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超旱生無芒隱子草的耐旱和二型花的分子機制

2020-10-14 蘭州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在被子植物的51個科234個屬703個種中發現有閉花授粉,其中以兼性閉花授粉所佔的比例最大,約佔總數的77.3%。閉花授粉有利於形成自交和近交系,並可以防止遺傳漂變。以往關於兼性閉花授粉植物基因組水平的研究未見報導。無芒隱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為典型的禾本科兼性授粉植物,葉鞘內藏有小穗為完全閉花授粉(CL),而頂穗花器為開花授粉(CH)。與其他二型植物不同的是無芒隱子草的二型小花是在同一生育期內隨著拔節的開始逐漸在葉鞘中形成CL小花,直至頂穗抽出產生CH小花,而大多數兼性授粉植物的二型小花由光照時間、逆境等誘導產生。無芒隱子草是多年生超旱生C4植物,為乾旱荒漠草原的建群種和優勢種。因此無芒隱子草基因組序列的破譯能夠加快解析閉花授粉和耐旱機制及閉花植物在生產中的應用。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王彥榮教授團隊以本校馴化選育的「騰格里」無芒隱子草為材料,利用PacBio CLR(40Kb)測序得到數據為172 Gb (316x)。組裝獲得540.12Mb的基因組,Contig N50高達21.28Mb。結合Hi-C數據對基因組輔助染色體掛載,得到20條染色體,掛載率高達97.85%。BUSCO評估結果達到98.25%。經驗證,20條染色體的端粒均被組裝出來,其中10條染色體無gap。預測注釋得到基因54,383個。

無芒隱子草為異源四倍體(2n=4x=40),但目前並未發現其祖先種。通過共線性及單拷貝基因分析,研究者成功將無芒隱子草的AB兩個亞基因組區分開,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無芒隱子草大概在19.2Mya前發生了四倍體化事件,並且其中四條染色體發生了重排。進化分析表明無芒隱子草和復活草(Oropetium thomaeum)、畫眉草(Eragrostis tef)同屬於畫眉草亞科(Chloridoideae),但與畫眉草相比,無芒隱子與復活草的關係更密切,確定無芒隱子草不屬於畫眉草族。

圖1無芒隱子草表型及亞組區分

研究人員構建了無芒隱子草花發育調控網路,並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鑑定了各家族的基因。比較分析發現光周期途徑的10個家族發生了擴張。調控花器官發育的ABCDE模型基因在CH和CL小花的花器官中差異表達。形態觀測發現CL漿片幾乎不發育。研究表明AP2家族的部分成員調控內稃、花葯和漿片發育,其中miR172靶向AP2家族成員Cly1抑制其表達,漿片發育,小花開放。在無芒隱子草中鑑定出9個Cly1的同源基因,其中CsAP2_8、CsAP2_9與miR172-l的靶點處存在不同於Cly1的雙鹼基變異。二者的功能在水稻中進行了驗證。研究證明CsAP2_9和miR172-l的互作在調控閉花授粉具有重要作用。

圖2無芒隱子草開花全基因組水平開花基因鑑定及驗證

該研究報導的無芒隱子草參考基因組和乾旱適應性進化分析,以及閉花授粉基因的鑑定分析等對培育耐旱閉花新種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蘭州大學馴化選育的「騰格里」無芒隱子草已經在乾旱荒漠區的退化草地、礦山生態修復等方面推廣應用。

近日,該研究成果以「The genome of Cleistogenes songoricaprovides a blueprint for functional dissection of dimorphic flower differentiation and drought adaptability」為題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線發表。蘭州大學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張吉宇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其團隊博士生吳凡、閆啟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蘭州大學王彥榮教授、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維多利亞農業生物研究所German Spangenberg院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3483

編輯:李兆秋
責編:許文豔

相關焦點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研究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acts as a histone chaperone in modulating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nd genome function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質量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近年來,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太空人食物。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大多數葫蘆科植物都有獨特的卷鬚,並且能夠攀爬,這是許多被子植物和一些其他陸地植物的一個關鍵創新,有助於沿著其他植物向上生長,達到森林冠層進行光合作用。本研究提供了葫蘆科植物基因組和形態巨大變化的進化史,這與古氣候劇變結合在一起,可能促進了葫蘆科植物多樣性的增加。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該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發現:一是揭示絞殺榕氣生根形成的分子機制。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Biosynthesis of Strigolactone and Abscisic Acid」的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和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何奕騉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發文量為31篇,排名第1;其次是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論文數量各為22篇;南京農業大學發文19篇,排名第3(圖1)。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結果全面揭示了斑馬魚胚胎中響應微重力的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發現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系統中的炎症免疫響應、先天免疫應答、NF-κB信號通路和病毒響應機制在微重力環境下均存在顯著抑制。通過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研究人員發現RLR和TLR這兩條經典的病原模式識別信號通路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均受到顯著抑制,這兩條信號通路中的trim25、nlrx1、traf6、traf2a、tlr7基因在正常重力下能被病毒模擬物刺激上調,但在微重力條件下失去該誘導模式。其中trim25的誘導表達機制受微重力影響最為顯著。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付向東團隊揭示受精後父本基因組重編程起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3 13:30:30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團隊發現,剪接激酶SRPK1催化魚精蛋白磷酸化從而起始受精卵母細胞中父本基因組的重編程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甘肅中金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委託,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以單一來源的方式進行採購。4、項目預算:36.8萬元;5、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及擬定供應商信息:(1)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本項目擬從巴豆醯化影響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角度開展幹細胞的護肝分子機制研究,經了解杭州景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擁有巴豆醯化泛抗體和修飾檢測服務的公司。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員和首都師範大學何奕騉教授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