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訓練人工智慧從血液中鑑定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可以識別出...

2020-11-26 中華網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線了一項有關癌症診斷的重要研究。

與以往不同的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通過訓練人工智慧從血液中鑑定微生物的遺傳物質,不僅可以識別出癌症,還能對不同類型的癌症做出區分。

「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向,改變了傳統的檢測方法,而且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使得海量的檢索和比對工作得以快速而準確地完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徐軍評價道。

微生物與腫瘤微環境息息相關

菌群與人體的關係毫無疑問是十分密切的。有科學家估計,在每個人的身體中細菌的數量佔到了人體所有活細胞的90%。此外,我們體內還有許多病毒存在。

這些常駐人體的微生物幾乎參與了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所以,它們的核酸片段(DNA或RNA)也就經血液遊蕩在我們體內。

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據顯示,人體微生物對多種類型的腫瘤有「貢獻」。科學家猜想,這些微生物在癌症中所起的作用也許比我們已知的更多。因為以前的癌症研究工作,忽略了人體癌細胞與微生物可能有複雜的相互作用。

這也就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檢測癌症的思路:用正常人血液中與癌症患者血液做對比,其中的微生物是否會有差別呢?

於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分析血液中來自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可以根據其特徵模式來識別體內的腫瘤。

如果在過去,這種設想真的只能是想想罷了,「這是因為細菌的數量十分龐大,檢測它們的基因序列將是一個海量工程。」徐軍說,但是得益於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現在測序的費用與時間都在大幅下降,同時微生物的基因測序也能夠運用AI技術,效率能大大提升。

徐軍告訴記者,疾病的檢測、診斷和治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藉助多方面信息,比如圖像數據、基因數據、分子和蛋白的表達,患者的病史、遺傳背景、家族史等其他數據化信息,以及患者的臨床數據,微生物的核酸特徵等等。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加入,從基因層面、細胞層面、以及微生物層面展現患者個體化的信息。

「我們對這些問題理解越深刻,治療疾病的成功率就越高。」徐軍說,在沒有AI技術之前,儘管我們能夠採集大量的數據,但是由於能力限制,能夠獲取的知識很有限。比如儘管我們能夠破譯人類的基因,但是目前90%以上的信息我們還不能理解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什麼作用。

人工智慧測癌可靠性有多高

研究人員在幾千份樣本中找到相應的微生物特徵後,把工作交給了人工智慧。通過相應的機器學習模型來挖掘大量數據,把特定的微生物序列特徵與特定的癌症相匹配。

「機器學習的方式主要有監督學習和非監督學習,從這個項目公開的信息來看,採用的是監督學習模式。」徐軍分析說,監督學習的特點是人類會把知識傳授給計算機,計算機根據樣本的特徵進行學習,接下來就能夠自動區分疾病或者健康的樣本。

另一種非監督學習將能夠使得機器具備更高的智能,即人類沒有給計算機提示,計算機通過歸納的樣本之間的規律和模式,突破了以往需人類幹預才可學習的局限。

「現在還有一種新的非監督學習模式——對抗學習,其特點是人類設計出兩個模型,一個用於製造偽裝數據,另一個用於鑑別偽裝,在你來我往中實現互贏,最後達到納什均衡狀態。」徐軍認為,我國擁有大量的疾病數據,醫學和人工智慧領域之間如果能夠長期深入合作,將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從此項研究的結果來看,這套AI模型在實際診斷中是可靠的。科學家讓AI對100名患者的樣本血漿進行分析,並與69名健康無癌個體的血樣進行比較。機器學習模型不僅可以區分患癌和無癌的樣本,還能區分不同類型的癌症:以86%的敏感性識別出肺癌患者,對於無肺部疾病的個體沒有出現假陽性報告,並且以81%的準確率區分出前列腺癌和肺癌。

「達到這個準確率具備了參考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結果可能是在理想的條件下得到的,論文作者可能也剔除了許多不規範的樣本和數據。」徐軍認為,這還是一項早期的概念驗證研究,應用到臨床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專家認為,AI和大數據的加入,可以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比如基因序列的讀取,是人的眼睛和智力水平基本上無法完成的,而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徐軍告訴記者,人工智慧技術在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關注,它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建立在近年來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深度學習技術取得了巨大突破的基礎上。

「2019年,《自然·醫學》出版了一期特刊,該特刊的12篇論文全部和人工智慧相關,這說明人工智慧技術和醫學結合的爆發點已經到來。」徐軍說,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機器能夠極大地彌補人類的不足。

但徐軍也指出,人類醫生的優勢是冷冰冰的機器無法代替的,機器不具備人對疾病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治療的過程不僅僅是數據處理過程,更重要的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醫生對於患者的關懷和安慰是機器無法做到的,而這在治療過程中有時非常關鍵。因此,未來最好的模式是機器與醫生協同開展工作。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有望通過分析血液微生物的遺傳物質檢測50多種癌症
    [釘科技編譯] 癌症通常很難發現,直到表現出症狀時已經為時已晚
  • 達文西畫作上的微生物可以幫助我們鑑定真偽
    最近有項研究從另一個層面分析了他的作品:畫作和手稿中隱藏著的微生物世界。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創建藝術品的微生物組「目錄」。畫作上的微生物群具有足夠的共同關鍵要素,甚至是幾個世紀以來保存在不同條件下的作品亦是如此,所以藝術史專家可以通過微生物群的差異,來鑑別偽作。
  • MALDI-TOF飛行質譜在臨床微生物鑑定和藥敏檢測中的應用
    質譜(mass spectrometry,MS)通過分析分子離子的質量-電荷比(m/z)來識別和量化分子,能夠分析任何電離敏感的生物分子,於1975年首次應用於細菌鑑定[2]。然而,當BC中存在混合菌種時,MALDI-TOF MS只能識別出一種細菌,有可能出現誤識,並且其無法識別綠藻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等。直接分析肉湯血培養時,人體血液成分會產生幹擾或噪聲光譜。因此,預處理對減少幹擾、濃縮細菌具有重要意義。
  • 前沿最熱點:人工智慧+微生物組,真能預測死亡和癌症?
    癌症的微生物信號:微生物可定植在各種組織中,這些微生物的 DNA 和 RNA 信號能在各類組織中發現,包括血液中(此處為了簡化僅展示 DNA)。 Rob Knight 團隊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出微生物 DNA 和 RNA 能在腫瘤中檢測得到並可作為癌症標誌物。AI 模型可以利用來源於組織和血液樣本的核酸信號來區分癌症類型,以及區分健康個體和罹患某種癌症的個體。
  • Nature:檢測血液中微生物DNA,癌症早診斷
    直到2017年,Poore看到《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微生物入侵大多數胰腺癌並能夠分解這些患者使用的主要化療藥物。這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和猜想,細菌和病毒可能在癌症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通過血液中微生物組可診斷早期癌症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可通過分析血液中微生物組的特徵來確認測試對象是否得了癌症,以及是哪種癌症。他們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這種潛在的基於微生物組的腫瘤學診斷工具值得進一步探索,可能會改變癌症診斷的方式。
  • 世界首個便便資料庫需要你的幫助,你的便便可以訓練人工智慧模型
    這項由微生物健康公司Seed發起的活動,鼓勵人們上傳自己糞便的照片來「關心」科學,這樣科學家們就可以用這些照片來訓練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推出的人工智慧」以下是公民科學家可以為這項事業做出的貢獻。你可以在手機上登錄Seed的官方網站參與這項活動(因為帶筆記本電腦去廁所很奇怪,而且除非你用手機,否則這個頁面不允許你提交照片)。點擊那個紫色的大按鈕,上面寫著「#GIVEaSHIT」。你會被提示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以及你是在早上、下午還是晚上排便。然後,你就可以上傳你的照片。
  • 人工智慧的識別,原來這麼簡單,隱藏的物體不需要視覺也可以識別
    許多人工智慧很難檢測到偽裝的物體是因為它們的算法依賴於視覺線索無論是對人類還是人工智慧來說,去識別發現偽裝的物體都具有一定難度。但是現在,人工智慧通過訓練,可以從背景中分析出隱藏的物體。這項技術未來可用於許多方面,例如搜索救援工作、檢測農業害蟲、醫學成像或軍事環境。
  • 準確率高達97.5%:天文學家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出56萬個星系
    由於深度學習技術的人工智慧AI高靈敏度,在圖像中已經識別出多達事實上,使用人類準備的訓練數據,人工智慧成功地對星系形態進行了分類,準確率為97.5%。然後,將訓練好的人工智慧應用於全部數據集,它在大約8萬個星系中識別出螺旋形,其研究發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科學家鑑定出對抗特殊靶標的T細胞
    當接種疫苗,或者解除過敏原以及微生物病原體之後,免疫系統激活,產生的T細胞亞群將識別並清除「外來入侵者」。這些T細胞中的一些被可以立即發揮作用,而另一些則發展為「記憶T細胞」,全身循環的同時保護宿主免受入侵者再次出現的打擊。
  • 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國萊比錫Helmholtz環境研究中心(UFZ)鑑定出一種能夠降解聚氨酯(PU)中某些化學成分的細菌。他們對幫助微生物在塑料中代謝某些化合物以獲取能量的因素有了初步發現。他們還進行了其他分析和實驗,以了解這種細菌的功能。
  • Sci Adv |基於人工智慧度量學習的單細胞類型鑑定新方法
    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的分析過程中,細胞類型鑑定是必須且重要的一步。常規的細胞類型鑑定依賴於細胞類型標記基因,這種方法費時費力且不穩定,可重複性差,易導致不同實驗室的鑑定結果不可比較。scLearn,以及簡單易用的R包平臺和包含人類、小鼠在內的多個組織器官的預訓練的完整reference數據集,為有效利用海量的單細胞測序數據進行細胞類型鑑定提供了可借鑑的工具和資源。
  • 人工智慧診斷作物疾病 根據照片即可識別出農作物病害
    現在,人工智慧可能會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了一款軟體,能夠基於用戶提供的照片識別出農作物病害。科學家建立了一個系統模型,並將其連接到一個計算機集群來形成一個神經網絡。
  • 微塑乾貨——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國萊比錫Helmholtz環境研究中心(UFZ)鑑定出一種能夠降解聚氨酯(PU)中某些化學成分的細菌。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清華「常壓室溫等離子誘變育種技術與裝備」成果通過鑑定
    清華「常壓室溫等離子誘變育種技術與裝備」成果通過鑑定清華新聞網5月8日電 4月26日,由清華大學、洛陽華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無錫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常壓室溫等離子(ARTP)誘變育種技術與裝備」通過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聯合會組織召開的科技成果鑑定會。
  • AI從舊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
    來源:科技日報延伸閱讀AI從舊數據中識別出50顆新行星近日,由英國華威大學的大衛·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項新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NASA的舊數據中識別出該團隊已通過這一工具對一批潛在行星進行了識別,並從這些天體中確認出了50個新的行星。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天文學家有2種方法可以用來探測系外行星。一種是徑向速度方法,它用來監測恆星是否有行星引力引起的小反運動。第二種是更敏感的技術, 也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和克卜勒採用的技術, 它主要依靠宿主星的亮度變化。
  • 人工智慧的勝利!英國科學家從NASA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出了50顆新行星,標誌著天文學技術迎來重大突破。英國科學家從老數據中發現50顆新行星來自沃裡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建立了一個計算機學習算法,來挖掘包含有數千個潛在行星的NASA老數據。
  • MALDI-TOF MS | 臨床微生物鑑定中的一大新利器
    具體原理和工作過程可參考如下視頻介紹:微生物由其自身獨特的蛋白質組成,通過比對MALDI-TOF MS 獲得種屬間的特異峰圖( 主要由核糖體蛋白形成,m/z 範圍為2000~20000) 與資料庫中的參考譜圖,根據同源性距離得到最接近的菌種並給出相應的鑑定分值,再依據實際情況分析,可得到最終的鑑定結果。
  • 人工智慧識別初露鋒芒:可根據照片識別攝影師
    在一項新的國際跨學科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人工智慧算法分析近 60000 張二戰時期的歷史照片發現,人工智慧可以根據照片內容來識別攝影師的身份。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科學雜誌 IEEE Acces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