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6歲,患有淋巴管肌瘤病,在2004年10月10日接受屍體捐獻行左肺移植。術後發生慢性移植物失功伴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及慢行呼吸功能衰竭,需要長期氧療(0.5 L/min)及無創通氣。2013年10月,肺功能檢查顯示FEV1嚴重降低0.63 L(僅為預計值的52%),肺活量1.2 L(預計值的50%)。胸壁心臟超聲檢查估計肺動脈收縮壓為68 mmHg。
2014年3月12日患者因急性加重入院。在吸氧1.5 L/m的情況下,PaO2 65 mmHg, PaCO2 64 mmHg,pH 7.34,碳酸氫根39 mmol/L。痰液中檢測出口腔鏈球菌,PCR檢測出呼吸道合胞病毒陽性。
3月14日11:00 AM,患者出現呼吸窘迫及意識障礙。立即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並於1:00 p.m收入ICU。給予鎮靜、鎮痛及抗生素治療。呼吸機模式為恆定流量的容量控制通氣,潮氣量260 ml(5 ml/kg 理想體重),呼吸頻率24 bpm,FiO2 0.5,PEEP 5 cmH2O,平均動脈壓76 mmHg,pH 7.49,PaO2 121 mmHg,PaCO2 44 mmHg,乳酸1.5 mmol/L。吸氣末平臺壓為21 cmH2O,內源性PEEP 0 cmH2O。
胸片和CT掃描顯示左肺充氣不佳,右肺過度膨脹(圖 A),右肺上葉遠端肺栓塞。
圖A
經胸壁心臟超聲排除急性肺心病,肺動脈收縮壓與之前檢查相似。
臨床檢查顯示,右側胸腔增大,但吸氣時雙側胸腔移動同步,肺聽診雙側均可聞及呼吸音。
採用電阻抗CT (EIT) (Goe-MF II, CareFusion, Höchberg, Germany)進行檢查,以13幀/秒的速度分別評估局部肺功能。機械通氣參數未改變,持續通氣下,在床旁進行了4分鐘的EIT檢查。影像顯示了胸部橫斷面局部潮氣量分布的功能性EIT影像。影像顯示,右肺幾乎完全沒有功能,幾乎所有通氣幾乎都限於左肺(圖 B)。2014年3月14日開始,持續靜注普通肝素,以將aPTT延長至對照的2-3倍。在治療後期,患者快速改善,3月16日成功撤機拔管。患者轉回病房並完成了華法令的全部治療。有創通氣天數、ICU住院日及總住院日分別為2,4和38天。
儘管EIT的空間識別力有限,而且幾乎很少用於臨床應,但EIT被視為有助於監測機械通氣患者的局部通氣。EIT能夠正確評估局部通氣情況的變化。
在本例患者,EIT的主要獲益是了解患者自身肺及移植肺的功能狀態。影像學檢查(胸片和CT)對於右肺和左肺的形態進行了描述,而且還發現自身的肺動脈栓塞。
結合EIT進行的功能狀態(提示自身肺通氣很少)及形態學檢查結果,我們對於患者的臨床評估及管理是正確的:由於自身肺幾乎完全沒有通氣,因此同側肺栓塞並沒有意義。本例患者嚴重的呼吸不全與移植肺相關。這對於患者肺治療相當關鍵,移植肺仍有通氣功能(如EIT所示),但會受到感染性病原體的影響。
文獻原文》》》Getting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ung function and structure us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