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郭肖】
《流浪地球》自大年初一上映以來引發民眾觀影熱潮,即使已經過去了20多天,至今仍舊熱度不減。26日晚,央視《焦點訪談》邀請到了《流浪地球》主創講述電影幕後故事,還有相關專業人士向觀眾解讀這部電影為什麼會這麼火?它到底贏在哪兒?
作為一部特效與情懷共存的電影,《流浪地球》被稱為「第一部中國自己的科幻大片」,同時受到了美國流媒體巨頭奈飛(Netflix)的認可,將被翻譯成28種語言與全球超過190個國家的觀眾見面。
對此,人民日報也多次在重要版面刊登文章對其進行多角度報導,2月20日,由國家電影局主辦的《流浪地球》研討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再次用了一整個綜合版面報導了《流浪地球》的研討會發言,其中摘編了6位專家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分析總結《流浪地球》的成功經驗。
人民日報多個版面對《流浪地球》進行報導(點擊查看大圖)
8000張分鏡頭畫稿、多個版本的發動機
據悉,為了真實顯示這些前所未有的場景,節目組做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製作了10000多件道具,還製作了10萬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
運載車、地下城、空間站、發動機等等,這些前所未有的東西,細節都非常精緻,乃至空間站裡每一塊顯示屏上的動畫,都是真實設置的。
為了表現科幻電影的炫酷,《流浪地球》中還創新地大量運用特技,全片共有2003個特技鏡頭。導演郭帆介紹,其中一個上海局部坍塌的鏡頭,改了251版。
美術指導郜昂介紹,尤其是行星發動機的部分,做了很多版本的設定,定下來的這版更加符合力學支撐結構,這樣一個結構,也讓發動機顯得更有體量感。
為了配合電影設置的大背景——地球即將毀滅,人大多是在極端環境之下活動。《流浪地球》在拍攝時,演員們的戲服是特製的盔甲,沉重而且密閉不透氣,主演吳孟達介紹,每次把頭盔拿下來,都要立刻吸氧。
吳京也動容地說道,「以前從來沒有人敢想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帶著地球去流浪,一般編劇想不出來」
當地球末日來臨,人類該怎麼辦?這是很多科幻電影的主題。不少國外科幻大片中往往都以「人類放棄地球,搭乘飛船飛向外太空」作為主基調,而《流浪地球》第一次給故事設置了全新的背景,那就是帶著流浪的地球一起尋找新家園。
編劇汪海林說:「帶著地球去流浪大概念是一流的,這個一般編劇想不出來,這是偉大的思路或者是偉大的創意,有一種說法是極度浪漫,其實更重要是紮根於本土文化。」
此外,在最後關頭,推動撞針,集中發動機的火焰,去點燃木星,成為避免地球毀滅的唯一可能性。相比以往大片中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力挽狂瀾,危難之時,由平民和專業軍人組織的中國救援小分隊,發起了對全球的召喚。
美國觀眾裡克·埃伯特對此非常震撼:「這是非常新的一個概念,所有國家的所有人,立刻同心協力地工作,這是非常有力的,我喜歡這個情節。」
《流浪地球》最打動人心的地方,還在於創新地做了一個不再是非黑即白的矛盾設計。面對地球無法逃避被毀滅的事實,中國軍人劉培強接到放棄地球帶著人類基因尋找新的家園的指令,另一邊卻無法割捨有自己親人和眾多人類的地球。空間站該怎麼辦?
一位小觀眾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覺得還是吳京的選擇更正確一些。」
郭帆表示,帶著地球跑,不是背負著什麼,地球不是簡單的、物理的,它「是我們的家,這個空間裡面,有你的愛有你的恨」。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郭帆也曾多次向外界呼籲,中國人對於土地情感的核,應該變成中國科幻的一個基本形態。「什麼叫中國科幻?尋找到一個真正能夠表達我們文化內核和精神內核的載體,才能稱之為中國科幻,不然的話我們只是模仿別人講一個同樣的美式故事」。
他提及,電影裡,那種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共同奔著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的畫面讓人非常感動。
劉慈欣認為,這部電影讓很多人看到,中國文化中很多很深的東西,比如,對家、故土的眷戀,而這些又可以在電影中體現出來。
《流浪地球》中表現出來的特效與內涵的雙重提升,在劉慈欣看來很好地建立了一個各方面對中國科幻、高成本科幻電影的信任。
中影集團董事長喇培康認為,「《流浪地球》成功以後,我想會有很多的出品公司、電影製片公司、編劇和導演去投身到科幻電影,乃至於重工業電影的拍攝製作當中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中國觀眾肯定會在本土市場,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重工業、硬科幻電影的出現。」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