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聚合順(605166,SH)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共發行股票7888.7萬股,發行價為7.05元/股,市盈率為22.97倍。
聚合順成立於2013年,主要從事聚醯胺6切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尼龍系重要的化學合成材料,而聚醯胺6是我國尼龍中應用最廣、佔比最高的型號,聚醯胺6切片被廣泛應用於尼龍纖維(包含民用纖維和工業纖維)、工程塑料和薄膜製造領域,是尼龍工業中連結化工原料和下遊應用的中間體。
截至目前,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尼龍纖維級、工程塑料級、薄膜級等三大切片種類,2019年末達產產能約20萬噸/年,在國內聚醯胺6切片市場享有較高的品牌美譽度。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聚合順實現營業收入8.61億元、13.02億元、20.25億元和24.26億元,同期實現淨利潤3396.73萬元、6144.78萬元、9618.02萬元和1.00億元,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專注研發創新
長久以來,國內尼龍6聚合產業存在低端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高端產品國內供給不足、主要依賴進口的情況。
有鑑於此,聚合順自成立起便定位於高端尼龍6切片市場,採用德國製造的尼龍6切片製造設備及技術,並與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配套聚合設備供貨合同,建成了先進的生產設備體系,為公司業務的飛速發展奠定了硬體基礎。
與此同時,公司主要技術人員深入參與生產設備、關鍵環節的設計和實施,將工藝技術與生產設備有機結合,保證了公司在先進設備體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司創新技術及加工工藝,實現高品質、高穩定、柔性化的生產設計。
除此之外,公司專門設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核心技術人員行業經驗豐富、技術過硬,能夠很好地掌握進口設備的生產加工工藝訣竅,實現以低運營成本完成較高標準的產品生產。
在研發團隊建設方面,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完善研發激勵機制,不斷加強研發體系建設。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發人員50人。
其中,研發中心主任毛新華先生在職業生涯中曾任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標準化委員會理事,曾承擔並完成過多項國家、省級技術創新項目,主持開發了多項國內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整個研發團隊擁有多年尼龍 6 聚合工藝研發和生產經驗,為新產品的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共擁有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2017~2019年公司組織新產品、新工藝研發企業內部立項16項,其中8項獲得省級新產品研發立項備案,共16項新產品新工藝完成研發,尤其是全消光錦綸6切片研發成功後,公司成為全國少數生產全消光產品的企業之一。
未來,企業將著眼於半芳香尼龍、長碳鏈尼龍、替代尼龍66、尼龍6與尼龍66共聚、尼龍66與尼龍6共聚等特種尼龍新材料開發,從而將企業的研究方向在保持傳統產品新應用領域開發基礎上,兼顧軍工、航空航天、高鐵、3D列印、汽車關鍵部件等新材料領域。通過不斷創新研究,生產高端產品、提供優質服務、開發和積累優質客戶。
公司以高端產品起家,在國內高端市場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時,制定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依靠產品在質量、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優勢,在多家下遊知名客戶中成功替代了進口產品,幫助公司快速站穩了腳跟,並奠定了品牌美譽度和行業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對產品的改良研發,依託於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公司成功研發了多個高端、差別化尼龍型號,行業認可度較高。
目前,公司產品涉及尼龍纖維級、工程塑料級、薄膜級等多個系列,公司所開發一系列產品在經客戶試用之後,得到很高的評價,產品的性能、穩定性等特點均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這也是公司能在報告期內業績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公司進行差別化競爭戰略的有力保障。
與行業內其他產業鏈較長的企業相比,公司專注於尼龍聚合一個環節,所有產品均流入市場,因此建立自主的營銷網絡和客戶資源體系尤為重要。
公司成立以前,實際控制人已深耕尼龍6貿易行業多年,對行業下遊營銷網絡和客戶資源有較深的積累,在達產之前,公司已著手建立自己的營銷體系,並頗具成效,順利取得多家企業的試用機會,為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續發展過程中,公司產品的定位與多家主流客戶相契合,並與之建立了穩定的業務關係,在此過程中,隨著行業的整體向好,行業各環節產能擴張,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實現了與客戶的共同成長。
截至目前,公司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營銷體系和客戶管理制度,公司營銷網絡以華東為中心,輻射華北和華南地區,同時,公司積極重視國際市場布局,已建立國際銷售部,產品遠銷歐洲、南美洲、大洋洲、東亞等地區。
公司當前核心技術主要有生產設備和聚合技術、定製化的柔性生產設計和自主研發的產品配方三類。
在生產設備和聚合技術方面,公司設立之初即成功引進並應用了伍德伊文達菲瑟公司先進的聚合裝置及對應生產技術,輔以浙大中控的DCS集散控制系統,實現了生產環節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競爭優勢明顯
中國尼龍6切片行業常規產品產能擴張較快,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國家智能製造、新能源、綠色環保等戰略的逐步推進,國家通過節能減排、限制高能耗等行業標準,不斷引導行業向技術、品牌、產品附加值等高水平、良性競爭態勢發展。
隨著行業競爭的深入,有行業知名度和相應研發規模實力的企業才能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擺脫低成本競爭局面,實現差異化競爭戰略,最終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當前我國尼龍6切片行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轉型升級趨勢,行業內企業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內少數幾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吸收消化,結合市場需求自主研發出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尼龍6切片產品,在國內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第二層次是以中小型尼龍6切片企業或早期投資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技術水平較低,設備面臨升級換代的壓力,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利潤率較低,市場競爭激烈。
而在此背景下,聚合順經過多年積累,產品質量高於一般的尼龍6切片企業,相比高端進口產品亦具有一定競爭力,屬於尼龍6切片行業第一層次企業,位於行業上遊水平。
公司還結合市場需求,積極立足於高性能尼龍 6 切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使得公司成功地捕捉到了該領域迅速發展的國內市場空間,約半數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的效果。
2016年至2019年,公司尼龍6切片實際產量分別為8.49萬噸、9.60萬噸、12.94萬噸、19.42萬噸。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纖網統計,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尼龍6切片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約為3%~4%,考慮到當前行業產能排名靠前的部分企業(如美達股份等)尼龍6切片產量自用佔比較高,因此,從流入市場產品來看,公司位於行業前列。
2019年末公司設計產能達20萬噸,且預計2020年生產規模仍將擴大,屆時公司市場佔有率將進一步提升。
招股書顯示,聚合順本次擬募集資金4.72億元,分別投入到:年產10萬噸聚醯胺6切片生產項目3.83億元、研發中心建設項目5908.17萬元、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8500.00萬元。
國產替代需求增加
近年來,我國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鼓勵行業發展。2013年2月工信部下發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指出重點鼓勵發展智能化、超仿真等差別化、功能性聚酯(PET)及纖維生產(東部地區限於技術改造)腈綸、錦綸、氨綸、粘膠纖維等其他化學纖維品種的差別化、功能性改性纖維生產。
工信部於2016年9月、2017年2月份別下發的《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等均對尼龍行業的發展及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將開發多重改性技術與工程專用模塊及其組合平臺,實現將聚酯、錦綸等通用纖維高效柔性化與功能化作為重點發展領域。
2018年我國尼龍6切片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分別達到321萬噸和348.9萬噸,相比於201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4.11%和9.80%。
目前,國內尼龍6切片主要應用在尼龍纖維、工程塑料和薄膜方面,2016年尼龍6切片在尼龍纖維領域應用合計佔81%,佔主導地位,尼龍纖維是過去尼龍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平穩上漲趨勢。
同時,近年來我國尼龍6工程塑料消費量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但總量上看,2016年我國尼龍6工程塑料和薄膜的消費量僅佔不到20%,而西歐、美國、日本等國佔比均在50%以上,仍有不少差距。
隨著汽車工業、高速鐵路的飛速發展及其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加快及尼龍薄膜的進一步普及,尼龍6工程塑料和薄膜的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從而拉動尼龍需求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尼龍6切片行業的發展,新投產企業在產品質量、穩定性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後發優勢,我國國內部分高端企業產品與進口高端產品差距已顯著縮小,部分產品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預計未來尼龍6切片外銷 銷量將進一步增長。
我國尼龍產業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在21世紀後尤其是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行業內新投入生產線設備和技術具有較高水準。
同時,行業規模經濟日益凸顯、產業集中度提升。隨著尼龍6聚合技術進步明顯,日產100~200噸的聚合裝置紛紛出現,生產已開始向規模化、低消耗、高質量發展。目前行業內主要生產企業的產能都達到了10萬噸/年以上,且國內尼龍6切片生產區域性分布明顯,主要集中在江浙閩一帶,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文/沈薇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