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嘉興的劉先生與三位朋友來到丈亭鎮孫家岙採摘楊梅時,發現一種類似冬蟲夏草的東西,劉先生拍照後發在微博上,並感嘆道:「是不是和冬蟲夏草有得一拼?佩服生物的多樣性!」不久,就有網友回復,指出照片上類似冬蟲夏草的東西是蟬花。
劉先生說,最早發現蟬花的是他的一位朋友。「當時我們在山上摘楊梅,而楊梅林旁邊是一片竹林,我朋友就是在那片竹林裡發現的。」劉先生說,「發現一根後,在附近找了一圈就又找到了幾根,一共有四五根吧。」
「我們就拿著蟬花問當地的農民,但他們說的是餘姚話,我們聽不大懂,就大概知道這種東西山上很多。後來,他們從家裡翻出整整一包,估摸著有四五十根吧。」劉先生笑著說,「蟬花已經被朋友帶回家了,他說要煲湯喝來著。」
記者從劉先生傳來的圖片上看到,蟬花下半部分能分辨出來是一隻褐色硬殼的幼蟬,上半部分長著成束肉桂色的小柄,頭頂散成枝丫狀。
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後發現,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論》就有加工蟬花的記載。隋唐甄權的《藥性論》中則描述蟬花形態和藥用功效:「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冠狀,謂之蟬花,最佳。味甘寒,無毒。主小兒天吊,驚癇瘈,夜啼心悸。」
雖然對於蟬花,宋代唐慎微的《徵類本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之後藥典都記載有其功效,但在現代醫學上,它的藥用功效到底如何呢?6月17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馬偉明。
馬偉明說,蟬花有許多別名,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金蟬花」。蟬花和冬蟲夏草一樣,都是屬於蟲草的一種。他查閱資料後發現,兩者成因雖相似,但感染的菌種和產地都不同。冬蟲夏草是由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蝠蛾幼蟲身上逐漸形成的,一般產自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而蟬花的產地,主要是浙江、四川、雲南、江蘇、福建等地的山間竹林,一般為山禪幼蟲感染了蟲草屬真菌後,形成蟲菌複合體。
馬偉明介紹,據《浙江藥用植物志》記載,蟬花主要的功效是「可治驚癇,心悸,小兒夜啼及瘧疾」,但現代醫學對於「金蟬花」的功效,並沒有經過醫學詢證,即沒有臨床實驗證明其效果。馬偉明說,儘管蟬花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它並沒有民間流傳或一些保健品炒作的可以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腫瘤和降血壓那麼神奇,也不能等同於珍貴的冬蟲夏草。
據了解,去年7月份,河姆渡鎮一對母子曾將山上挖到的10根金蟬花煎煮煲湯,母子二人不單單喝下了藥湯,而且把整根金蟬花都嚼了下去。到了半夜,兩人都出現了嘔吐、噁心等症狀,被醫院診斷為吃蟬花湯渣中毒。
馬偉明提醒市民,雖然用蟬花來煲湯有滋補作用,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食用。市農林部門相關專家也表示,市民在野外採集到的蟬花,多為易混淆的類金蟬花,有的還存在毒性,不能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