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自1999年在國內開設第一家門店,至今約有4000家門店。咖啡類的產品基本涵蓋了目前所有的種類,意式咖啡、手衝咖啡、虹吸咖啡、法壓壺咖啡、冷萃咖啡以及部分門店的特調咖啡(咖啡+茶、咖啡+酒等複合型咖啡飲品)。
2000年左右,隨著獨立咖啡館的大量崛起,咖啡的製作技術也越來越數據化、精確化、專業化,「精品咖啡」的概念慢慢興起。此時,星巴克咖啡豆品質差、星巴克咖啡喝起來就像喝藥一樣等鄙視星巴克咖啡的話語開始從咖啡圈流傳,甚至在美國出現了「焦巴克」等反抗星巴克咖啡風味的口號。
星巴克咖啡豆為什麼會被認為不堪?
1.星巴克絕大部分咖啡豆屬於「商業級別」
咖啡豆的品質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精品級別、商業級別與不合格咖啡豆。專業機構會針對咖啡熟豆的杯測風味,給咖啡豆給予相應的分數與等級。
(1)精品咖啡豆:80.0-100.0分
「精品級別咖啡豆」,80分以上的咖啡豆位於咖啡豆級別的最頂層,屬於「珍品」級別。產量稀少,但風味絕佳。常用於咖啡師比賽,大多數獨立咖啡館與部分商業連鎖咖啡企業使用。
(2)商業咖啡豆:50.0-79.9分
「商業級別的咖啡豆」,69.9分-79.9分是可以出口的商業咖啡豆 。50.0-59.9分雖然也是商業咖啡豆,但只限定於國內使用,不可出口。
商業級別咖啡豆的產量要比精品咖啡豆的產量高很多,風味沒有精品咖啡豆那麼細緻。常用於連鎖咖啡企業以及部分速溶咖啡企業。
(3)不合格咖啡豆:50.0分以下
「不合格咖啡豆」是嚴禁出口以及售賣的,一般多為咖啡農自行飲用。
記得美國某咖啡機構評測過:星巴克的咖啡豆,絕大多數是位於75-80分之間,部分咖啡豆在80分以上。也就是說:星巴克所使用咖啡豆中,絕大多數屬於商業咖啡中分數較高的咖啡豆,也有少部分使用80分以上的精品咖啡豆。
星巴克的門店大致分為四大類:普通門店、手衝門店、臻選門店、烘焙坊,使用的咖啡豆級別也隨之上升。普通門店和手衝門店的數量最多,所使用的咖啡豆級別自然較低;臻選門店數量較多,有一些季節限定的咖啡豆品質還是非常不錯的;烘焙坊目前在北京與上海各有一家,使用的咖啡豆基本都是精品咖啡豆。
所以,絕大多數消費者接觸的還是普通門店與手衝門店,咖啡豆的品質自然較低。可以去品嘗下烘焙坊的手衝咖啡豆,價格雖然貴,還品質還是不錯的。
2.星巴克咖啡師普遍專業技能較低
星巴克的咖啡培訓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套體系與我們常見的SCAA或SCAE咖啡體系是有一些差異的。
比如:SCAA或SCAE關於手衝咖啡燜蒸的時間,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只是教我們根據咖啡豆的特性,如烘焙程度、烘焙日期、處理方式等進行調整;但星巴克的手衝咖啡,燜蒸永遠只有5秒。
所以當專業咖啡師看到「五秒燜蒸」時都會認為星巴克的咖啡師不專業,一旦開始認為不對,後續咖啡嘗起來只要稍微有丁點不對,就會認為不好喝,畢竟手藝人都是非常執著的。其實,這是五秒是星巴克咖啡團隊經過大量測試得來的,一是方便咖啡師操作,二是在操作簡單的同時讓咖啡風味變得不那麼差。
但星巴克的咖啡培訓, 大多數只是簡單地教會你「做什麼、怎麼做」,不會太多去講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旦受到專業咖啡師的詢問,絕大多數星巴克咖啡師很難做出專業性的回覆。咖啡風味是因人而異的,星巴克也有優秀的咖啡師,但數量真的太少了。
為什麼星巴克所有門店不使用精品豆?
既然星巴克有部分門店使用精品咖啡豆,為什麼不更換掉商業咖啡豆,所有門店使用精品咖啡豆呢?
1.成本較高、咖啡口感匹配度差
精品咖啡豆與商業咖啡豆之間的價格差異是非常大的。星巴克的濃縮咖啡豆,1公斤成本大約是在30元左右,獨立咖啡館所使用的精品咖啡豆,1公斤成本幾乎都在100元以上。星巴克每年使用的咖啡豆數量巨大,一旦所有商業咖啡豆更換為精品咖啡豆,成本的上升是巨大的。
星巴克門店是以現磨的意式咖啡為主,也就是加牛奶以及糖漿的混合咖啡,在能品嘗到咖啡的苦味上,還能嘗到牛奶或糖漿的甜度。精品咖啡豆的風味是以優質的酸度與甜度為主 ,一旦加入太多的牛奶和糖漿,只會讓咖啡喝起來淡而無味。
2.精品咖啡豆產量較少,難以全球供應
精品咖啡豆每年的產量是非常少的,且每年的產量都會浮動。因為級別越高的咖啡樹,抗病能力越差,面對天災等自然災害產量就會劇減。
所以,星巴克每年會採購一些產量較大的精品咖啡豆供應全球或某一地區使用,比如季節限定咖啡豆、臻選門店與烘焙坊所使用的絕大多數咖啡豆也是如此。
進入咖啡行業以來,無論是從專業人士還是消費者口中,經常會聽到「星巴克咖啡很差,太難喝了」之類的話語」,且大多數都不會給你解釋的機會。
咖啡無論使用哪種咖啡豆、無論使用哪種技術,歸根究底就是一杯飲品。星巴克咖啡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星巴克的咖啡飲品也沒有傳說中那麼難喝。咖啡好不好?決定因素不在於權威評測、不在於專業人士的主管感受等,而是市場,是消費者。
重視咖啡豆品質以及咖啡師技能的獨立咖啡館「七虧二平一盈利」,但星巴克的生意卻越來越好,門店越開越多,利潤越來越高。
我想,與其糾結咖啡豆的品質,這才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地方!咖啡館的生存與盈利,最底層的邏輯究竟是什麼?難道僅僅是品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