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精神的重要性三倍於物質!東線坦克戰中的人員要數

2020-12-05 戰爭事典

有一句格言:「在戰爭中,精神的重要性三倍於物質。」在1941年—1945年的東線,這句話被證明是相當貼切的,有許多精神和非物質的因素影響著戰役和戰爭的結果。

坦克是一種複雜的武器系統,需要大量的子系統和車組人員才能正常工作,為車輛提供關鍵的特性:火力、防護、機動和通訊。坦克乘員的數量有多有少,一般為4—5人,但可能有戰鬥或非戰鬥減員(例如瘟疫或冬季寒冷引起的疾病)。只有每一名乘員都完成其指定的任務,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一名訓練不足的裝填手可能是車組中地位最低的人,但是如果他不能在戰鬥中迅速裝填主炮炮彈,就會導致他的坦克在和更快的對手進行炮戰時失利。同樣,駕駛員在崎嶇地形上機動以及利用掩護隱蔽接敵的能力也對車組的生存至關重要。1941年6月,大多數蘇軍坦克駕駛員,特別是裝備T-34和KV-1坦克的營,沒有什麼實戰經驗,而大多數德軍坦克駕駛員都參加過一次或多次戰役。德國對坦克新駕駛員的訓練也是非常完善的,而紅軍在這方面到1942年仍是一個弱點。

作為一名坦克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維修和後勤。當坦克開過一段較長的距離後,履帶和負重輪會受到來自大塊巖石、樹樁和各種戰場殘骸的嚴重傷害。履帶是由長銷連接起來的,會斷裂開來,乘員必須不斷觀察它有沒有損壞的跡象。大多數坦克都攜帶備用履帶,但往往缺少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銷子。好的車組乘員只要坦克能停幾分鐘就會檢查一下履帶和車輪並及時上緊。如果不這麼做,履帶就會從車輪上脫落,坦克拋錨。在坦克排或連裡,下級軍官會命令車組進行日常維護—即使是在嚴寒、泥濘和戰鬥中也是如此。摩擦是坦克的大敵,涉水會洗掉傳動裝置上的潤滑油,很快讓負重輪軸承燒壞。

例如,一輛T-34坦克在乾燥地面上每開行100公裡需要至少1公斤潤滑油,但如果涉水就要提前更換。所有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多少都會洩漏機油, 特別是在濾清器和墊圈老化時。德國坦克發動機通常使用橡膠墊圈,在寒冷的俄國冬季,橡膠墊圈容易變脆,如果不及時更換,就會導致大量漏油。炮塔系統也需要檢查,包括液壓槽、光學和無線電系統,主炮在遠距離移動和激烈戰鬥後需要重新校準(通常在炮口上用校正十字線以及校正靶),如果光學望遠鏡和主炮由於炮塔受到撞擊或一路顛簸而偏離校準,那麼炮手就很難擊中目標。

車組每周都要檢查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磨損情況(通常從發動機艙中的微小金屬碎屑可以看出磨損過大),還有電池、板簧或扭力杆以及制動系統。經常可以見到有照片把車組人員用清潔杆洗刷炮管稱為「困難」的工作(5—10分鐘),但與之相比真正最困難的任務是更換一根折斷的扭力杆,這需要卸下多個負重輪,費大量敲擊捶打的工夫才能把破碎的機件取出來(典型的野戰條件下,這要花費4—6小時)。如果坦克在一根扭力杆損壞的情況下運行,轉移的重量會讓另一根也損壞。不過蘇德雙方都會讓處於「降格模式」的坦克繼續運行,但這樣的坦克差不多也就是一座固定炮臺,戰鬥力不高。坦克營一級最重要的車輛就是回收車和燃油卡車,它們對維持該單位的運作至關重要。

坐在坦克炮塔指揮塔裡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坦克指揮官,另一類是坦克騎手。1941年—1943年,德國國防軍基本上可以把適宜的軍官或軍士長派到指揮塔的崗位上。一名訓練有素並具有領導能力的人,能夠積極地帶領他的排或連投入戰鬥。一名坦克指揮官應該是個果敢的人,並通過訓練能夠學會利用裝甲部隊的衝擊效應、火力和機動性來完成任務。

相比之下,戰爭之初,紅軍在基層指揮員和軍士的訓練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很少有坦克指揮官表現出果敢的進攻性。坦克騎手則是那些被動的人、跟隨者,服從命令但幾乎沒有主動性的人。不幸的是,史達林的清洗扼殺了基層的主動權,助長了隊伍中的消極思想,極大地削弱了紅軍坦克部隊在戰爭第一年的戰鬥力。對於坦克騎手來說,一種常見的事故—除了突然死亡外,就是坦克在行進中讓炮管撞到地面、樹木或建築物,因而損壞。直到1943年—1944年,紅軍才開始出現經驗豐富、具有進攻性的基層指揮員,能夠在戰鬥中出色地指揮小單位作戰,而德軍的下級軍官戰鬥素養則在1942年後逐步下降。

在戰鬥中,車組人員是封閉的,周圍只能看到短暫經過的友軍坦克和步兵。德軍車長在訓練中已經習慣了打開指揮塔露出頭來進行機動和戰鬥,這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周圍態勢,但同時也令他們更容易受到炮擊、狙擊手和機槍的傷害11。蘇軍車長在訓練中被教導要採取「艙蓋關閉」模式,只從車內觀察,事實證明這是完全不夠的。對於並不重視士兵生命的蘇軍來說,這十分奇怪。由於蘇軍犧牲了對戰場態勢的觀察,使得少量的德國坦克經常可以擊敗佔有數量優勢的蘇軍坦克。

許多讚揚德軍坦克炮火有多麼致命的說法都沒有注意到「艙蓋關閉」對殺傷力的影響。對態勢更好的觀察能讓德國人搶先開炮,在蘇聯坦克還沒有發現之前就對其造成巨大的傷害。在炮塔裡,主炮的射擊就像在房間裡發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裡面很快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氨氣。一個好的車組會在開炮前打開炮塔鼓風機吹散有毒氣體,但打過幾炮之後,蘇軍新兵在炮塔裡嘔吐的情況依然並不少見。德國坦克在行進間通常不會開炮,因為精度太低;他們更喜歡尋找一個藏身之處,地形可以遮蔽車體,但炮塔可以向接近之敵開火。相對而言,紅軍在戰前曾試圖研製火炮穩定器,並鼓勵車組在行進間射擊。夜間很少發生坦克戰,因為坦克無法射擊100米以外的目標,除非有照明彈,但這將更有利於防禦的一方。

除了維修和戰鬥之外,車組的其餘生活都集中在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睡眠上。和步兵相比,坦克乘員非常想睡得舒服一些,這經常讓他們做一些不謹慎的事。1941年10月,當埃貝巴赫戰鬥群(KampfgruppeEberbach)的坦克衝進奧廖爾時,第35裝甲團第6營的一個排離開了他們的車輛,任其無人看守,只是為了可以在附近的房子裡睡上一覺—入夜後蘇軍坦克進行反攻,衝進了城裡,眼前的場景讓他們大吃一驚12。

蘇軍坦克手西蒙·L. 阿利亞回憶說,在1942年—1943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他的車組決定睡在一個農舍裡,T-34 丟在一邊沒人管。第二天早晨,坦克被另一支部隊開走了,阿利亞則被押往懲戒部隊13。在一場長途推進中,坦克車組通常可以分到幾天的口糧,這些口糧很快就會被吃完,但正常的後勤服務可能要等上幾天甚至幾星期才能跟上來。在機動中,德蘇雙方都不得不從當地平民手中奪取食物,蘇軍坦克手稱之為「祖母的口糧」,德軍則稱之為搶劫。坦克經常被要求在夜間行動以避免敵機的偵察,睡眠不足的乘員更容易發生事故。在夜間穿越森林時,站在指揮塔裡的車長被划過臉上的樹枝猛地驚醒是常有的事。在夜間行進時,車長不得不經常通過對講機和駕駛員聊天,以免他打瞌睡。

在戰鬥中,被擊中的坦克通常只有四分之一會著火併燒毀。雙方都喜歡把每一次命中都稱為「擊殺」,但有很大的比例是跳彈或沒有擊穿。根據戰後對雙方記錄的分析,德國人誇大的坦克「擊殺」數高達200%,而蘇聯則是500%。即使是那些被認為已經打癱a的坦克也常常可以修復,因為穿甲彈造成的傷害常常不是毀滅性的,車組人員通常只有0—2人陣亡,其餘人員負傷。因此在戰爭期間,某個車組多次失去戰鬥力並不罕見。在戰爭初期,蘇軍乘員只要自己的坦克被擊中就棄車而逃。紅軍最後發布了一項命令,不把坦克帶回來的車組要被送進懲戒部隊,以強迫他們不得放棄自己受損的座車。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相關焦點

  • 德意志軍馬 《坦克世界》中的德國戰車
    技術先進、製作精良、威力強大、立下顯赫戰功……一提到坦克尤其是德國的坦克,很多玩家都會立刻說出這些讚美之詞。而實際上德國的四號坦克、虎式、虎王、黑豹、三號反坦克炮等眾多經典坦克型號,更被眾多熱血男兒所了解,甚至如數家珍!
  • 蘇德戰爭初期的KV系列重型坦克戰史
    不過這次德國裝甲部隊可是踢到了鐵板,因為他們遇到的蘇聯裝甲部隊裡有比德國坦克更為強大的重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 一、初遇KV 最先遇到蘇聯KV系列重型坦克的是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集群,該裝甲集群軍兵力強大,在東線德軍的戰鬥序列裡也是不容小視。
  • 德國人創造的戰爭奇蹟,以7輛坦克抵擋蘇聯13萬人長達1年
    在施裡芬的展望中,當西線打敗法國的德軍調轉東線迎擊俄軍,差不多就是俄軍完成戰爭動員準備大舉進攻之時,這個時間被設定為開戰後第6-8周。在此之前,東線只會配屬為數不多的德軍進行防禦,同時,要集中兵力對付最先出現的俄軍,再轉向另一支俄軍。 可是,現實從一開始就沒有按施裡芬計劃紙面上這樣運轉。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伴隨著蘇德戰爭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坦克對決進入到了一個新高潮。為了奪取坦克優勢,德國和蘇聯都針鋒相對的推出新式坦克,力求在坦克質量上壓垮對方。這種坦克質量上的螺旋上升趨勢,造成了蘇德戰場上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坦克大戰。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 戰爭中趕工出來的輕型坦克,二戰蘇聯用來應急的T-60輕型坦克
    在這個時期很多機動作戰可能是要騎兵部隊來完成的,那原本應該是蘇軍使用的坦克呢?很明顯都在德國人的裝甲部隊裡了,不少德軍裝甲團都快變了'蘇軍'裝甲團了。 如今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軍急需一批坦克來武裝自身,哪怕這些都是輕型坦克也行。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落到了莫斯科第37號工廠的肩上,工廠被要求生產一款便宜廉價的坦克。
  • 電影《獵殺T34》:T-34坦克大顯身手,是俄羅斯的精神圖騰
    T34/76坦克,蘇德戰場上顯神威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並未做好戰爭準備的蘇聯只能硬著頭皮去抵抗,在戰爭初期,德軍的進攻勢如破竹,面對德國的裝甲洪流最有效的武器就是T-34坦克了,當時蘇聯裝備的T-34 1940型坦克在火力、裝甲、機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在面對德國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勢如破竹。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不過這次德國裝甲部隊可是踢到了鐵板,因為他們遇到的蘇聯裝甲部隊裡有比德國坦克更為強大的重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一、初遇KV最先遇到蘇聯KV系列重型坦克的是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集群,該裝甲集群軍兵力強大,在東線德軍的戰鬥序列裡也是不容小視。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
  • 火力強勁可以點名,防護卻奇差:德軍靠蘇軍反坦克炮打穿蘇軍戰車
    部隊戰跡「黃鼠狼」3在1942年春末走下生產線後立即交付前線部隊,參加了在北非和東線的奮戰。在1942年底長管四號和三號突擊炮大量交付前,它們成為了配屬部隊的火力支援核心,在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 希特勒愛將虎式坦克戰神:魏特曼上尉之死
    據英軍第7裝甲師戰史記載,其整個縱隊的合計20輛克倫威爾坦克、4輛螢火蟲坦克、2輛斯圖爾特輕型坦克、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布倫式裝甲運輸車全部被「一輛堵住通道的虎I型坦克」擊毀、200多名官兵陣亡,此戰之後英軍該部的軍、師、師炮兵、旅等各級軍官全部被撤職。關於此次戰鬥的過程我們已耳熟能詳,各軍事網站和書籍中都予以大肆渲染,不再贅述。
  • 二戰東線有多恐怖?
    蘇聯在東線把德國人打殘了。如果當初德國人先把英國打下,避免兩線作戰。打下英國,選選擇夏天揮師東進。世界歷史就有可能還寫了。 不過核武器的出現,最後美國還是最後玩家。
  • 戰地記者為你講述親歷戰爭史: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被全殲的
    當攻下第一座房子後,受到了三面數倍敵人的夾擊,但指導員臨危不懼,迅速炸毀了一輛敵人的坦克,又乘勝奮不顧身向第二座房子衝去。戰鬥異常慘烈,連長倒下去了,指導員也倒下去了,接著副指導員和其他20多個同志又倒下去了。戰士們見狀怒不可遏,一齊衝上去同敵人廝殺在一起,終於打下了第二座房子和兩座地堡。
  • 二戰十大坦克之十,炮口即正義的「史達林」—IS系列
    德軍精心準備之下的「巴巴羅薩計劃」在開戰之初進行的異常順利,猝不及防的蘇軍在三個被攻擊方向慘敗,在先後進行的明斯克戰役以及基輔兩場大規模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幾乎是一敗塗地。蘇軍只能在個別的小型戰鬥中憑藉T-34以及KV坦克的性能壓製取得一些局部勝利,雖然這些局部戰鬥無法改變戰局,但是這些裝備壓製取得的勝利無疑在慘敗的陰雲下為蘇軍增添了繼續戰爭的信心。
  • 4000輛坦克打700輛坦克,蘇軍覺得自己優勢很大,A了上去
    到了戰爭開始的時候,西南方面軍下屬8個機械化軍,有4525輛坦克,其中包括了493輛T-34坦克和262輛KV系列重坦,而他們的對手德國第一裝甲集群別說三號、四號,就是一號、二號一起加起來也才只有720輛。 4525輛坦克對戰720輛坦克。 這數量差距,已經飛龍騎臉穩贏了好吧!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體系中,裝甲力量的地位無疑舉足輕重!而在戰爭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新式的「虎豹」坦克。特別是戰爭後期,德國的「虎豹」一度打得對手聞風喪膽,後來只不過因為產量的局限,最終功敗垂成。而在「虎豹」坦克那耀眼的光環下,很多坦克都黯然失色,例如有一款曾經的絕對裝甲主力:三號坦克,自從「虎豹」出現後,就顯得默默無聞,毫無存在感了!
  • 以色列如何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絕處逢生、以少勝多?
    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可謂佔盡優勢,他們擁有接近五萬的兵力,而以色列軍的戰鬥人員不超過三萬人;阿聯軍的坦克、飛機和火炮的數量也超過以軍數倍。埃及軍隊從巴勒斯坦西南方向兵分兩路,直奔特拉維夫;敘利亞和黎巴嫩的三個機械化旅則從北部出發,在太巴列湖地區痛擊以軍;約旦的裝甲師和精銳步兵旅則直插耶路撒冷地區;伊拉克則派出了空軍,與一個裝甲團、一個步兵團配合作戰,一度突擊到距離地中海十一公裡的地區。
  • 開罐神器——記抗日戰爭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數百米外的距離上,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輕鬆擊穿了最前面的日軍八九式中型坦克的防護裝甲,同時遠距離擊毀了日軍車隊尾部的裝甲車。掐頭斷尾之後,幾門反坦克炮以4秒多一發的速度持續開火,幾百米的距離上射擊精度依舊高得驚人,十多輛坦克和載重卡車被擊毀,公路上成為一片火海。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
    相比較而言,在這些戰場中最慘烈的恐怕就要數蘇德戰場了。蘇德戰爭在軍事史上以殘酷而聞名,在二戰期間是交戰國之間死傷最為慘烈的一場衝突。看看傷亡數字就知道了:納粹德國3950344人陣亡,蘇聯5097552人陣亡。在我國戰場上的數字當然也很大。據戰後統計,我國在戰爭中共計傷亡35000000,其中半數犧牲。各抗日部隊共計擊斃日軍1330000,俘虜一百二十八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