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園藝學家用二年生植物在低溫感應的工作中最早注意到高溫能消除春化的現象,但確認去春化卻是Puris和Gregory(1945)通過冬性穀物的春化作用而提出的。當春化處理過的穀物置於35℃即便1天時,春化效應被消除,但植物並未受損害。去春化的植物可以通過重複冷凍處理,進行有效的再春化。此外,在缺氧條件下同樣可以解除春化。
菊的多年生習性能夠維持,主要是由於去春化,使植株保持營養狀態。去春化最常用的因子是高溫(25~40℃),亦有報導短日(SD)可去春化(Wellensick,1965)。在春化之後立即給予高溫,去春化效應最明顯,尤其是當春化處理還不夠充分時。黑麥處於春化條件下經過8周低溫,春化狀態已經達到完全穩定,基本上不受高溫影響(表
當低溫處理不充分時,先將種子保存在12~15℃中若干天,然後才移至高溫,就有可能穩定其春化狀態。
在春化期間光的作用很複雜,對某些植物,光對春化起到穩定作用。野萵苣種子的春化,在無光下才能去春化。擬南芥的春化穩定亦與光有關,即在春化處理時光的存在起到穩定作用。
洋蔥是典型的二年生植物,第一年形成幼小鱗莖通過冬季(或冷藏),由於完成春化能夠誘導開花,為了第二年能採收大鱗莖,園藝工作者要阻止它的開花。應用高溫去春化控制洋蔥的開花已成為商業性的措施。
三、春化與光周期的相互關係
春化與光周期存在相互作用。大多數要求低溫的植物往往也要求長日照。在自然狀態下,經過冬季(低溫)後,在暮春或初夏的長日照中開花,而在春化時卻處於短日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