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朋友坐在一起喝茶,席間我們聊到茶的精髓是什麼。朋友認為,茶的精髓在於默默無聲。也有朋友認為,茶的精髓在於拿起與放下的思考。還有朋友認為,茶的精髓在於無。其實,不論是誰的觀點,都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也都在用著自己的方式品味著一杯茶。
就拿獲得兩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稱作中國幽默大師的他。不僅是語言博士,也是茶葉的博士。出生在福建的龍溪的一個基督教家庭之中,父親是教會的牧師。這樣的家庭環境,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的家鄉,則是名副其實的茶鄉。
正如他說:我的家鄉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這樣的出生環境,讓他從小對茶就耳濡目染,也讓他的一生與茶有了不解之緣。說到茶的精髓,記得他曾說: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十九世紀末出生的林語堂,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畢業後去了清華大學任教。不久後便開始了他漫漫的求學之路。1919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文學系,可因助學金的問題,被迫停止。不得已在法國打工,又去了德國留學。其中在1922年,以轉積分的方式再次回到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23年在萊比錫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最終獲得博士學位。
林語堂先生對茶不僅僅是喜愛,更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對待一杯茶,甚至被稱為茶博士。記得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 對茶有著高度的讚揚,其中他寫到:它(茶)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超過了任何一項同類型的人類發明。因為茶成了國民生活的必需品,以至於,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
與流浪女作家三毛不同的是,林語堂先生也有一段這樣的描寫:嚴格來說,茶的第二泡最為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炮為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以是少婦。照理論上說起來,鑑賞家認為第三泡的茶不可復飲,但實際上,享受這個「少婦」的人仍很多!想必林語堂先生這樣的感悟,也是源自於「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啟迪。
之所以能夠成為茶博士,也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記得他在一篇回憶錄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記錄了他童年的生活。在他童年的記憶裡,因為父親是牧師的身份,他的媽媽在村裡也有很高的地位。
平易近人的母親總是受到很多的人的喜歡,從從未見過母親在鄉裡鄉親中擺架子。父親經常會請村裡的人來家裡喝茶談天,聽著他們講著故事,坐在一旁的他不僅滿足了好奇心,也豐富了他從小的認知。秀美的山水和質樸的風土人情豐富了他的童年生活,從而構建了他人生觀的基石。
作為中國的幽默大師,從小生活在茶葉的故鄉,讓他對家鄉的茶葉有著深入的理解。加之他西方求學的經歷,似乎在他對茶的感悟中,總會透露出一些「洋味」。正如他在《幽默雜話》中寫道:最佳的茶無論是武夷小種,或是鐵觀音、鐵羅漢、都是初喝時若不覺其味,靜默三分後,才得其此種不足與外人道之底蘊。若有西洋人以鐵觀音之味為不甚明顯強烈,必先加以牛奶而次加以白糖,那簡直是沒有喝鐵觀音的資格。幽默也是雅俗不通過,愈幽而愈雅,愈默而愈俗……
想到現在的PS照片合成技術,還有一些所謂的喝茶人。想到林語堂先生曾調侃,在杭州名泉和名茶的產地虎跑的那些「虛假的旅行」。他說,看到有些旅行的人,手拿著茶杯將自己攝入照片中。當拿給朋友看時,自以為是一件很風雅的事情,怕的就是重視照片時,就忘了茶的滋味。
林語堂先生作為幽默大師,寫下了不少優秀的著作。正如他說,他的靈感歸功於煙和茶。西方的留學經歷,讓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中西結合的幽默表達。在尚未對茶葉有深入的科學研究時,他就說,品質上好的茶一定會有回饋,在品飲的半分鐘後,其化學成分和津液發生作用是,即能覺出。
不論是對喝茶的氛圍,喝茶的禮儀、喝茶的研究等諸多方面,林語堂先生都有著深入淺出的描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正如一杯茶細膩而敏銳的感覺,要體會「茶味」,還是需要靠我們多喝、多體會。林語堂先生認為一個人只有在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才能領略到茶的滋味。
特昆雪說:茶,永遠是聰慧的人們的飲料!
一杯茶的「真味」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也讓我們在無言的世界中,領略未所遇見的廣闊天地。
一杯茶的「真福」在我們的煙火的生活中,拿起與放下的沉浮中,領略寧靜淡泊的心境。
一杯茶的「真言」在我們從濃到淡的品味中,生命的喚醒與綻放,芬芳的傾吐到生命無味的布施,是對完整人生的完美追求!
關注【芸品茶舍】只為一杯地道雲南好茶!分享喝茶體驗,傳播茶葉文化!
一杯茶在你心中,又有怎樣的滋味呢?
你的評論、點讚、分享、收藏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申明:此文是【芸品茶舍】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