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說讀兩遍,兩遍讀不懂。
難點:1、意象的深刻;2、回憶的支離。
本文從創作的角度,解決這兩個問題:
意象到底有什麼含義?
作者用是什麼邏輯將破碎的回憶組織起來。
一、核心意象:雪峰和豹子
第一段引言,是全文核心,分三部分:
1、介紹吉力馬札羅峰——非洲最高峰。
為什麼是非洲最高峰,而不是第二?
最高峰與下面「神之居所」對應,都是最高;最高即最純、至善之境。
2、吉力馬札羅峰的西峰是「神之居所」,神代表宗教的上帝。
3、西峰頂附近有「一具風乾冰凍的花豹屍首。」花豹是草原之王,也是最高。
花豹為什麼出現在峰頂?作者沒有寫。反正就是出現了。
一種姿態、追求、象徵!讓人聯想起《神曲》裡的但丁。
關於峰頂,文章結尾處也出現了:
「就在前方,他看到的,是如整個世界一般的廣闊,宏大、高聳,在陽光下閃耀著不可思議的潔白光芒,那是吉力馬札羅的方形山頂,這就是他正要去的地方。」
哈裡要去吉力馬札羅的山頂,因為那裡廣闊、宏大,而且潔白——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花豹就是哈裡,它預示著哈裡的死,以及為什麼而死。
吉力馬札羅峰頂是主人公所要達到的精神之境。
二、五段回憶背後的含義
全文由5段回憶、回憶前後6段現實,以及1段死前幻覺構成。現在談一談這5段回憶。
這些打亂順序的回憶,使小說豐富而複雜,讀來讓人摸不著頭腦。
但沒有這5段回憶,故事將散架。
就範圍和寓意的廣度深度而言,它們是當之無愧的故事主體,而6段現實,不過擺放古董的架子。
5段回憶,每一段中間包含著好幾個回憶片段。
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寫這個片段,而不寫那個,為什麼先寫這個,而不是那個?
由此窺見作家的寫作思路,有所學習。
概括每一次回憶的具體內容。
1、第一次回憶:7個片段。
片段1:在土耳其,他是一個希臘士兵,戰敗撤退,負責居民的交換和轉移。他轉送的女孩們全凍死在山裡。關鍵詞:戰爭殘酷。片段2:奧地利,他們救一個雙腳流血的逃兵。關鍵詞:戰爭殘酷、人性閃光。片段3:在奧地利施倫茨,他像飛鳥一樣滑雪。關鍵詞:生活悠閒自得。片段4:【奧地利】 施倫茨的賭博,輸得精光的倫特先生。關鍵詞:生活虛度、無意義片段5:戰友掃射撤離的奧地利軍官,被其他戰友譴責。關鍵詞:戰爭殘酷。片段6:和戰友打野兔關鍵詞:提到幾場戰爭的名字。戰爭的影響。片段7:在奧地利,在度假勝地滑雪,以及寫到酒的香味。關鍵詞:生活悠閒自得。總結:戰爭4次、生活悠閒2次、生活虛無1次,另外2處提到放棄寫作的使命。
2、第二次回憶
片段1:他在君士坦丁堡的風流事,打架,逃跑;性的空虛。片段2:他來到戰爭舊址,想起來撤退時的死人。片段3:他回到巴黎,妻子發現情人寫給他的信。婚姻破裂。片段4:他記起作為作家的使命:記錄下戰爭的一切,但是沒有去實現。總結:戰爭的殘酷1次,生活的虛無2次,寫作使命與1次。
我們發現,以上兩次回憶可概括為4個主題:戰爭(殘酷)、生活(虛度)、生活(美好),使命(放棄)。
四者之間的關係是:殘酷的戰爭毀掉美好生活,引發戰後生活的虛無,但是戰爭也激起作家想要通過寫作來解救的使命,最終也是戰爭的傷痛和虛無使得寫作的使命被拋棄。
第三次回憶:
1、湖邊小木屋站前戰後的對比。戰後釣魚的美好生活。2、戰後巴黎眾生苦苦掙扎的狀態。3、他在巴黎寫作的艱難而美好的日子。4、可憐的醉漢和清潔女工總結:戰後生活3次、寫作生活1次。
由此得出幾條基本的規律:
A:第一次回憶,寫戰爭4次,第二次只包含撤退1次,第三次則是戰後生活,不再直接寫戰爭。
B:隨著回憶的推進,小說觸角越來越寬。
第一次寫個人的度假,第二次寫炮兵、妓女和妻子,第三次則寫普通民眾在困境中的掙扎。
C:同時,小說觸角也越來越深。
第一次沒有寫到寫作的使命,第二次點出使命:寫作,第三次回憶則具體寫自己的寫作場景。這是深入。
第四次回憶
1:大牧場的美好風景2:牧場弱智男孩遭到背叛的悲慘故事。
不再有戰爭,只有風景和人物。
離開戰爭,進入更加廣闊的自然和人性領域。
自然中的生活讓人神往,同時搭配一個心碎的故事。
故事很短,卻無比揪心。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方法是:把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寫作的使命繼續滴血和哀嘆!
作家的良知在發光,發痛,但他一個字都沒有寫。
猜猜,回憶將出現什麼內容?當然是越拔越高。
第五次回憶
只有一個故事:一個軍官的腸子被手榴彈炸出掛在鐵絲網上,但是他還沒死。
他們想要救他,至少能減輕他的痛苦,但即使採取一切辦法,於事無補。
為什麼只有一個故事,而且又回到戰爭主題?作者寫重複了!
當然不是!
表面上這是一個關於戰爭的片段,但是作者筆鋒一轉,一路朝上,轉向宗教和上帝。
以下引用原文(紅色):
打死我,哈裡。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我。我們有一次曾經爭論過,談論耶穌基督是否從不會讓人承受你無法承受的東西,有人舉例說,只要過上一段時間,疼痛就會自動消失。(有點意識流的味道)
有人信仰上帝說的話,舉出例證,可惜上帝的話成了空談:
什麼都沒有消失,直到他在他身上用光了所有的嗎啡片,那是他省下來備著自己用的,可即便這樣,藥片也沒有及時生效。
上帝沒有出手,選擇了冷眼旁觀;不但上帝無能為力,連哈裡也無能為力。
上帝在哈裡心裡死了,一起死去的,還有自我拯救的力量和希望。
這才是哈裡自負寫作使命卻無力實現,最終隨波逐流不得不放棄的根本原因。
根據以上分析,找到了組織回憶背後的邏輯:由內而外,由外再朝上,進入終極領域:宗教和上帝。
五段回憶,構成一個下大上尖的圓錐體,又大到小,最後指向上帝——對上帝的絕望,確切地說,是對人世間信仰上帝的絕望。
這才是作者要引導我們去的地方。戰爭的殘酷,戰爭對於美好生活的破壞,戰後生活的艱難、混亂以及精神上的墮落、麻木、虛無,使命的破滅,最終導致信仰之死。
這是最大的殘酷和悲哀!
但海明威沒有沉溺。哈裡在人世間喪失信仰後,便從人世間脫身而去。
於是除5次回憶之外,小說結尾又寫了哈裡死前的一次幻覺。
在幻覺中,他滿懷希望和溫暖,到達純淨的境地,投入上帝的懷抱。
於是,五段回憶一路爬升,至於破滅;到幻覺段落,再次飛升,便與開頭和結尾的豹子雪峰完美地融合,使得小說具有了悽慘、沉痛而悲壯、崇高的美。
我們在絕望中看到冰冷的希望,看到了人的一個側影:那隻豹子。
他正在向上攀爬的路上,可是他死了;雖然它死了,它依然在攀爬的路上。
你願意相信哪一種?
(涉及小說原文譯者:楊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