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
由於北京這次疫情,三文魚被推上風口浪尖。
我們一家三口都是海鮮的重度愛好者,比起關心三文魚上面到底有沒有病毒這件事,海鮮到底怎麼吃?怎麼保存才安全、更有營養?怎麼吃、怎麼保存才不會食物中毒這些知識更重要!
大部分人都覺得海鮮當然是新鮮的最好,冷凍海鮮給人的感覺就是放了很久、沒辦法買到生鮮的海鮮才會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可是,冷凍海鮮真的是second choice嗎?
冷凍海鮮的營養價值
很多人一聽到冷凍海鮮,就會覺得是比較差的海鮮,不只不新鮮,口感也不好。
但是,海鮮在市場販賣之前,到底都經歷了些什麼?完整了解一下,可能顛覆你對現撈海鮮的所有認知
首先大家一定要先有一個觀念,越接近常溫,海鮮就壞的越快!
海鮮差不多是我們日常食材中腐壞最快的,有實驗證明,因為魚類生活的環境溫度比一般家禽、家畜要低得多,所以魚類裡內的一些酵素活性比牛、羊、豬、雞、鴨等要高得多。
再加上海鮮含的蛋白質跟水分都很高,所以特別容易讓各種病毒、細菌、微生物汙染,而海鮮中的蛋白質跟脂肪也變質得特別快。
越接近常溫,各種致病菌就越活躍。
一般來說,常溫下海鮮能保存的時間最多就4個小時,夏天就更短了,幾乎不到2個小時就可能完全變質。冷藏能撐久一點,大概3-5天,冷凍的話,能維持4-6個月。
所以,就「最不容易變質」來考慮的話,冷凍海鮮才是最好的。
從海裡到傳統市場販賣的當天現撈海鮮,距離「新鮮」有多遠?
從海上漁船撈補處理需要時間,再運送到附近的傳統市場販售也需要時間,假設你是早上8點買到「現撈海鮮」,其實這個海鮮已經暴露在室溫中最少超過4個小時了。
尤其在夏天,這4個小時,已經足夠讓海鮮滋生細菌並開始變質。
也就是說海鮮從撈補的那一刻起,就是在跟時間做賽跑。
超市裡冷藏跟冷凍的海鮮又有什麼不同?
冷藏跟冷凍的海鮮,都是經過分切、包裝的過程,再運送到超市販售,差別只在是用冷藏還是冷凍的保存方式。
冷藏一般最多能撐3-5天,但是想想,在經過集貨、運送、上架的過程中,當你真正買回家時,很可能已經是最後那1-2天了。
更何況很多家庭都是每周末一次性採購一周的食材,結果為了保鮮,不管本來在超市是冷藏還是冷凍的,買回家後都是直接全部一起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裡。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最後買回家都是要放冷凍室裡,那麼,為什麼買的時候就偏偏要選擇冷藏甚至是常溫的?這類的海鮮在進家裡冰箱前都在不是那麼好的條件下保存了好一陣子,最後再把它丟進冷凍室保存……
現在的冷凍技術讓多數的冷凍海鮮比港口附近市場架上的魚貨品質還要更好,因為很多魚貨都是在船上直接冷凍,而且是在被捕上船後幾分鐘內就急速冷凍。
急速冷凍設備的溫度遠比家裡冰箱的冷凍室要低溫得多,所以不管在魚貨的新鮮度或是營養價值上,都能保存得更好、更完整。
事實上,很多的餐廳裡的「鮮魚」,其實都是預先冷凍的,只是餐廳並沒有告訴你……
冷凍海鮮其實比你想得新鮮、比你想得營養,除非你家剛好在漁港旁邊,否則冷凍海鮮會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從市場買回來的海鮮,除非是當天就要食用,可以放冰箱的冷藏室保存,否則,最好放在冷凍室裡面,可以完整地保存海鮮的營養價值。
米粒媽再幫大家複習一下,海鮮買回家怎麼處理最好?
如果買的是生鮮或是冷藏海鮮,不能一股腦直接丟進冷凍室裡,幾個小步驟,讓扔進冷凍室裡的海鮮維持最好的鮮度、口感跟營養。
新鮮魚
如果是還沒有去除內臟,也沒有切片的新鮮魚,洗乾淨後,整隻放進密閉保鮮盒或密閉保鮮袋,加入清水蓋過魚(防止在冷凍室裡水分流失,鮮味受損),蓋緊保鮮盒或緊閉密封袋,放進冷凍室裡保存。
切片鮮魚
如果買的是切片鮮魚,回家後清洗乾淨,用廚房紙巾擦乾水分,灑點鹽調味,用保鮮膜封緊後裝入保鮮袋,擠出多餘空氣,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凍室保存。
帶殼鮮蝦
洗淨後,去頭,然後將整隻連殼一起裝進保鮮盒,加入清水蓋過蝦子,蓋緊蓋子後放進冷凍室。
鮮貝類
不管是蛤還是蜆等帶殼鮮貝類,泡鹽水吐沙後洗淨,裝入保鮮盒,倒入清水蓋過食材,蓋緊蓋子密封后,放冰箱冷凍室。
如果是去殼貝類,則清洗乾淨後,直接放入保鮮盒,加入水蓋過食材,蓋緊蓋子就可以放冷凍室。
魷魚、章魚類
整隻鮮魷魚買回家後,去除內臟、軟骨後,切成適當大小,沸水裡滾燙熟後泡冷水、擦乾,裝入保鮮袋,擠出多於空氣密封好放冰箱冷凍室保存。
章魚也是一樣的處理方法。
但如果買的是冷凍海鮮,只要確認包裝有確實密封好,回家就可以直接放進冰箱的冷凍室保存。
這也是米粒媽跟米粒爸都偏好選購冷凍魚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僅更衛生、更營養,還更方便、更省時。
"解凍方式"決定冷凍海鮮的口感。
因為全家都愛吃海鮮,關於怎樣解凍海鮮可以保留最好的口感,米粒媽有絕招,那就是:
把冷凍海鮮放在密閉的袋子裡,放在水龍頭下,用自來水慢慢衝約5-10分鐘,如果覺得這樣很浪費水,也可以用微波爐來解凍,這兩種方法是最快速能讓海鮮的溫度回升,迅速達到解凍的效果。
冷凍海鮮如果解凍太慢,會造成細胞內液流失,導致口感跟鮮甜度都大受影響,甚至還會損失20%-30%的營養價值。
很多媽媽習慣一早出門前把冷凍海鮮從冰箱拿出來解凍,經過了一整天可能近10個小時的緩慢解凍過程,海鮮的美味跟營養早就被一起破壞光了。
怎樣吃海鮮最心安?
海鮮是優質蛋白質,又容易被消化吸收,可是偏偏海鮮特別難保存,產生食物中毒跟食物過敏的機率也特別高,到底怎麼吃海鮮最心安?米粒媽幫大家整理了吃海鮮的「兩不」:
不生食
雖然很多人都喜歡吃生魚片或生牡蠣,但除非能確保生吃的海鮮在食用前在足夠低溫的條件下,冷凍了足夠長的時間,確實達到殺菌的目的。
可就算這樣,食物中毒或細菌感染的機率還是很高,所以非常不建議大家生食海鮮。
很多人以為醃製使用的鹽或醉漬使用的酒精可以消毒,其實,這兩種方法都不足以殺死細菌跟寄生蟲,所以不管是醉活蝦或是鹹熗蟹,還是「不吃為好」。
海鮮烹調前務必要清洗乾淨,把內臟拿掉。料理海鮮務必要求全熟,但是烹調時間越短,海鮮吃起來的口感越好,也能減少蛋白質的變性程度,最大保留營養價值。
米粒媽有個小秘密,其實是米粒爸告訴我的(米粒爸是天津人,料理海鮮絕對有發言權),就是活魚被殺死後,其實不適合馬上烹調,最好要等個15分鐘左右,讓魚的肌肉變軟後再烹調。
這樣能幫助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味道、口感也更好。
不重樣
淡水海鮮和海水海鮮最好輪流換著吃,還應該挑選不同種類的海鮮輪著吃,這樣不只能吃到不同海鮮所富含的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減少攝取到不同海鮮可能帶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汙染。
一般魚類的重金屬含量為,肉食性魚>雜食性魚>草食性魚,所以針對一些大型的肉食性魚類,譬如鯊魚、帝王蟹、墨魚等,儘量少吃。
此外,海鮮的重金屬集中部位是,內臟>頭部>肌肉,因此儘量不要吃魚頭、蝦頭,當然也絕對不要吃海鮮的內臟。
最後米粒媽再補充一下,不管是「生鮮海鮮」還是「冷凍海鮮」,怎樣挑海鮮才鮮?
1、新鮮的海鮮外觀應該是完整的,如果外型有破損或是魚鱗脫落,都是不新鮮的;
2、新鮮的海鮮顏色比較明亮、看起來比較有光澤,而且摸起來不會黏黏的;如果看起來顏色暗暗的、沒有光澤,摸起來又有點黏黏的,這樣的海鮮就已經不新鮮了;
3、不新鮮的海鮮聞起來會有很嗆鼻的腐臭味,就代表海鮮已經被細菌感染,開始腐壞了。
海鮮從撈補、保存、運送到每個人家中的冰箱,最後上餐桌,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大家才能吃到健康、營養又美味的海鮮。
現在的冷凍技術非常成熟,所以大家能跨越地域的限制,在北京吃到當季的波士頓龍蝦、挪威的鮭魚、加拿大的牡蠣,這些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
既然科技的進步已經能完整地保留最原始的食材風味跟最完整的營養價值,真的沒有必要堅持「生鮮海鮮」才最好,更何況「生鮮海鮮」其實遠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新鮮。
挑選新鮮海鮮、冷凍保存、清潔乾淨、完全煮熟,掌握這四個要點,安心吃海鮮,沒一點問題
海鮮也是米粒媽家飯桌上的常客,米粒姥姥做的海鮮粥超讚!
和米粒爺爺奶奶吃的這頓海鮮大餐,食材超級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