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聚醯胺新材料領先企業聚合順上市 夯實產能引領升級

2021-01-14 每日經濟新聞

6月18日,聚合順(605166,SH)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共發行股票7888.7萬股,發行價為7.05元/股,市盈率為22.97倍。

聚合順成立於2013年,主要從事聚醯胺6切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尼龍系重要的化學合成材料,而聚醯胺6是我國尼龍中應用最廣、佔比最高的型號,聚醯胺6切片被廣泛應用於尼龍纖維(包含民用纖維和工業纖維)、工程塑料和薄膜製造領域,是尼龍工業中連結化工原料和下遊應用的中間體。

截至目前,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尼龍纖維級、工程塑料級、薄膜級等三大切片種類,2019年末達產產能約20萬噸/年,在國內聚醯胺6切片市場享有較高的品牌美譽度。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聚合順實現營業收入8.61億元、13.02億元、20.25億元和24.26億元,同期實現淨利潤3396.73萬元、6144.78萬元、9618.02萬元和1.00億元,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專注研發創新

長久以來,國內尼龍6聚合產業存在低端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高端產品國內供給不足、主要依賴進口的情況。

有鑑於此,聚合順自成立起便定位於高端尼龍6切片市場,採用德國製造的尼龍6切片製造設備及技術,並與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配套聚合設備供貨合同,建成了先進的生產設備體系,為公司業務的飛速發展奠定了硬體基礎。

與此同時,公司主要技術人員深入參與生產設備、關鍵環節的設計和實施,將工藝技術與生產設備有機結合,保證了公司在先進設備體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公司創新技術及加工工藝,實現高品質、高穩定、柔性化的生產設計。

除此之外,公司專門設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核心技術人員行業經驗豐富、技術過硬,能夠很好地掌握進口設備的生產加工工藝訣竅,實現以低運營成本完成較高標準的產品生產。

在研發團隊建設方面,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完善研發激勵機制,不斷加強研發體系建設。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發人員50人。

其中,研發中心主任毛新華先生在職業生涯中曾任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標準化委員會理事,曾承擔並完成過多項國家、省級技術創新項目,主持開發了多項國內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整個研發團隊擁有多年尼龍 6 聚合工藝研發和生產經驗,為新產品的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共擁有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2017~2019年公司組織新產品、新工藝研發企業內部立項16項,其中8項獲得省級新產品研發立項備案,共16項新產品新工藝完成研發,尤其是全消光錦綸6切片研發成功後,公司成為全國少數生產全消光產品的企業之一。

未來,企業將著眼於半芳香尼龍、長碳鏈尼龍、替代尼龍66、尼龍6與尼龍66共聚、尼龍66與尼龍6共聚等特種尼龍新材料開發,從而將企業的研究方向在保持傳統產品新應用領域開發基礎上,兼顧軍工、航空航天、高鐵、3D列印、汽車關鍵部件等新材料領域。通過不斷創新研究,生產高端產品、提供優質服務、開發和積累優質客戶。

公司以高端產品起家,在國內高端市場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時,制定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依靠產品在質量、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優勢,在多家下遊知名客戶中成功替代了進口產品,幫助公司快速站穩了腳跟,並奠定了品牌美譽度和行業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對產品的改良研發,依託於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公司成功研發了多個高端、差別化尼龍型號,行業認可度較高。

目前,公司產品涉及尼龍纖維級、工程塑料級、薄膜級等多個系列,公司所開發一系列產品在經客戶試用之後,得到很高的評價,產品的性能、穩定性等特點均得到了客戶的認可,這也是公司能在報告期內業績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公司進行差別化競爭戰略的有力保障。

與行業內其他產業鏈較長的企業相比,公司專注於尼龍聚合一個環節,所有產品均流入市場,因此建立自主的營銷網絡和客戶資源體系尤為重要。

公司成立以前,實際控制人已深耕尼龍6貿易行業多年,對行業下遊營銷網絡和客戶資源有較深的積累,在達產之前,公司已著手建立自己的營銷體系,並頗具成效,順利取得多家企業的試用機會,為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續發展過程中,公司產品的定位與多家主流客戶相契合,並與之建立了穩定的業務關係,在此過程中,隨著行業的整體向好,行業各環節產能擴張,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實現了與客戶的共同成長。

截至目前,公司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營銷體系和客戶管理制度,公司營銷網絡以華東為中心,輻射華北和華南地區,同時,公司積極重視國際市場布局,已建立國際銷售部,產品遠銷歐洲、南美洲、大洋洲、東亞等地區。

公司當前核心技術主要有生產設備和聚合技術、定製化的柔性生產設計和自主研發的產品配方三類。

在生產設備和聚合技術方面,公司設立之初即成功引進並應用了伍德伊文達菲瑟公司先進的聚合裝置及對應生產技術,輔以浙大中控的DCS集散控制系統,實現了生產環節的智能化、精細化管理。

競爭優勢明顯

中國尼龍6切片行業常規產品產能擴張較快,行業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國家智能製造、新能源、綠色環保等戰略的逐步推進,國家通過節能減排、限制高能耗等行業標準,不斷引導行業向技術、品牌、產品附加值等高水平、良性競爭態勢發展。

隨著行業競爭的深入,有行業知名度和相應研發規模實力的企業才能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擺脫低成本競爭局面,實現差異化競爭戰略,最終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當前我國尼龍6切片行業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轉型升級趨勢,行業內企業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內少數幾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吸收消化,結合市場需求自主研發出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尼龍6切片產品,在國內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第二層次是以中小型尼龍6切片企業或早期投資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技術水平較低,設備面臨升級換代的壓力,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利潤率較低,市場競爭激烈。

而在此背景下,聚合順經過多年積累,產品質量高於一般的尼龍6切片企業,相比高端進口產品亦具有一定競爭力,屬於尼龍6切片行業第一層次企業,位於行業上遊水平。

公司還結合市場需求,積極立足於高性能尼龍 6 切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使得公司成功地捕捉到了該領域迅速發展的國內市場空間,約半數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的效果。

2016年至2019年,公司尼龍6切片實際產量分別為8.49萬噸、9.60萬噸、12.94萬噸、19.42萬噸。根據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纖網統計,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尼龍6切片產品的國內市場佔有率約為3%~4%,考慮到當前行業產能排名靠前的部分企業(如美達股份等)尼龍6切片產量自用佔比較高,因此,從流入市場產品來看,公司位於行業前列。

2019年末公司設計產能達20萬噸,且預計2020年生產規模仍將擴大,屆時公司市場佔有率將進一步提升。

招股書顯示,聚合順本次擬募集資金4.72億元,分別投入到:年產10萬噸聚醯胺6切片生產項目3.83億元、研發中心建設項目5908.17萬元、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8500.00萬元。

國產替代需求增加

近年來,我國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鼓勵行業發展。2013年2月工信部下發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指出重點鼓勵發展智能化、超仿真等差別化、功能性聚酯(PET)及纖維生產(東部地區限於技術改造)腈綸、錦綸、氨綸、粘膠纖維等其他化學纖維品種的差別化、功能性改性纖維生產。

工信部於2016年9月、2017年2月份別下發的《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等均對尼龍行業的發展及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確將開發多重改性技術與工程專用模塊及其組合平臺,實現將聚酯、錦綸等通用纖維高效柔性化與功能化作為重點發展領域。

2018年我國尼龍6切片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分別達到321萬噸和348.9萬噸,相比於201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4.11%和9.80%。

目前,國內尼龍6切片主要應用在尼龍纖維、工程塑料和薄膜方面,2016年尼龍6切片在尼龍纖維領域應用合計佔81%,佔主導地位,尼龍纖維是過去尼龍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平穩上漲趨勢。

同時,近年來我國尼龍6工程塑料消費量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但總量上看,2016年我國尼龍6工程塑料和薄膜的消費量僅佔不到20%,而西歐、美國、日本等國佔比均在50%以上,仍有不少差距。

隨著汽車工業、高速鐵路的飛速發展及其零部件國產化進程加快及尼龍薄膜的進一步普及,尼龍6工程塑料和薄膜的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從而拉動尼龍需求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尼龍6切片行業的發展,新投產企業在產品質量、穩定性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後發優勢,我國國內部分高端企業產品與進口高端產品差距已顯著縮小,部分產品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預計未來尼龍6切片外銷 銷量將進一步增長。

我國尼龍產業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在21世紀後尤其是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行業內新投入生產線設備和技術具有較高水準。

同時,行業規模經濟日益凸顯、產業集中度提升。隨著尼龍6聚合技術進步明顯,日產100~200噸的聚合裝置紛紛出現,生產已開始向規模化、低消耗、高質量發展。目前行業內主要生產企業的產能都達到了10萬噸/年以上,且國內尼龍6切片生產區域性分布明顯,主要集中在江浙閩一帶,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文/沈薇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合成橡膠:創新技術夯實基礎|砥礪「十三五」建言「十四五」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未來5年,我國要立足國家的戰略性需求,在顛覆性技術上下功夫,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引領國內的合成橡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通過對共軛二烯烴與新單體的共聚規律、聚合物鏈結微觀結構、加工應用等方面的研究,結合過程強化技術、液相混煉技術和在線檢測技術,開發出共軛二烯烴與其他烯烴共聚產品,為未來化解大乙烯裝置C4、C5等常規化工原料過剩儲備技術。助力高性能彈性體新材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用以支撐未來國內合成橡膠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的需要。
  • 國內改性塑料領域領先企業會通股份
    今日科創板我們一起梳理一下會通股份,公司主要從事改性塑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性能化、功能化的材料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內規模最大、客戶覆蓋最廣的改性塑料企業之一。公司擁有聚烯烴類、聚苯乙烯類、工程塑料及其他類多種產品平臺,產品種類豐富,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產品品種 300 多項。
  • 凱賽生物衝刺科創板IPO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
    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招股書顯示,凱賽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凱賽生物創始人為劉修才,也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公司目前實現商業化生產的產品主要聚焦聚醯胺產業鏈,為生物基聚醯胺以及可用於生物基聚醯胺生產的原料,包括 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系列產品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全球領先的利用生物製造規模化生產新型材料的企業之一。
  • 蔣焱:以石墨烯「黑科技」引領化纖行業華麗升級
    尤其是2017年前,眾多領域的企業把石墨烯這個「黑科技」概念用到了極致,但總體來看,炒作亂象多,產業化進程慢,終端應用成果少。  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郭春花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經過幾年的積澱,石墨烯產業發展更加理性,也湧現出眾多科技成果,由常州恆利寶納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石墨烯原位聚合錦綸6技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該技術屬於世界獨創,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 國產聚醯胺的逆襲與苦惱
    多家企業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兩年,中石化系統以外的一些「二線」民營工廠生產的己內醯胺的質量,開始逐漸得到一些錦綸企業的接受和認可。除了以上3家國內「龍頭」企業,自2013年年底起,新會美達還開始嘗試從一些比較注重產品品質的新廠家採購己內醯胺。剛開始時,尚屬於「試驗性質」,向每家企業的採購都是「小量」,約為500噸。
  • 湖南省公布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五年行動計劃!
    近日,湖南省印發了《湖南省化工新材料產業鏈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圍繞石化合成化工新材料、鹽(氟)化工新材料、功能塗料化工新材料、軌道交通用化工新材料、農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大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合作和產業對接,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培育產業鏈龍頭企業為引領,推進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引導化工新材料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
  • 「果凍」表面的可控界面聚合與聚醯胺納米薄膜的合成
    通過油相/水相界面聚合合成超薄而緻密的聚醯胺納米薄膜是製備高性能納濾膜和反滲透膜的關鍵技術。傳統的界面聚合反應速率極快,往往是油相中的醯氯單體一加入,水相中的胺類單體就立馬與之反應,因而整個過程較難調控。另外,直接接觸的液/液界面穩定性也相對較差,加入另一相時液相本體的擾動很容易造成界面的波動,從而影響聚醯胺納米薄膜的均勻性。
  • 新字風景線 新產業待飛 新材料啟動「新引擎」
    編者按:2016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就龍江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轉方式調結構是龍江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產業結構上要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文章。而無論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還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的根本是要靠創新引領。
  • 傅向升:化工新材料產業創新與發展之思考
    6月1日拆分的新杜邦定位是特種化學品,其主導產品也屬於我們通稱的新材料領域,年銷售額約250億美元。  三菱化學重點發展的也是化工新材料,擺在首位的是功能材料包括高功能薄膜、工程塑料、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等。三井化學的核心業務也是功能性材料,其茂金屬聚合LLDPE和HDPE以及聚氨酯材料等都居世界領先水平。三井化學把未來研發的重點也放在新材料領域。
  • 湖南確定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發展重點
    ,深化產學研合作和產業對接,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培育產業鏈龍頭企業為引領,推進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引導化工新材料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大力支持衡陽松木經濟開發區充分利用鹽滷資源優勢,打造先進鹽滷化工材料產業園,依託建滔(衡陽)和恆光化工、衡陽建衡等重點企業,繼續引進上下遊配套企業,增強吸引境外產業轉移的競爭力,積極發展電子化工新材料,提升鹽滷系列基礎化工新材料對區域發展的支撐,實現資源型產品向高端型材料升級。
  • 三聯虹普:公司是國際先進的錦綸聚合和紡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
    謝謝公司回答表示,尊敬的投資者,公司是國際先進的化纖及原材料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業務廣泛覆蓋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聚醯胺、聚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行業,以及綠色材料中的再生塑料、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循環利用行業。
  • 格林美鈷業:「六個升級」,邁向新能源「綠色企業」
    「隨著國內電動汽車快速發展,鈷新能源材料供不應求。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公司決定新上馬年產3萬噸多元前驅體項目。」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超在施工現場向記者介紹上馬新項目的原因。王超表示,項目將推動公司從傳統有色型的企業轉型到綠色型的新能源材料企業,為公司3—5年實現百億銷售目標夯實基礎,同時進一步夯實企業在新能源行業的領跑地位。據了解,項目達產後,產品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製造,將大幅提升電池容量和循環性能,滿足5G、無人機、AI機器人等領域對電池的高要求,極大地助力新能源行業綠色發展、創新發展。
  • 國內PPS改性企業20強,PPS的合成方法和聚合廠家
    國內PPS改性企業20強 國內外PPS改性企業眾多,如國際知名的東麗、塞拉尼斯、寶理、SABIC等,而國內PPS改性企業也不遑多讓。官網:http://www.geniuscn.cn/6、蘇州納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納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專業提供從納米粉體製備到特種工程塑料到碳纖維複合材料等綜合材料解決方案的科技型企業,擁有聚苯硫醚(PPS)核心改性技術,致力於PPS材料領域的原創開發與進口替代。
  • 歷經曲折去產能 國內玻璃行業現狀如何?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高端產品領域,國內產能明顯不足,這一方面歸因於前期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總體規模較小、應用不足,用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值佔行業總量也不足10%,國內企業提前布局意願不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高端產品線對資金、技術、設備要求更高,企業跟進換代升級的成本也被推高,導致部分高端汽車玻璃、高速列車和飛機用超硬玻璃、硼矽酸鹽防火玻璃、電子工業用超薄玻璃等還需要進口。
  • 【值得收藏】聚醯胺PA經典牌號、各類聚醯胺PA生產代表企業大盤點
    而後,杜邦引領材料科學的發展,將尼龍應用為工程聚合物,使其獲得了指數式發展。尼龍中的主要品種與代表企業見下表:尼龍6代表企業:巴斯夫目前英威達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纖和中間纖維製造商,英威達公司約佔全球尼龍66聚合物產能的40%,全球超過75%的現有己二腈產能都在使用英威達的專有技術。2014年,英威達的己二胺和尼龍66聚合物新生產基地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奠基,新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後,形成21.5萬噸己二胺和15萬噸尼龍66聚合物的年生產能力。
  • 新材料構建新體系 新發展引領新未來——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
    新材料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先導和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材料科技創新突破有力保障了我國國防事業裝備技術的自主發展、升級換代,也有力保障了我國高速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 我國檸檬酸產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領先企業仍在努力擴張產能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檸檬酸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三、檸檬酸行業競爭格局分析中國自2006年始,政府為應對貿易糾紛,主動對國內檸檬酸產業實施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後產能,獎勵產能不足2萬噸的生產裝置退出,並採取檸檬酸出口許可證制度,不再鼓勵新建5萬噸以下的生產裝置。
  • 國內重點單晶矽企業產業布局全解
    2015年起,單晶在性價比上實現對多晶矽片的超越,光伏單晶化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國內眾多企業紛紛布局。寡頭壟斷格局明顯2018年中環股份和隆基股份矽片分別出貨30億片和36億片,合計佔全國矽片總產量的 32%,佔單晶矽片總產量的70%。截至2018年底兩家合計產能已達53GW,寡頭壟斷格局明顯。
  • 新開源:打造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行業的航母
    PVP 系列產品作為一種輔料、添加劑或者助劑,廣泛應用於日用化工、醫藥工業、釀酒和飲料工業、顏料塗料、紡織工業、造紙工業、採油、感光材料和電子工業等領域。     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家客戶銷售產品。公司多項工藝技術改造填補了國內空白,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其中,PVP 低溫連續真空乾燥工藝和非苯/甲苯溶劑的PVME/MA 共聚物聚合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新開源作為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公司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客戶資源及品牌上均具有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