冰山顯得高貴,是由它那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決定的。一個作家採用省略的辦法,如果他不懂的話,那這只能留一些空缺在自己的作品裡。」海明威曾多次把自己的創作風格比喻為冰山,「冰山在海裡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
  • 無論你成就如何,你的生活就是你的天賦所在。《吉力馬札羅的雪》
    做人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只有當天才能作數隻要天還沒黑就還是今天到了明天就又是一個今天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市的郊區,他的童年生活在農舍中,自幼喜歡看漫畫、聽故事,熱愛大自然。
  • 書摘|吉力馬札羅的雪
    《吉力馬札羅的雪》作者:海明威覆蓋著積雪的吉力馬札羅山山高19710英尺,據說是非洲境內最高的一座山峰。山的西主峰被馬賽人稱作「納加奇-納加伊」,意思是「上帝的殿堂」。靠近西主峰的地方有一具風乾凍僵了的雪豹的屍體。雪豹在那麼高的地方尋找什麼,沒有人做出過解釋。
  • 非洲第一峰積雪融化 「吉力馬札羅的雪」消失
    第1頁:白色雪冠已經所剩無幾 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峰頂,由冰川和積雪組成的白色雪冠所剩無幾。    據有關研究數據顯示,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上的冰川面積在過去的80年中萎縮了80%以上,吉力馬札羅雪冠正面臨著在
  • 行道者 | 觸摸吉力馬札羅的雪(上篇)
    「行道者」專欄的創立,旨在分享書院書友撰寫的原創遊記文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旅行也正是知與行的有機結合。這裡不僅是探討書籍知識的書院,更是分享旅行見聞感受的交流平臺。也希望能有更多熱愛旅遊,熱愛記錄生活的書友向我們發來投稿,共同分享。本期@臘肉如雲 博士走出書齋,攀登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將黃埔書院的旗幟帶到最高點。
  • 【巔峰「7+2」】吉力馬札羅山行記(1)---行者,是一場修行!
    【巔峰「7+2」】吉力馬札羅山行記(1) ------行者,是一場修行!行者,是一種修行!《吉力馬札羅的雪》,那個時候,模糊的感覺非洲在地球的哪一邊,似乎離自己太遙遠。去追尋海明威的足跡,看一看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
  • 非洲肯亞奇妙之旅:看吉力馬札羅的雪,感受馬賽人的原始生活!
    吉力馬札羅的雪海明威有一部中篇小說叫《吉力馬札羅的雪》,主人公在死前出現一個夢境,他乘著一架飛機,向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的山頂飛去。在吉力馬札羅的山腳下紮營,一抬頭,就可以看見吉力馬札羅。安博塞利草原面積還不到馬賽馬拉大草原的四分之一,但卻因為這裡看吉力馬札羅雪山的最佳觀賞地而聞名世界。
  • 吉力馬札羅:赤道雪峰最後的守望
    而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和環境變化,雪線不斷退後,在過去的100年中,吉力馬札羅的雪帽已經減少了80%以上,山頂的黑色巖石已完全露了出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吉力馬札羅的雪會再次成為一個傳說。1936年,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的雪》,讓「吉力馬札羅」這個名字傳遍全球。
  • 上帝的殿堂 乾涸的淚光 記消逝中的吉力馬札羅之雪
    新華網奈洛比10月10日電(記者 王雅楠)「吉力馬札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這座常年雲霧繚繞、難得一睹真容的聖山曾在海明威著作《吉力馬札羅的雪》中折射出雪冠下非洲大地的幽謐。
  • 當「吉力馬札羅的雪」成為一種想像
    「吉力馬札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當海明威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中寫下這段文字,「吉力馬札羅的雪」便成了人生命運的一個經典隱喻。
  • NO.114|海明威: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