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清一體化加速背後:軌道上的大灣區再提速, 「拆圍牆」走向「一張...

2020-12-05 證券時報網

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座「城市」,而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或許將由地鐵完成。

11月30日,廣清城際(廣州-清遠)、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白雲機場)列車正式開通,廣清一體化進入到實質階段。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的開通,不僅拉近了廣州、清遠兩座城市的距離,更對拉近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距離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廣清城際與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由廣州地鐵運營,是國內首批非國鐵集團運營的鐵路。廣東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這對未來大灣區城際鐵路網規劃帶來了新的借鑑思路。

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的批覆。按照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原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在受訪專家看來,廣清一體化加速背後,意味著「軌道上的大灣區」再提速。尤其是,通過區域軌道融合的方式拆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行政「圍牆」,推動區域內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綜合服務設施等一體化融合的高端經濟集聚區。

軌道交通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目標直指世界級城市群。

如此背景下,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內高鐵、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交通圈的建設,推動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一度成為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裡程達到4700公裡,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裡程達到5700公裡,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但實際上,大灣區歷經多年發展,如今的軌道交通(高鐵+城際+地鐵)也僅僅實現了3300公裡的規模。這與世界級著名灣區相比仍有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潘明曾在2019年對標國際一流灣區的軌道線網密度做過一項調查,他發現東京灣區的軌道線網密度達到了0.21公裡/平方公裡,中心地區密度更是高達3.58公裡/平方公裡,使得東京與其周邊的其他城市逐漸形成了區域一體化的大型城市群。

而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具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僅有香港、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無論是城市軌道線路長度還是線網密度都遠不及東京灣區,並且在2019年期間僅有一條廣佛地鐵實現了跨市建設運營。

與傳統鐵路客運相比,城際軌道交通主要是解決城市群內通勤的客流。車站間距比較小、班次比較密,不需長時間候車即可實現快速安檢進站。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經濟、社會交往密切,大灣區對軌道交通的需求也變得愈發強烈。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首先是要建設大交通,第一步就是要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包括高鐵、城際、地鐵與有軌電車。

「未來大灣區內部一定會形成網格化交通體系,任何一個城市出行都將實現一小時通達。粵港澳大灣區所需的城市聯動發展、產業協同與人口擴張,亟需更密集、更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支撐。」胡剛說。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根據最新規劃,廣州地鐵除18號線南延至中山與珠海、28號線東延至東莞之外,廣州地鐵22號線也規劃成為跨市快線延伸至東莞,與深圳地鐵銜接;廣中珠澳高鐵也將澳珠極點加速融入國家鐵路網之中。

大灣區內部加速「拆圍牆」

廣清城際的開通,無疑使廣州、清遠兩地人民進一步享受到了廣清一體化的發展紅利,出行更加快捷便利,產業聯繫更加緊密。

在胡剛看來,廣清城際開通的最明顯變化,即清遠正在從廣州「後花園」變為「廣州北」。根據《深化廣清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州提出將清遠當成「廣州北」來規劃建設,廣州、清遠之間將統籌考慮包括交通、產業與公共服務設施等在內的一體化。這意味著,廣州與清遠正在突破行政區劃壁壘。

通過軌道交通互聯助力區域一體化發展,早已屢見不鮮,廣佛同城便是案例。

廣佛10年間交通網絡的融合,帶來了產業協同互補、人員密切流動。而依託廣佛地鐵的便捷通勤,廣佛雙城在交通互聯、城市空間結構布局、產業融合發展和社會融合一體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同時也催生了全國唯一的「雙萬億」同城化城市組合。

在專家看來,廣佛地鐵、廣清城際,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拆圍牆」的重要示範作用,通過軌道交通打破行政壁壘。

潘明分析,當前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審批依然以單獨城市為主體,關注各城市的個體指標,受限於行政體制劃分,由各城市單獨申報。除此之外,運營維護也交由各城市成立主體負責。

「這樣就造成了灣區內各市的城市軌道交通銜接不充分,在城市邊界需要通過複雜的換乘,大大降低了城市軌道交通的運作效率,依然無法實現灣區內基礎設施網絡的互聯互通。」潘明說。

廣州地鐵集團總規劃師歐陽長城在一次公開發言中提出,要想實現大灣區內部一體化融合發展,一定要打破行政的界限,打破城際和地鐵城市軌道交通的界限。「廣州地鐵和深圳地鐵可能將來都會承接城際線的一些功能。」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廣州地鐵集團在2019年9月專門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城際鐵路的運營工作。

此前廣州地鐵集團與廣東省鐵投集團也籤訂了《廣東省城際鐵路委託運輸管理總體協議》,協議提出將由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廣清城際廣州北至清遠段、廣州東環城際廣州北至白雲機場T2段、廣肇城際廣州南至佛山西(不含)段及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調度指揮中心等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的運營方式,最有可能形成「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格局。尤其是運營權在手的廣州地鐵擁有深厚的地鐵運營經驗,未來還有可能做出更多創新,加速在灣區內部「拆圍牆」。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王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城軌交通將進一步突破城市行政區域的邊界,從單點走向多域,逐步由發展單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向發展城市群軌交網絡轉型升級,客運組織運營模式由高密度向高靈活度進一步突破。

但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看來,互聯互通絕非易事。基礎設施的連通既包括區域空間的連通,比如城市和城市之間如何連接,同時也涉及到各項交通基礎設施之間的連通,比如說軌道交通和城市公共運輸的連接,和空港的連接等等。而目前基礎設施之間尚存銜接不暢的問題。

例如,就粵港澳大灣區軌道線網層面來說,國鐵、城際、地鐵三網獨立,協調不足,功能不清,缺乏灣區內的規劃統籌;以技術層面來說,系統制式多樣,資源重複投入,跨市域快線系統、跨層級互聯互通技術儲備和標準不足;而以管理層面來說,跨層級網絡的建設和運營管理存在機制障礙,跨市域軌道互聯互通建設和運營缺乏規則。

潘明建議,要統籌全局,從城市群角度編制大灣區城市軌道網絡規劃。從規劃角度率先打破原有城市管理界限,結合城市群發展與需求,構建一張能夠串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核心發展極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以便高效、快捷地輸送灣區內各種生產要素,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集聚發展。

潘明的建議在今年有了回應。在規劃層面,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政策已有鬆動。據《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顯示,大灣區近期將建設13條城際鐵路,由廣東省和項目沿線地方使用財政資金等出資,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今年4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地鐵城際一體化運營管理專題研究項目招標》也顯示,廣東希望未來大灣區的地鐵和城際鐵路實現一體化運營。如果上述規劃的13條城際鐵路運營權仍被廣東省內公司取得,大灣區地鐵和城際鐵路的融合將更容易推進。

在歐陽長城看來,基於大灣區既有國鐵、城際、地鐵的三級線網結構,未來將出現「城際向下、地鐵向上」和「相鄰城市互聯」的新發展趨勢,也能夠實現大灣區軌道交通技術與管理的跨界融合、資源整合,實現「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

相關焦點

  • 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加速構建,今年新開工深惠城際(深圳段)等11個...
    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姚嘉莉1月14日,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楊俊波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廣東將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大灣區對外聯繫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粵港澳大灣區航空業融合背後的對抗與競爭
    最近,2019年11月15日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高層聯席會議上,有與會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解決思路:組建珠三角機場管理集團,通過互相持股,打破五大機場背後的利益主體分割的藩籬;同時,把現有的A5聯席會議升級,拉入民航總局、海關總署、國家空管委、空軍等相關部門的代表,通過更高層次的協調來減少無效競爭和資源浪費
  • 「潮湧湘江」|大江奔騰,「湘江大灣區」呼之欲出
    自此,長沙湘江西岸片區迎來跨越式發展,位於長沙南、湘潭北的「湘江大灣區」更是一馬當先地成為長株潭融城發展的橋頭堡。融城,交通當先行。長株潭一體化中的「三幹兩軌四連線」工程,對於加強長株潭三市互連互通,形成「半小時經濟圈」意義巨大。而位於湘潭境內的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項目與「三幹兩軌四連線」中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則充當著湘江大灣區無縫對接長沙至關重要的一環。
  • 泛珠合作著力高鐵網絡布局 全面對接大灣區
    泛珠區域內縱橫交錯的高鐵是中國高鐵時代中一張閃亮的名片。其中,已經建成通車的武廣高鐵、廈深高鐵、貴廣高鐵、南廣高鐵、滬昆高鐵,以及建設中的廣深港高鐵、贛深高鐵、包海高鐵和規劃中的廣清永(湖南)高鐵,將沿線地區之間時空距離極速拉近,形成了以珠三角為中心、輻射範圍覆蓋整個泛珠三角區域的高鐵網絡。
  • 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在粵港澳大灣區,新開工項目約1000公裡,加快形成以廣深港、廣珠澳和跨珠江口為主軸,「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城市群、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目前,三大區域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幹線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初具規模。
  • 街區制≠「拆牆運動」 不是所有城市都要拆圍牆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程新文在23日召開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新聞發布會上,對社會關注的「小區開放」問題進行了回應。  程新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封閉住宅小區是農耕時代的產物,現在已經處於21世紀工業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新時代,推進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探索。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讓「軌道上的成渝經濟圈」跑出加速度
    其中,明確提出:要推動重慶、成都加快形成「高鐵雙通道、高速八車道」的複合快速通道,全力打造「多向輻射、立體互聯、一體高效」的4個「1小時交通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應先行。」為此,回看1月1日上午10時,相距280公裡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中,汽笛聲同時響起。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帶著新年的新氣象一路駛向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
  • 莊曉東: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將推動軌道交通實現降本增效,高速發展
    中國網7月10日訊 7月9日,由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主辦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產業大會」在深圳召開。本次大會以「新時代、新技術、新發展」為主題,共同探討城市軌道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最新成果、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來自有關地區發改委、鐵路局、城市軌道交通企業、行業協會以及學會等單位的代表和國內外專家70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 深讀丨曾經是一家,浙江這兩個地市又要「一體化」了
    嘉興、湖州兩地同處浙江省北部區域,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共同承擔著浙江省大灣區北翼建設和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任務,是省內唯一同屬杭州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毗鄰市。有關人士指出,這一次一體化發展與上一輪嘉湖合併不同,上一次是簡單的減法,兩個地區撤併為一個地區,而這一次是兩地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市場要素高質量流動的有益創新。提升城市能級從地域面積和常住人口來看,嘉興和湖州加起來,恰好和蘇南的蘇州、南通差不多。
  • 柏悅府孔雀城I京雄新航城年底兌現,固安加速融入京雄「半小時交通...
    電影《速度與激情》這句經典臺詞,不僅可以用來形容賽車,放在城市軌道交通上也同樣適用。在追求效率與速度的大城市發展節奏下,軌道交通的發展是加速城市生長速度、促進城市新中心誕生的強力催化劑。空港價值兌現,高鐵時代來臨,誰能擁有絕對的流量,誰就能夠執掌未來。固安扼守北京、天津、雄安黃金三角區,串聯了城市副中心和新機場,在京南走向上,京雄城際鐵路還聯絡著雄安新區。
  • 前海認真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合作發展平臺,前海深刻把握《規劃綱要》賦予前海的使命定位,認真落實《規劃綱要》,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位置,深度對接「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前海所能」,將為深圳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本規劃是大灣區氣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重要依據。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一、規劃背景大灣區人口稠密,基礎設施密集,擁有世界上最大海港群、空港群及眾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但同時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受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影響巨大。
  • 年內兩場會議定基調:軌道上的都市圈2021年再加速!
    軌道上的都市圈在不平凡的2020年,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利好。始於年初的那一場會議,沒有在年末的這一場會後結束,而是再出發。在江蘇段叫北沿江,前幾年因為線路走向問題各地爭得厲害,今年鐵總直接介入基本確定走向。而且江蘇省也多次強調年內必須開工,雖然看日子也沒幾天了,但最起碼錶現出了態度。
  • 雙擎導流引爆直播間 碧桂園廣清雙11名媛直播定位精準轉化
    「創新玩法」,與明星跨界合作、借力人氣主播、連麥總裁天團,突破傳統營銷模式,碧桂園利用線上渠道和直播工具,大大加速房地產交易模式的創新和革新。在產品方面,碧桂園鳳凰城雲頂、亞運城、碧桂園金葉子、碧桂園荔山雅築等一眾明星項目齊亮相,覆蓋廣州置業熱點區域,既有超級大盤,名校環繞社區,也有養生溫泉項目、真地鐵口盤等,為購房者提供多種優質的置業選擇
  • 工作在北上廣深住在衛星城 都市圈軌道交通重塑職住關係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王峙解讀稱,「十四五」期間,城軌交通勢必將進一步突破城市行政區域的邊界,從單點走向多域,逐步由發展單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向發展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轉型升級。
  • 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力榜單:科技與製造TOP30率先出爐!
    以科技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新經濟立於時代潮頭最尖端,在疾風勁吹的風口上張揚飛舞;面對製造業的供應鏈沉潛執著,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引擎,搭建了堅實的基礎——這兩者共同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了創新的偉力。幾年前,創始人王傳福預言的依靠軌道交通「再造一個比亞迪」,現在看來並非虛言。
  • 配套軌道交通不斷延期 三年間周邊基準地價上漲八倍 廣東清遠長隆6...
    根據原計劃,作為接駁長隆與廣清城軌的廣東首條磁懸浮軌道,清遠磁浮旅遊專線初期建設段與長隆主題公園同期運營,均計劃在2019年10月運營,在2018清遠舉行的第二屆磁浮發展高峰論壇上,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清遠磁浮旅遊專線初期建設銀盞站至長隆主題公園段將於2019年10月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