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武器離我們有多遠

2021-01-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儘管國際社會籤署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仍然無法有效遏止生物武器的發展勢頭。一些國家和地區擁有較大規模的生物武器,能夠滿足戰略、戰役、戰術等不同層次生物攻擊需要;全球範圍內數十個恐怖組織和其他非國家行為者都對生物武器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生物恐怖已成為影響全球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發展歷程

  生物武器是由生物戰劑和施放裝置構成的一種作戰武器。生物戰劑是指能夠滿足軍事目的與使用技術要求,對人畜造成大面積殺傷,對農作物實施大面積破壞的致病微生物和由此產生的傳染性物質的總稱。生物武器的研究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主要研製者是德國,研製的生物戰劑僅為幾種人畜共患的致病細菌,生產規模較小,施放方法簡單,主要由間諜秘密汙染食物、水源或飼料。第二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其發展特點是生物戰劑種類逐漸增多、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主要施放方式是由飛機播灑帶有生物戰劑的媒介物,是歷史上生物武器使用最多的時期。第三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其特徵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特別是DNA重組技術廣泛應用,不僅有利於生物戰劑的大量生產,而且對研製適用於生物戰要求的新戰劑創造了必要條件,使生物武器進入「基因武器」階段。

  戰劑分類

  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各國所研製的生物戰劑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據生物戰劑有無傳染性,可分為傳染性生物戰劑和非傳染性生物戰劑。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霍亂弧菌和鼠疫桿菌等;非傳染性生物戰劑如土拉桿菌、肉毒桿菌毒素等。根據生物戰劑對人的危害程度,可分為致死性戰劑和失能性戰劑。致死性戰劑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可以達到50%至90%,主要有炭疽桿菌、傷寒桿菌、野兔熱桿菌、黃熱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等。失能性戰劑病死率在10%以下,如Q熱立克次體、布魯氏桿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根據生物戰劑的形態和病理,可分為病毒類生物戰劑,如黃熱病毒等;細菌類生物戰劑,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等;衣原體類生物戰劑,如鳥疫衣原體等;立克次體類生物戰劑,如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等;毒素類生物戰劑,如葡萄球菌腸毒素等;真菌類生物戰劑,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粗球孢子菌等。

  可怕之處

  與傳統武器相比,生物武器自身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汙染面積大危害時間長。直接噴灑的生物氣溶膠可隨風飄到較遠地區,其殺傷範圍可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公裡,在適當條件下一些生物戰劑存活時間較長,不易被偵察發現。例如炭疽芽胞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其芽胞可以在土壤中存活40年之久。二是致病性強傳染性大。生物戰劑多數為烈性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少量即可使人、畜患病。傳染性極大,在缺乏防護、人員密集、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極易蔓延傳播,引起傳染病流行。

  三是傳染途徑廣感染方式多。生物戰劑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人,如經口食入、經呼吸道吸入、昆蟲叮咬、皮膚接觸、汙染傷口、黏膜感染等。四是使用簡單難以防治。可通過牲畜、植物、信件、氣溶膠等多種形式釋放傳播。例如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芽胞經飛機、飛彈、鼠攜帶等方式釋放散播在一個大城市,就會危及300萬人的生命;氣溶膠無色、無味,多在清晨、黃昏、夜間、多霧時秘密施放;所投帶菌的昆蟲、動物也易與當地原有種類相混,不易被發現。五是戰爭成本低毀傷效果大。據相關資料,1969年聯合國化學生物戰專家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每平方公裡導致50%死亡率的成本,傳統武器為2000美元,核武器為800美元,化學武器為600美元,而生物武器僅為1美元,所以有人將生物武器形容為「廉價的原子彈」。

  進化方向

  儘管有《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但生物武器由於其自身特殊的優勢和用途仍被某些國家和組織秘密研製,其未來發展方向應引起全世界足夠的警覺。改進提高。由於生物武器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如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限制等,所以研究人員用物理化學方法改進現有的戰劑以提高其威力。如往戰劑中加入某種製劑以提高其對分散應力和氣溶膠化的耐受力,增強戰劑顆粒的感染力等。在施放手段上也日趨完善和先進。開發利用。除對現存戰劑進行改進外, 一些國家還在尋找毒性更大、致死性更強的新型戰劑。正在研究的一些新的病毒和細菌有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拉沙熱病毒以及軍團菌等。這些病原生物都被作為新的生物戰劑來加緊研究, 而且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 這些病原生物還可被作為氣溶膠來進行使用。

  基因武器。是指運用基因工程技術,採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利用重組DNA 技術來改變非致病微生物的遺傳物質,在一些致病細菌或病毒中插入能對抗普通藥物或疫苗的基因,產生具有顯著抗藥性的致病細菌,或在一些原本不會致病的微生物體內插入致病基因,產生出新的致病生物製劑。基因武器的秘密研製可能產生一些人類在已有技術條件下難以對付的致病微生物,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防範措施

  近代戰爭以來,生物武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生物武器對人類社會的威脅。減小生物恐怖對世界安全和穩定的影響,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主動防範。針對生物武器的特點, 採取及時有效的防範措施勢在必行。及時查明敵人生物武器的襲擊企圖並徹底摧毀之,是最積極有效的防護。經過幾十年研究探索,生物武器的偵、檢、防、消技術都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軍隊防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戰劑偵檢。即組織對敵生物武器襲擊的偵察與檢測。使用生物武器具有明顯的特徵,被生物武器攻擊的地域,人和動植物會出現突發性傳染病或異常死亡等。一般而言,使用生物戰劑氣溶膠攻擊難被發現,需要用專門儀器和偵檢技術。

  免疫預防。是指通過人工接種生物製品激發人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特異的免疫應答,以形成特異性抵抗力,破壞或排斥進入機體的病原體。一個國家要想應對「生物恐怖」,首先是要儲備足夠批量的疫苗、充足的藥物和手段,以保證應對突發事件。及時救治。當出現感染和傳播時,應及時對病人、病畜等採取隔離措施,減少傳播途徑,便於集中收治,由醫務人員進行專業診療,對症下藥。病人要主動避免與他人接觸,並加強消毒,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專業治療,直至症狀消失。疫區消毒。要在疫區周圍設置警示標明,實行封鎖,限制人員和物資進出,在交通路口設置臨時檢疫消毒站,對出入人員和車輛進行消毒。組織醫務人員或防化分隊,對屍體、排洩物、汙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汙染物、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除害滅病。對投放的生物戰劑及其媒介物,通常可採取泥土掩埋、烈火燒煮、藥水浸漬、煙霧燻殺等措施進行處理。其中最有效徹底的辦法是蒸煮和烈火焚燒,因為絕大多數致病微生物加熱至100℃以上就會死亡。(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林李珍妮)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來源 | 較高端人類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地球離火星有多遠? 懂球號作者: 永無極限 08-28 10:33 【#地球距離火星有多遠#】光每秒鐘的傳播距離大約是30萬公裡,如果從一束光想從地球射到月球,需要花費1.25秒,而射到火星需要3分02秒。宇宙到底有多浩瀚,這個視頻看起來更直觀更震撼...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地震離我們有多遠?
    其中有9次發生在亞洲,傷亡人數最多的發生在中國,在發生在中國的三次地震當中,共有130萬人因此喪生。另外兩次的大規模地震,發生在1100年前的伊朗,根據口頭和書面記載,大約35萬人在這兩次地震中喪生。地震離我們有多遠
  • 離我們幾光年幾十億光年,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天體啊,離我們幾光年甚至幾十億光年遠,我們又沒有飛過去測量路程,我們是怎麼知道他們到底有多遠的?其實都是靠觀色近一些的,比方像比鄰星這樣的,我們利用的是幾何關係,這些天體相對於太陽系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再轉到不同地方的時候呢,再從地球上去觀察這個天體,它跟我們的仰角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月亮離我們有多遠?
    那麼,地球離月亮到底有多遠?雷射測月又是怎麼回事?  地月雷射測距  歷史上第一次測量月地距離的是希臘天文學家西帕恰斯,他利用月食測量了月地距離,根據掠過月面的地影曲線彎曲情況,能顯示出地球與月亮的相對大小,再運用簡單的幾何學原理,便可以推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  西帕恰斯得出,月亮到地球的距離幾乎是地球直徑的30倍。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作為超輕固體,它有97%的多孔性,這意味著光可以穿過材料;而二氧化矽納米層的相互連接會捕獲紅外輻射,大大減緩熱傳導。如果這項技術可行,未來的火星居民可以居住在氣凝膠製造的溫室「大棚」裡,溫室裡的水保持液態,植物可以生長,溫度適宜居住。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即使我們解決了水、氧氣和溫度,還要面對輻射暴露的問題。
  • 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
    聊點科技【中國科幻離輝煌有多遠?】繼《三體》《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還能不能更加「解渴」?這是科幻領域在「十四五」期間要作答的一張考卷。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看來,目前在科幻作品內容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沒有大的差異,同樣關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等新變化,但我們需要一些有特色的、不同的作品,這才是科幻創新的本質。 該如何破題?
  •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我們平時仰望星空的時候看到天上有無數的星星,這些星星究竟距離我們有多遠呢,今天我就用最簡單的話術給大家科普一下①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如果說人類在不藉助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肉眼可觀測到的星星距離地球大概為5000光年到8000光年左右,而用肉眼看到的這些星星數量大概在2到3千左右,其實正常人類的肉眼所能觀測的距離大概為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人類到底有沒有可能研究出一種清潔可靠又安全的能源呢?答案是:有!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究核融合能源 ,也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能源。這將是改變地球能源模式的一大清潔能源。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 生物多樣性離我們有多遠? ——「答案在自然」
    想要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真的很難但只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它總會反饋給我們那份相同的靜謐與美好然而,近年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卻提醒我們離世外桃源越來越遠還記得那場從2019年9月一直燒到2020年2月的澳洲山火嗎?
  • 未來的黑科技 真正的全息投影離我們有多遠?
    在看好萊塢大片的時候,有一個場景我們非常熟悉:主角揮一下手,眼前就會出現一塊立體的虛擬的顯示屏,屏幕上的內容主角可以任意切換。在很多博物館、演唱會或者時裝秀上,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類似的立體影像,效果逼真震撼,很多人把這稱之為「全息投影」,似乎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如今已經實現了,事實真的如此麼?未來的黑科技 真正的全息投影離我們有多遠?(圖源:psfk.com)到底什麼是全息投影?
  • 生化人還離我們多遠?五大仿生技術推動進程
    很多人認為生化人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仿生科技早就已經走進我們的視野。下面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仿生前沿技術,讓大家看看生化人究竟離我們有多遠。3D列印骨頭2014年初,荷蘭一名患有罕見骨科疾病的女性患者,她有極為罕見的「頭骨增厚症」,不停生長的頭骨嚴重影響了它的生活。成功接受了3D列印頭骨移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人造頭骨的人類。
  • 月亮離我有多遠? 如此詩意的中考作文題難不難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中考語文結束後,中考作文題《月亮離我有多遠?》就成為熱議的焦點。記者隨機問了幾位學生對作文題的感覺。一位男生說,一開始看到,我還以為發錯考卷,考的是科學題呢,不過還算好些,準備的一些材料也用得上。而一位女生則顯得異常苦惱:「作文題好難!腦細胞想沒了都不知道怎麼寫,害得試卷後來都沒寫完。」
  • 這一天離我們有多遠?
    太空的真實樣貌可能並非我們所想,那太陽的真實樣貌你敢看嗎?6000℃的表面溫度,人類能夠「登陸」嗎?那這一天離我們有多遠? 這點我們中國的「嫦娥之父」有發言解釋權,歐陽自遠說道自己曾仔細研究過,並做過模型試驗,可以證明阿波羅
  •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 2020-11-10 14:50:49 來源: IT之家 11 時 19 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 NewSat9-18 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說到無人駕駛,相信有許多駕駛技術不嫻熟的新手司機都會非常興奮,有了自動駕駛系統或者駕駛輔助系統,不僅可以減輕他們駕駛時的心理負擔,而且在一些新手司機可能忽略的危險點,自動駕駛系統也可以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
  • 我們怎麼知道星星有多遠?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對於較近的星系,除了其中恆星顏色與亮度的關係,我們還要用到星系中的脈動變星來推測距離。遙遠的星系可以利用出現在其中的超新星為基準亮度來推測距離。極其遙遠的星系離我們的距離可以由其遠離我們的速度來推測。
  • 太陽,它到底離地球有多遠?答案你不會想到
    這也許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我們對太陽幾乎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又如何形成,亦或它如何製造能量。我們不知道它有多大,我們也不知道它有多遠。繞行太陽的我們距它大約1億5千萬千米,事實上,由於我們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形,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在最近的地方,地球離太陽1億4千7百萬千米;而最遠的距離則會達到1億5千2百萬千米。太陽系中的距離太大,以至於天文學家使用這個距離作為測量標準,從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就此被稱為天文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