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想逃出小麥哲倫星雲的恆星

2020-12-06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罕見的「逃逸」恆星,它以每小時30萬英裡的速度在其星系中超速行駛(以這種速度,從洛杉磯到紐約要花大約半分鐘的時間)。這顆落跑的恆星(指定的J01020100-7122208)位於小麥哲倫星雲,它是銀河系的近鄰,據信它曾經是雙星系統的一員。當伴星爆炸成超新星時,能量的巨大釋放將J01020100-7122208以高速的速度送入太空。這顆恆星是迄今發現的第一個失控的黃色超級巨星,只有第二顆演化出的失控恆星在另一個星系中被發現。

在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用6.5米高的麥哲倫望遠鏡觀測了黃色的超級巨星失控。大麥哲倫星雲(小麥哲倫星雲的伴星沒有顯示)就在望遠鏡的上方,從左下角到右上角的明亮的光帶是南部的銀河系。圖片版權:Kathryn Neugent

經過1000萬年的太空旅行,這顆恆星演化成一個黃色的超級巨星,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物體。它的旅程在天空中帶了1.6度,大約是滿月直徑的3倍。這顆恆星將繼續在太空中加速,直到它爆炸成超新星,可能再過300萬年左右。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將會產生較重的元素,由此產生的超新星遺蹟可能形成新的恆星,甚至在小麥哲倫星雲的外邊緣形成行星。這顆恆星是由一個由凱薩琳·紐金特(Kathryn Neugent)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發現並研究的,她是洛厄爾天文臺的研究員,也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生。該小組包括洛厄爾的工作人員菲爾·馬西和布萊恩·斯基夫、拉斯·坎帕納斯(智利)的天文學家尼迪亞·莫瑞爾和日內瓦大學(瑞士)理論家西裡爾·喬治。

他們的發現已被《天文學雜誌》接受。這一發現是利用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的4米布蘭科望遠鏡和位於智利北部的卡內基天文臺的6.5米麥哲倫望遠鏡進行的。他們的工作由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北極星,北極星,是一個黃色的超級巨星,和Canopus一樣,是南半球可見的最明亮的恆星之一。黃色的超級巨星是非常罕見的物體,因為黃色的超級巨星階段太短了。一顆巨大的恆星可能存活了1000萬年,但黃色的超級巨星期只持續了10到10萬年,這在恆星的生命中是眨眼的。過了這麼短的時間,黃色的超級巨人就會擴張成巨大的紅巨星,就像Betelgeuse一樣,它的大小和火星或木星的軌道一樣大。這些恆星最終死於壯觀的超新星爆炸。

知識:科學無國界,博科園-科學科普

作者:天文學報

內容:經「博科園」判定符合今主流科學

來自:洛厄爾天文臺

編譯:中子星

審校:博科園

解答:本文知識疑問可於評論區留言

傳播:博科園

相關焦點

  • 探秘:小麥哲倫星雲與雙星特寫
    小麥哲倫星雲(SMC)是銀河系最近的鄰居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小麥哲倫星雲色彩絢爛的漩渦。
  •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
    為什麼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不在考德威爾天體之列?它們沒有出現在史蒂芬·詹姆斯·奧米拉的書《梅西葉天體》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梅西葉天體之列,也不在《考德威爾》一書中列舉的20個壯觀的非考德威爾天體之列。是因為它們太過明亮了嗎?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這裡的粉紅色區域不是人造的,而是電離氫和活躍恆星形成的信號,很可能是由其與鄰近的小麥哲倫星雲和銀河系相互作用產生的引力相互作用和潮汐力觸發的。然而,非常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新恆星既不在麥哲倫星雲本身中,也不在尾隨其的氣體碎片流中。取而代之的是,它們比任何一個墜入的衛星星系都近70,000光年。
  • 用望遠鏡在麥哲倫星雲中繪製宇宙射線圖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澳大利亞西部內陸的一架射電望遠鏡被用來觀察兩個相鄰星系中宇宙射線輻射,顯示了恆星形成區域和過去超新星的回聲Murchison Widefield陣列(MWA)望遠鏡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出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星系在銀河系周圍的軌道。通過以非常低的頻率觀測天空,天文學家在這兩個星系中發現了宇宙射線和熱氣體,並在新恆星誕生的地方發現了恆星爆炸的殘餘。這項研究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皇家天文學會是世界領先的天文學期刊之一。
  • 揭開美麗多姿的星雲面紗,探索它與恆星之間的奧秘
    而為首次進行環球航行的麥哲倫在南半球所發現的大麥哲倫星雲(見圖2)和小麥哲倫星雲(見圖3)則是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河外星系。許多恆星正是由這種星雲坍縮而形成的。瀰漫星雲按其發光性質可分為發射星雲、反射星雲和暗星雲三類。其中發射星雲與反射星雲都是亮星雲。現在,我們依次對它們予以介紹。1.發射星雲所謂發射星雲是指受附近熾熱明亮的恆星的激發而發光的星雲。獵戶座大星雲(見圖4)是已知發射星雲中最好的一個例子。
  • 梵谷大作、解密麥哲倫星雲圖像?為何如此?
    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衛星近日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
  • 麥哲倫星雲全景圖震撼公布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本周一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2次會議上公布了Swift探測器所拍攝的大麥哲倫星雲(LMC)和小麥哲倫星雲(SMC)的最新震撼圖像,這些史無前例的高清圖像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辨識和研究兩個星雲中所存在的恆星、超新星以及星團系統。這些圖像均來自Swift探測器所搭載的紫外線光學望遠鏡(UVTO)。
  • 歐空局發布麥哲倫星雲圖像:酷似梵谷大作
    令人耳暈目眩的漩渦狀結構其實是望遠鏡上的儀器噪聲引發的騰訊太空訊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對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進行了觀測,繪製出這兩個衛星星雲的圖像。圖像右下方在普朗克望遠鏡的觀測頻率中處於較暗的區域,圖中藍色色調的區域暗示這裡有著非常低密度的宇宙塵埃。
  • 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原標題:麥哲倫星雲比天文學家計算的大得多 小麥哲倫星雲與月亮的大小對比研究團隊確定一些屬於大麥哲倫星雲的恆星,在20°左右,5.5萬光年的地方。這次觀測是通過一個被稱為DECam的新相機進行的,它被安裝在布蘭科4米口徑望遠鏡上,它使得SMASH團隊能夠在比以往更大的區域裡找尋暗淡的恆星。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最近,一組研究人員發布了大麥哲倫星雲(LMC,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的模擬結果,他們發現,來自一次星爆事件的宇宙射線正開始將LMC撕裂。值得慶幸的是,目前LMC似乎還能保持穩定。我們的銀河系有幾十個較小的衛星星系,其中最大的是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它們的名字均來源於費迪南德·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儘管南半球的天文學家們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兩個星系,但在麥哲倫舉世聞名的環球航行對這兩個星系進行詳細記錄之後,歐洲人才對這兩個星系有了更多的了解,於是乎,麥哲倫的名字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 宇宙中的雲朵,麥哲倫「星雲」,它到底是什麼?
    兩個區域中,一個更大,也更緻密的被稱為大麥哲倫星系(LMC),它看起來是一個不規則的棒狀區域,而另一個更小的則被稱為小麥哲倫(SMC),它是一個小矮星系。恆星,恆星殘骸,和星際氣體還有塵埃;那「星星」是由什麼組成的?是氫和氦元素,在核聚變中穩定存在的,這也正是麥哲倫「星雲」的組成,這樣的組成大大減少了金屬元素的存在。如此充足的氣體保證了麥哲倫「星雲」能夠產生新的恆星。
  • 誕生於星雲,消逝為星雲的恆星的一生
    美國宇航/歐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重新觀測了其最具標誌性和最受歡迎的圖像之一:鷹狀星雲的創造之柱,這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形成區域。柱子中的塵埃和氣體被年輕恆星的強烈輻射燒焦,並被附近大質量恆星的強風侵蝕。雖然每顆恆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點。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幾乎是所有到達地球的光、熱和能量的來源。
  • 誕生於星雲,消逝為星雲的恆星的一生
    美國宇航/歐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重新觀測了其最具標誌性和最受歡迎的圖像之一:鷹狀星雲的創造之柱,這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形成區域。柱子中的塵埃和氣體被年輕恆星的強烈輻射燒焦,並被附近大質量恆星的強風侵蝕。雖然每顆恆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點。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幾乎是所有到達地球的光、熱和能量的來源。
  • 星雲類型:恆星託兒所和恆星殘骸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1.5億年到10億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氫和氦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仍在繼續,任何氣體和塵埃雲(也被稱為星雲)都能產生恆星,這就是為什麼大型星雲被稱為恆星託兒所。
  • 失蹤星系之謎:數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曾有過第三個「小夥伴」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天文學家認為,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可能曾經有過第三個伴兒
  • 夜晚看到的星星,除了恆星還有什麼?
    用肉眼能夠看到的,絕大多數是恆星,並且是銀河系內距離我們非常近的恆星。銀河系的直徑超過10萬光年,能夠被肉眼看到的恆星距離我們一般在1000光年之內。肉眼能夠看到的除了恆星還有行星、衛星、彗星等,這些更是局限在太陽系內。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可以直接用肉眼看到,視力好的人還能夠看到天王星。
  • 恆星誕生於星雲,那星雲又是從哪裡來的?
    國家地理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對這個星雲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得以讓我們知道了原來獵戶座星雲還是銀河系裡的恆星大工廠,我們也知道太陽也是誕生於一片以當前太陽係為中心的奧爾特雲,可以簡單地說,宇宙中所有天體都是星云為基礎開始演化的,但有一個問題可能吃瓜群眾一直到搞不清,這生出恆星這顆蛋的「母雞」—星雲從哪裡來的?
  • 超新星遺蹟:讓小麥哲倫星系成為實驗室
    近日,一項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領銜的研究表明,在小麥哲倫星系(SMC此外,研究人員還探測到了來自二十多個行星狀星雲的無線電信號,這些星雲能夠通過光學手段觀測到。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此項研究利用澳大利亞平方公裡陣列探路者(ASKAP)射電望遠鏡提供的數據,對960兆赫、1320兆赫兩種不同的射電頻率數據進行研究。
  • 恆星還會融合?突擊16年未解謎題
    Hoadley (Caltech)/GALEX Team)其實,這個天體被稱為藍色環狀星雲。在被發現以來的16年間,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確定其原形,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其原形的研究人員們。終於,在11月18日被NASA的星雲進化探測儀(GALEX)的研究小組定性為由2個恆星合體之後形成的1個新恆星。在他的周圍環繞著的藍色環狀物是恆星合體碰撞後所產生的殘骸。
  • 恆星還會融合?突擊16年未解謎題
    終於,在11月18日被NASA的星雲進化探測儀(GALEX)的研究小組定性為由2個恆星合體之後形成的1個新恆星。在他的周圍環繞著的藍色環狀物是恆星合體碰撞後所產生的殘骸。最初的時候,研究小組把藍色環狀星雲當做超新星爆發的殘骸或者是行星狀星雲的方向來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