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不斷南下侵擾明朝東北邊境。1620年夏,後金兵再侵遼東,岌岌可危,朝廷詔令各地派兵北上援遼,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率五千白杆兵先行,隨後自統三千白杆兵與兒子馬祥麟跟進。此時秦良玉46歲,馬祥麟20歲。史載馬祥麟船銀鎧,騎白馬,高大威猛,彪悍英武。他們晝夜兼程趕到遼陽。公元1621年3月,金兵圍困瀋陽,秦氏兄弟疾馳往援。兵至渾河,獲悉瀋陽已失守。眾軍並未退卻,稍作準備,便渡過渾河,尚未結營,就遇上了後金的先頭部隊。秦氏兄弟帶領白杆兵與金兵展開激烈的戰鬥,不久後金主力趕到,將明軍團團圍住。在激戰中,秦邦屏和一千多白杆兵捐軀沙場。秦民屏重傷,拼死突圍。危急時刻,秦良玉帶兵趕到搶出秦邦屏的屍體,就出秦民屏。激戰中,馬祥麟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斬敵無數,卻被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鏃,彎弓搭箭射向遠處的敵人,連發三箭箭無虛發,後金兵大驚,紛紛後退。
此戰史稱「渾河血戰」,是後金遼左用兵以來的第一血戰。雖因兵力懸殊,最終敗退,卻震懾了後金兵,努爾哈赤深感「川兵之勁厲」。渾河一站,秦良玉和白杆兵名震朝野,明熹宗御賜馬祥麟「忠義可嘉」匾額,授指揮使。賜秦良玉為誥命夫人,進二品服。命回川後再徵兵二千赴援遼東。
1621年秋,秦良玉率軍回到石柱,恰逢四川永寧土司發動叛亂,經過兩年,秦良玉擊敗了叛軍,明朝廷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石柱總兵官。她由原來的土司上升為朝廷石柱地區的軍政最高首腦。一代女傑,從此成為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的朝廷軍政長官。
1629年,後金可汗皇太極攻榆關(山海關)不久,利用漢奸高洪中的建議,率軍繞過袁崇煥駐防的遼東,到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北京城危急,明朝廷急急下詔各地火速進京勤王。各地駐軍急速奔馳北京。秦良玉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率軍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門,並配合各路兵馬,英勇殺敵,逼退了皇太極的軍隊。解了北京之圍後,崇禎帝召見了秦良玉,並御筆賦詩四首贈送給秦良玉: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裡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圖。
其四:憑將箕帚掃胡虜,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能得到皇帝面見賜詩,秦良玉當屬古往今來第一人。
後金兵推出北京後,秦良玉率兵返回家鄉,留下兒子馬祥麟,兒媳張鳳儀,侄子秦義明留守京師,後兒子奉命駐守襄陽。當時農民軍張獻忠、羅汝才等九路人馬進攻四川,朝廷命秦良玉負責守御川地,此後十年,秦良玉帶兵與張獻忠反覆搏戰,互有勝負。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隨後,清軍入關,進軍中原。秦良玉獲悉後,率部眾披麻戴孝,痛哭不止。此後,秦良玉以明朝遺老自居,發誓不予清朝合作。
1646年,清軍大舉南下。南明隆武政權賜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和「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令她在四川繼續抗擊清兵,保境安民。72歲高齡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風雨飄搖的南明政權的上述封號。不久,傳來兒子城破殉國的消息,這更加激勵了秦良玉抵禦清軍的決心。他在石柱招兵買馬,舉起抗清大旗,並以萬壽寨為據點,率軍抵抗清軍,威武不屈,絕不向清軍投降。
公元1648年,南明永曆帝加封75歲的秦良玉為太子少傅,授四川招討使,令據守四川。久臥病床的秦良玉聞之瞿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餘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以報皇恩!」幾日後,秦良玉抱病檢閱白杆兵,準備出徵。當她手握跟隨她徵戰幾十年的白杆銀槍,踏上馬背後,便身子一歪,倒在馬背上。副將上前探她鼻息,發現秦良玉已經逝去。眾將士失聲痛哭。
一代女傑,就此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二十四史》加載「將相列傳」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