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關注時間與生命,重要的是內核

2020-11-26 澎湃新聞
宮島達男是日本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後物派」的代表人物。自1980年代開始藝術生涯起,他就創作出一系列為科技驅動的裝置、雕塑及行為藝術作品。

5月17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在歷經遷至靜安新業坊,改建布置後,正式對外開放。開館展是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個展「如來」,呈現了其三十年來的藝術創作,展出從1988年以來每個階段代表性的 LED 裝置作品以及行為藝術作品。

在民生美術館新館對外開放前,宮島達男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談及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和藝術理念。他表示,自己的藝術理念始終是強調著自己提出的三個概念,「不斷變化」、「連接萬物」和「持續永恆」為核心理念,而藝術的形式和使用的媒介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內核。

宮島達男

宮島達男出生於東京,並於1981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開啟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大學期間,宮島達男就開始做起了自己的第一個行為作品《自然.人工.(聲音)》,之後他又實施了《自然.人工.(石人)》、《自然.人工.(雨)》等行為藝術,並逐漸的在行為表演中增加了電視屏幕等電子設備,例如綜合性行為表演《自然.人工.(線)》。

與此同時,80年代中期,宮島達男開始使用各類數碼元器件進行裝置作品的創作,並最終確立了發光二極體(LED)計數器成為他作品的核心構件。1988年,策展人南條史生提名宮島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日本藝術家特展,其作品《時間之海88』》廣受好評。自此,宮島便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日本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生命 (無器官的身體)》 ,展覽現場

隨後,他的作品《計數裂縫》、《五個對立的圓》、《計數煤》等作品被陸續創作出來,伴隨著計數器和界面上閃爍的LED數字,這些作品承載著宮島想表達的主題:時間、生命。

在展覽現場,策展人孫啟棟表示,在此次的展覽線上,呈現了LED從早年紅色到藍色,最後到白色,可以看出這一材質的發展的趨勢。

位於新業坊的民生美術館

民生美術館展館內充滿宮島達男的數字元素

宮島將LED作為藝術符號,將其置入不同的地理位置、空間、事件之中,試圖達到一種批判性。例如,在紀念長崎原子彈爆炸事件的展覽中,宮島製作了一件裝置作品:在彈著點的地方,他把3000個發光二極體計數器放在流水中,上面的數字周而復始地閃爍著,在明滅的交替中,追憶往昔也昭示未來;在德國雷克林豪森博物館的作品《通向浩劫的時間列車》中,他更是將該系列作品置入到了納粹大屠殺的歷史背景中。

宮島最著名的是用LED製作的酷炫的裝置作品,但同時,行為藝術也一直伴隨在他的創作中。如今,六旬的宮島達男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藝術理念,他告訴記者,他一直強調著自己提出的「持續變化」、「萬物連接」和「永遠持續」三個概念,而這三個概念主要來源於幾個比較大的命題,人的生命,時間的永遠性和宇宙。

行為藝術,《水中的倒計時(MURUROA)》

「儘管裝置和行為藝術使用的媒介和道具不同,但只要核心理念是一樣的就可以,」在談及藝術媒介時宮島這樣表示,「我並不在乎材質是否新穎或是陳舊,只要材質符合自身的藝術理念,便會一直運用下去。」

對話宮島達男

澎湃新聞:您在大學時是油畫專業,但卻最終以LED裝置成名。為何會從油畫轉向裝置作品?

宮島達男

:我大學時候學的是油畫。但那畢竟是歐洲人創造的東西,很多人都在從事這一領域的創作,作為一個東方人,我並不能超過他們。所以我就想創造一些只屬於自己、具有獨創性的藝術作品。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做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

澎湃新聞:上個世紀80年代,您開始使用LED這一材料作為作品的主要媒介,同時您也在80年代做了非常前衛的行為藝術,而這兩類藝術也貫穿著您的藝術生涯。兩種藝術類型截然不同,為何在同一時間段選擇了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

宮島達男

:裝置藝術主要是以物體為媒介,行為藝術主要是以人為媒介。儘管使用的媒介和素材道具不同,但只要核心理念是一樣的就可以。只要其內核不變就可以了。

行為藝術,《自然.人工.(聲音)》

澎湃新聞:您的內核是什麼?

宮島達男

:三個核心的創作理念,「不斷變化」,「萬物連接」和「永遠持續」。這三個概念主要來源於幾個比較大的命題,人的生命,時間的永遠性和宇宙。這三個概念是從這些宏大的命題當中抽離出來的。

澎湃新聞:這樣的命題和您自身的生活環境,個人的愛好有什麼關係嗎?

宮島達男

:主要還是對這些命題本身的思考,跟個人生活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澎湃新聞:展覽標題「如來」強調佛教對你的重要性;您在口述中也強調「Art in you」的觀念,認為「『佛陀』沉睡在每個人的內在,是人類潛能的參照」。可否請您談談佛教對你的藝術及個人生活的影響?

宮島達男

:我是從20歲開始就受到了佛教很大的影響,也是從那之後開始信佛的。

佛教可以說是我的靈感之源。佛教裡面闡明的概念就是要眾生平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內核。此外,還有一點就是無限的希望。說佛教是我一切創作靈感的來源也不為過。我所提到的三個理念的來源確實是受佛教影響。

澎湃新聞:所以您在學生時期就將藝術思考與佛教相聯繫。

宮島達男

:確實可以這麼說。

《五個對立的圓》

《計數間隔》

澎湃新聞:這次在民生現代美術館將呈現三十年來的藝術創作,展出從1988年以來每個階段代表性的 LED 裝置作品以及行為作品。您是如何解讀自己不同時間段的藝術作品的?

宮島達男

:作品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是1988年到1995年初,這一時期主要是以LED作品為中心進行創作活動;然後從1995年到2000年,那是一個行為藝術作品的復活時期,我創作了很多行為藝術作品,包括本次參展的作品《臉上的倒計時》;最後階段是2000年到現在,我的行為藝術作品發展成為與觀眾一起創作,是讓觀眾參與其中來創作的行為藝術作品。在本次展覽中,這樣的作品包括《中國墨水》的倒計時。早期作品則有《五個對立的圓》和《水中清零》。

澎湃新聞:在當時,西方正流行著行為藝術。您的藝術作品有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啟發或影響嗎?

宮島達男

:在行為藝術上,我有受到約瑟夫·博伊斯和伊夫·克萊因兩位藝術家的影響。

至於為什麼要用LED,那是因為之前也試過很多很多的素材來表達理念,但最終覺得LED是最合適的。1987年,我走在東京的秋葉原時,突然看到巨大的招牌用LED,便觸發了去運用這一素材。

行為藝術影像,《中國墨中的倒計時聲音》

澎湃新聞:1988年,策展人南條史生提名,將您的作品帶到了威尼斯雙年展。這一舉動也將您推廣到了國際上。您是怎麼理解這個事件和時間點的?在這個節點前後,作品上有什麼不同?

宮島達男

:威尼斯雙年展的參展意味著我在國際上正式地作為一個藝術家出道了。之前我的作品雖然在日本國內展出,但並沒有在國際上廣為人知。當年在雙年展上展出作品《sea of time》(《時間之海》)後,我的知名度打開了,各個國家的展覽的邀請就紛至沓來。可以說威尼斯雙年展是我創作生涯中比較重要的節點。

我的創作理念是一貫的,一直以來沒有變過。LED在我的作品中是很重要的媒介。實際上,LED就是在那一年,也就是1988年被發明出來的。我想,可能正是用了這個新發明的元素去做作品這一點打開了知名度。

《時間之海》

澎湃新聞:隨著當今科技的發展,LED材料在那個時候所具有的現代感與未來感幾乎消失殆盡,材料不再新鮮,甚至不再嚴肅。在你看來,這樣的發展會使得作品對人的衝擊力量會減弱嗎?您對這一材料的使用會永久地持續下去嗎?

宮島達男

:在我看來,所使用材料的新舊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充分地表達出想表現的思想。雖然LED在現在的人看來可能已是非常普通平常了,但我覺得LED目前還能繼續表達我想表達的理念,所以我接下來還會一直使用下去。

澎湃新聞:為本次在民生現代美術館特別製作的巨型LED裝置《時間瀑布》以及行為作品《臉上的皮膚計數器》,對這兩件新作品,是否可以介紹下?

宮島達男

:首先是《時間瀑布》,這是我目前為止做的同系列的裝置作品裡最大的一個。我在作品下方設置了一個水池,整個裝置是浮在水池上面的。我想通過這件作品向大家展示出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重要性。我想這樣一個裝飾非常有魅力,具有吸引力的。

《臉上的皮膚計數器》是在三位不同的女性臉上做皮膚彩繪,並且進行著倒數。這是一個行為藝術作品。三位女性來自不同的文化圈,意在表現她們雖然來自不同的文化圈,但是各地的人們都是平等的。

行為藝術影像,《臉上的皮膚計數器》

《時間瀑布》,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澎湃新聞:這兩件作品是否有結合某種特定的時間空間背景來進行創作? 《臉上的皮膚計數器》的行為藝術是否與當下討論的全球化,藝術展中的加強非西方元素的現象相關?

宮島達男

:基本上像您所說的那樣,特別是第二件作品《臉上的皮膚計數器》。那是基於當下非常多的民族紛爭的時代背景下,我想讓人們認識到不管你膚色、國籍如何,民族是什麼樣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生命之間,不同文化圈的人之間的溝通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

澎湃新聞: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了對特定歷史的反思,但同時又會蘊含指向未來的希望,數字的跳躍又似乎是「無常」的當下。例如《百萬死亡》、《通向浩劫的時間列車》等作品。您是怎樣看待「過去-當下-未來」這一線性進程的?

宮島達男

:的確。我在作品當中經常會引用一些歷史的東西來作為自己的思想背景,就像中國人說「以史為鑑」,歷史就是為了現在、為了當下而存在的。我們可以通過引用或者去反思歷史當中的一些問題,然後對當下做出一些注意。

例如你提到的作品《通向浩劫的時間列車》,借鑑了納粹時代猶太人的虐殺事件,而實際上,在前幾年的非洲也發生過類似的虐殺事件。所以這件作品是以史為鑑,避免之前的錯誤再現,再重演。

《計數器煤》與《駛向浩劫的時間列車》

《駛向浩劫的時間列車》(局部)

澎湃新聞:您的LED裝置作品中,數字有著什麼樣的特定含義?這些數字和數字本身的大小或象徵意義有什麼關聯嗎?

宮島達男

:我用的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我之所以採用數字這個形象,是因為數字的變化可以非常形象地闡明一個變化的過程,以及一個時間流逝的過程。同時,數字是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理解的東西。因此還是那個理念,只要有助於充分表達我的思想的,不管選什麼素材都可以。數字本身是沒有什麼特別含義的,只是一個形式,一種共通的東西。

澎湃新聞:2017年,您在為上海復興藝術中心創作作品《數字空中花園》時,最終的作品是民眾參與的結果(徵集了300個故事),藝術館露臺上的數字是民眾選取的數字,您是如何看待藝術家和當地民眾的關係的?

宮島達男:一般大家可能會覺得普通人和藝術家之間是非常不一樣的,藝術家是特別的、非常有才能的,而自己可能就是非常普通。但我自己不持有這個想法。我覺得就像佛教裡面提倡眾生平等那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藝術的種子。既然大家能對這麼美妙的音樂產生共鳴,或是在看藝術作品的時候產生共鳴,就說明大家都是具備這種藝術性的才能的。所以我希望通過跟大家一起做這些作品,讓大家意識到自己心中有一個藝術的感性在。

澎湃新聞:在這次展覽裡面有這樣互動的作品嗎?

宮島達男

:有的,開幕式上有一個邀請志願者一起表演的行為藝術。

《數字空中花園》,2016,LED燈光裝置,復星藝術中心提供

(實習生吳夢倩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宮島達男:從9到1,他以數字解析生命的共存與輪迴
    「如來」一方面強調佛教是宮島達男作品中重要的思想來源,其次是為凸顯其作品的生成性概念。「宮島達男先生迄今三十年的藝術生涯,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的LED作品,甚至我們想到LED就會想到宮島達男。但在我看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斷追求理念完善、不斷追求突破的宮島達男形象。『Being  Coming』不是對中文主題的簡單翻譯,而是另外一種解構,希望以此打破人們對宮島達男的刻板印象。
  • 日本美術館舉辦90後國際藝術家江上越個展
    著名收藏作品由草間彌生早期作品,河原溫,白髮一雄,菅木志雄,等1970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到伊東深水,喜多川歌麿等重要浮世繪。以往舉辦過近代重要藝術家的展覽「保羅克利展」「盧奧展」「畢卡索,馬蒂斯20世紀畫家展」「夏加爾展」。日本著名當代藝術家的展覽「杉本博司個展」「宮島達男個展」「草間彌生收藏展」「瑞士當代藝術展」等等的回顧展以及群展。
  • 宮島位於廣島縣西南部,它的色彩很和式,依山傍水的嚴島神社
    宮島也叫嚴島,位於廣島縣西南部,與宮城縣的松島、京都府的天橋立並列為「日本三景」。島上有世界文化遺產嚴島神社、保持著原生態樣貌的彌山以及諸多歷史悠久的神社佛閣等古蹟,是一座受人敬畏崇拜的「神島」。嚴島神社是位於日本廣島縣廿日市境內嚴島上的一座神社,創建於593年前後,主要祭奉日本古傳說中的三位海洋女神(宗像三女神)。嚴島神社修築於瀨戶內海海濱的潮間帶上,神社前方立於海中的大型鳥居(日式牌樓)是被稱為「日本三景」之一的嚴島境內最知名的地標。嚴島神社前約200米的海中有一座16.6米高的紅色大鳥居,是宮島的標誌性景觀。
  • 聊一聊:張裕釗書法對日本上條信山的影響
    上條信山(1907—1997)是宮島詠士的入室弟子,前東京教育大學教授,謙慎書道會副理事長、日展理事,日本國書道教育會議代表,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委員,曾獲「內閣總理大臣獎」「天皇文化功勞者獎」。他在日本成立了書法社團「書象會」,即研究書法真實表象的書法社團,出版著作《張廉卿千字文》《現代書道全書》《現代書法創作大系》《現代臨書大系》等。
  • 名和晃平: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家,這很有趣
    「別來無恙」是《藝術商業》策劃的線上欄目,我們會持續同文化與商業領域的重要嘉賓展開對話。 如何應對當下的生活?如何在變動中贏得挑戰?相信這是每一個身處危機中的人都無法迴避的命題。 本期我們邀請到的是日本著名藝術家名和晃平,與我們分享了他最新關於疫情之後對藝術的思考。
  • 地球內核的奧秘
    我們大約在一段時間內已經了解了,固態內核是從分離液態熔融外核被推導出來的,在1936年通過丹麥地震學家英格內核的增長性是一個重要的過程在液態外核產生對流。但是這內核是比地球的年齡還年輕,地球內核的形成時間遠晚於地球形成的時間,甚至可能比地球上生命開始進化的時期還晚,這表明地球磁場的產生方式發生了變化。
  • 這個30歲前常撿剩飯吃的日本宅男,是怎麼變成藝術家的?
    村上隆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自己的藝術目標,2005 年在紐約日本協會的個展「小男孩:日本爆發的次文化藝術」完成了他的超扁平三部曲,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對戰爭的錯位理解,表達了戰後日本藝術的「毀滅」與「重生」。
  • 去日本旅行,你需要知道這些,絕美小島宮島
    日本有三個揚名海內外的風景名勝地區,其中一個就是宮島了。所以說,來了日本想要欣賞美麗的風景,怎麼能夠錯過這裡呢?它離廣島大約有10多分鐘渡輪碼頭的距離。在這裡玩上一天,你就可以領略到來日本旅行的魅力所在。
  • 日本三景是誰定的?新日本三景又是哪裡?
    你知道日本三景都是哪裡嗎?這三景又是誰定的呢?天橋立是日本三景之一,是獨特的地殼擠壓形成的沙洲地形,寬度為20-170米,全長約3.6公裡,這在世界上都十分少見。而在沙洲上,有著8000多棵日本黑松,走在其中,海濤與松濤齊鳴,碧水共青松一色,海潮中夾雜著松香,讓人心曠神怡。遠遠望去,海天一色中,蜿蜒曲折的沙洲,確實形似一道通往天空的「天橋」。
  • 與植物對話:「花園裡,植物記憶纏繞」
    拾級而上,觀眾可在《花間》《與植物對話》《通過綠色引信的力催生了花朵》等作品的環繞下,體驗生命的輕盈、靈動及明亮,此為藝術家試圖展現「植物的整體記憶及其語言」的「葉之層」。第三層「棲地」既是動物得以休憩生存的場所,也是存放記憶的「轉化之層」——一處傳遞敏感、沉痛和神秘氛圍的殿堂。
  • 地核內核第三大構成元素是什麼?日本科學家找到答案
    中國日報網1月10日電除了鐵、鎳元素之外,還有一種神秘元素是構成地核內核的「主力軍」。對於這一「缺失元素」的真實身份,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但日前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揭開了「缺失元素」的神秘面紗。
  • 若地球擁有生命,SKECHERS 會如何與它對話?
    若地球擁有生命,SKECHERS 會如何與它對話?SKECHERS x JEREMY VILLE 環保系列即將發售。此刻,我們有了更好的自然環境去傾聽地球活動的聲音,如果地球、海洋有生命,這也許就是他們傳遞而來的心聲:「地球不需要人類,只是人類需要地球」。
  • 聽大藝術家細述《中國美》,Discovery讓世界看見中國美學魅力
    系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視頻讓中國姑娘李子柒席捲全球,她所演繹的中國日常生活之「美」得到全球觀眾的關注與熱議,也激發了國內外對中國之「美」的探索之熱。
  • 對話表演藝術家牛犇:沒點牛勁,很難走到今天
    在時間的河流中,這位藝術家一直用力和這個世界保持的關係,辛苦而生動,長久而豐富。  81歲高齡的牛犇,已經老了。  81歲高齡的藝術家,尚未懈怠。  解放周末:這麼多年來,您堅持一樁一件寫工作記錄的初衷是什麼?  牛犇:開始是很簡單的,我想了解自己一年到底有多少工作量,同時幫助我記憶自己每一年拍戲的時間和角色。
  • 勞斯萊斯汽車對話攝影師科裡理查茲
    原標題:勞斯萊斯汽車對話攝影師科裡理查茲   在最新一期勞斯萊斯汽車為其品牌所打造的「領啟不凡」系列影片中,著名的《國家地理》探險家攝影師科裡理查茲(Cory
  • 專訪日本藝術家 MADSAKI:村上隆讓我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
    專訪日本藝術家 MADSAKI:村上隆讓我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到底他是怎樣與村上隆扯上關係?不少人移民到美國,是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與此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中堅力量。對於日本藝術家 MADSAKI 來說正是如此。六歲時他搬到了新澤西,開始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美國文化。受限於語言,這時的他只能不斷被迫認同周遭的環境,難以表達自己。這種「獨特」的視覺也讓他更加了解這個西方世界,造就了他個性上的強韌和幽默,也逐漸變成他的藝術視角。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MADSAKI 經常使用油漆來表達主題的意念和力量 —— 幽默的藝術,這也正是他的樂趣所在。
  • 日本不只有貓島!想和小動物親密接觸,這7個景點你不能不知道
    > 除了奈良和京都,愛鹿人士不能錯過的景點還有廣島縣的「宮島」。相較於喜歡鹿仙貝,時常不小心熱情過了頭的奈良鹿,宮島的鹿顯得更安靜、更優雅,好像天然地帶著一股內斂的靈氣。
  • 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地球固體內核形成時間   (記者彭科峰)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獲悉,中外科學家採用實驗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地核的熱導率值有相當大的變化,預示了地球內核形成的時間範圍為少於5億年到接近20億年。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