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氣象衛星所發送的觀測資料必須通過地面上的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生成各種圖象和演算出各種氣象參數及其他要素的定量數據,才能供廣大的用戶使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由設於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的三個地面資料接收站和一個設於衛星氣象中心的資料處理中心所組成。 為什麼要設三個地面站呢?
-
遙感數據地面接收、處理與分發系統
一、氣象衛星地面接收、處理與分發系統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由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運行控制中心、數據存檔中心,以及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地面接收站組成,為適應對衛星氣象應用日益增長的需求,計劃逐步增建三個國內站,一個海外站,形成覆蓋全球的氣象衛星地面接收體系。
-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天琴一號」衛星首軌數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俊 胡民達報導 12月20日22時12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在「天琴一號」衛星升空十餘小時後成功接收其首軌數據,並即時傳送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
-
廣西空管分局完成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安裝
中國民用航空網通訊員謝鋒訊:2018年春運保障第一周,廣西空管分局氣象臺經過連續兩天奮戰,於2月8日順利完成了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安裝。 此次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安裝,廠方僅安排一名工程師到場指導,為了早日獲取更加可靠、快速、清晰的氣象衛星雲圖資料,氣象臺迎難而上,在保證崗位值班力量的同時,積極調配氣象機務員參與系統安裝工作,雖然安裝期間正逢寒潮天氣,但機務員不畏嚴寒,在寒風凜冽的樓頂上,與廠家工程師密切配合,反覆調整天線的仰角和方位角,確定了最佳的衛星信號接收位置,順利完成了天線安裝和固定
-
廣西空管分局順利完成 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安裝
2018年春運保障第一周,廣西空管分局氣象臺經過連續兩天奮戰,於2月8日順利完成了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安裝。 此次葵花8號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安裝,廠方僅安排一名工程師到場指導,為了早日獲取更加可靠、快速、清晰的氣象衛星雲圖資料,氣象臺迎難而上,在保證崗位值班力量的同時,積極調配氣象機務員參與系統安裝工作,雖然安裝期間正逢寒潮天氣,但機務員不畏嚴寒,在寒風凜冽的樓頂上,與廠家工程師密切配合,反覆調整天線的仰角和方位角,確定了最佳的衛星信號接收位置,順利完成了天線安裝和固定、線纜鋪設與信號引接和系統調試工作
-
那人 那地 那顆星——記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
氣象衛星總體規劃和定量反演問題專家、風雲三號地面系統首任總師董超華,就是地面系統建設者中的集大成者。中國人的航天夢,從騰飛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勇往直前。從接收國外氣象衛星雲圖,到中國衛星服務世界,漫漫「風雲」路,一代代「追星人」奮力奔跑,託起了我國的燦爛星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國氣象衛星及應用發展的立足點。
-
溫州空管站完成「葵花8」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建設
(通訊員:徐上友) 近日,溫州空管站氣象臺完成了「葵花8」氣象衛星雲圖接收處理系統的安裝、調試及試運行工作,並通過驗收正式投入業務運行。 前期氣象臺通過收集建設方案,組織現場調研,通過多方比較,最終選定湖北河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建設廠商,該公司長期致力於氣象衛星雲圖接收處理系統的開發,系統建設和維護經驗非常豐富,其氣象衛星數據綜合顯示與交互分析系統,通過圖形圖像綜合顯示,能有效地監測中小尺度雲雨系統的現狀和運動。
-
成功發射 我國有了自己的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時30分19秒,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數小時後,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雲圖,向與會代表展示了風雲一號A星提供的首圖。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啟用 雲圖探測解析度提升了1倍以上
本報西昌8月9日電 王玉磊、記者韓阜業報導:風雲四號A星交付使用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迅速建設並投入使用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提高了對強對流等天氣的氣象預報保障能力,確保了航天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2016年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這個中心便開始對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進行選址,先後考察了四川、海南兩省的14個預選點,經過比對通信、環境、運用等多重因素,最後確定在西昌發射場建立風雲四號地面接收系統。
-
萬千氣象 盡收眼底——我國氣象衛星介紹
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方針指引下,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經歷了創建、成長和壯大三個階段。現已建成國家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中心以及設在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地面站的氣象衛星應用系統。自1988年至2000年我國共發射了5顆氣象衛星,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極軌、靜止兩種系列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
-
風雲一號A星首圖 氣象衛星雲圖的誕生
衛星從太空中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接收站接收,並實時把數據傳送至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迅速處理成各種定量產品和圖像,發送給眾多用戶。1978年,經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選站小組為測量電磁環境,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從日本進口的儀器,用時兩年多,在三地往返測量奔波,最終確定站址。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衛星數據獲取時效有較大提高 為了提高風雲衛星獲取全國以及全球數據的時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已經建成了一套「1+5+2」地面站網體系,即1 個數據處理中心(位於北京)、5個境內數據接收站(分別位於北京、廣州、佳木斯、烏魯木齊、喀什)和2 個境外數據接收站(分別位於瑞典基律納和東南極洲毛德皇后地)。
-
第1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記
本篇文章,我們來講講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首圖誕生背後的故事!從這個時刻向前回溯20年,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一群對編程不在行的人從此立足本國、自主創新,最終成功建成風雲一號衛星資料接收處理應用系統。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寧波空管站V.I.P班組完成葵花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安裝調試工作
近日,寧波空管站V.I.P班組協助武漢河海科技工程師順利完成了葵花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系統的安裝和調試工作,為氣象預報工作提供了一種更加先進,更為有效的用於接收和處理衛星雲圖資料的工具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衛星性能有較大改進,增加了探測通道,提高的探測精度,為更精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提供必要的基本資料,並可在災害監測、環境遙感中發揮巨大作用。
-
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在氣象衛星領域,如今已形成美、歐、中三強鼎立的局面,這其中除了我國衛星研製水平的巨大提升之外,地面應用系統愈加先進的技術和愈加完善的管理,為實現星地之間「嚴絲合縫」的對接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年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生產生活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成效顯著。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