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方法加快遠程相干雷射雷達的速度

2020-08-30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光探測和測距(LiDAR)包括一系列使用雷射的技術,通過將發射和接收的光信號之間的時間延遲乘以光速來測量距離。現代三維LiDAR傳感器結合了高的橫向/垂直和徑向解析度,是目前4級和5級自駕車汽車發展中的關鍵部件。

3-D LiDAR傳感的突出地位源於2007年DARPA的自主駕駛挑戰賽,推出了第一款Velodyne旋轉雷射陣列傳感器,測量的雷射線並聯高達128條。大多數現代LiDAR傳感器依靠飛行時間工作原理,即從傳感器孔徑發射出短脈衝或脈衝模式,並利用方格律光電探測器檢測回反射光的功率。

另一個不同的原理是相干雷射測距,最重要的是頻率調製連續波(FMCW)LiDAR,其中將雷射設置為發射線性光學頻率線性調頻。返回與發出的雷射的副本混合將目標距離映射到頻率。

相干探測具有許多固有的優勢,如增強的距離解析度、通過都卜勒效應直接探測速度、不受陽光眩光和幹擾等。但迄今為止,精確控制窄線寬頻相干雷射器的技術複雜性,阻礙了FMCW LiDAR的成功並行化。

現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Tobias Kippenberg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集成的非線性光子電路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來實現FMCW LiDAR的並行化。他們將單個FMCW雷射器耦合到氮化矽平面微諧振器中,由於色散、非線性、空腔泵浦和損耗的雙重平衡,連續波雷射光被轉化為穩定的光脈衝序列。

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34;Kippenberg實驗室的博士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ohann Riemensberger說。

共振器的小尺寸意味著梳子齒的間距為100GHz,這足以讓它們使用標準的衍射光學技術將它們分開。由於每個梳齒都繼承了泵浦雷射器的線性調頻,因此在微電子共振器中可以創建多達30個獨立的FMCW LiDAR通道。

每個通道都能夠同時測量目標的距離和速度,而不同通道的光譜分離使得該設備不受通道串擾的影響,同時也是與最近部署的基於光子集成光柵發射器的光學相控陣的共同集成的天然契合。

發射光束的空間分離和在1550 nm波長波段內的操作放寬了對眼睛和相機安全的限制。&34;Kippenberg實驗室的博士生Anton Lukashchuk說。

該概念依賴於在平面非線性波導平臺中的高質量氮化矽微電感器,在平面非線性波導平臺中具有創紀錄的低損耗,這些微電感器是在EPFL的微納米技術中心(CMi)生產的。氮化矽微電阻器已由EPFL的附屬公司LiGENTEC SA公司生產,該公司專門製造以氮化矽為基礎的光子集成電路(PIC)。

這項工作為未來相干LiDAR在自主車輛中的廣泛應用鋪平了道路。目前,研究人員正致力於將雷射器、低損耗非線性微電抗器和光敏二極體在單個緊湊的光子封裝中進行異質共集成。

文章來源:《Massively parallel coherent laser ranging using a soliton microcomb》。

Nature volume, 581, pages 164–170(2020) ,科技報告與資訊。

相關焦點

  • 瑞士科學家開發出FMCW雷射雷達並行測量新技術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3D雷射雷達傳感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起源於2007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署(DARPA)自動駕駛挑戰賽,當時首次採用Velodyne的128線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大多數現代雷射雷達傳感器都採用脈衝式飛行時間法(ToF)的原理。脈衝式ToF雷射雷達的原理是通過傳感器孔徑發射出短脈衝或脈衝模式的雷射,並使用平方律光電探測器探測返回的光功率,從而計算出距離。
  • 為什麼說FMCW雷射雷達是代表未來的終極方案?
    據麥姆斯諮詢介紹,雷射雷達(LiDAR)是一種利用雷射來測量物體之間距離的遙感方法。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Waymo(谷歌自動駕駛)和Uber(收購自Otto)自研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嘗試會在後文提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中國公司也湧入低成本車用雷射雷達領域。有公司傾向於取消機械旋轉結構、根本性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手段,方法之一就是利用MEMS微振鏡(MEMS指的是微機電系統),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
  • 潮科技|或於ToF「剛正面」,FMCW會是雷射雷達的未來方案?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麥姆斯諮詢殷飛,原文題目《為什麼說FMCW雷射雷達是代表未來的終極方案?》,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據麥姆斯諮詢介紹,雷射雷達(LiDAR)是一種利用雷射來測量物體之間距離的遙感方法。
  • 小型雷射雷達測風能力比對試驗結束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 通訊員步志超報導 3月3日,歷時一年多的小型相干都卜勒雷射雷達測風能力比對工作圓滿結束,為冬奧會組委會提供了連續比對分析報告。所選取的測風雷達型號基本覆蓋了現階段所有國內外的主流都卜勒相干測風觀測設備,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 新的矽晶片開發可能徹底改變雷射雷達
    現在,新的研究旨在使雷射雷達更小、更便宜。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討論了一種新的雷射雷達形式,該研究允許該技術避免目前引導雷射束創建3D圖像的大型旋轉反射鏡。新方法使用研究人員稱之為蛇形光學相控陣(SOPA)的方法,該陣列串行連接一系列低損耗光柵波導,以提供無源光束轉向。
  • 光電所在光纖雷射的相干組束和傳輸控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對信標光的分孔逕自適應耦合接收,實時校正各單元孔徑發射雷射傳輸路徑上的波前傾斜像差;將以上方法與光纖雷射陣列的主動鎖相控制結合,實現了室內模擬動態湍流下七單元雷射束於遠場的相干合成。實驗中所用的核心像差校正器件——自適應光纖準直器(AFOC)和壓電光纖相位補償器(PZT PC)均為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課題組自行研製,並已獲得6項相關發明專利授權。
  • 雷射雷達:ToF與FMCW之爭
    Scantinel還使用了一種新開發的、獨特的梁偏轉系統,不需要任何機械部件,如MEMS。 目前,最常見的ToF(飛行時間)雷射雷達系統工作在波長850和905納米,接近可見光光譜。因此,最大雷射功率受到限制,探測距離存在瓶頸。
  • FMCW雷射雷達完勝ToF雷射雷達,是真是假?細節分析來了!
    主張3:FMCW更準確有效地提供速度和距離信息這是誤導。ToF雷射雷達確實需要多次發射雷射以確定目標物體的速度。與FMCW雷射雷達所稱的單次雷射發射相比,這似乎是額外的「開銷」。更重要的是,並非所有速度測量意義都是相同的。
  • 漫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和新型探測技術
    特點與同樣在汽車中有著一定應用的微波雷達相比,工作在光學波段的雷射雷達其頻率比微波高2-3個數量級以上,有著更高的距離解析度、角解析度和速度解析度。因此,雷射雷達在測量過程中可帶來距離、角度、反射強度、速度等更豐富的信息,憑藉這些數據便可生成目標多維度的圖像,協助我們或系統對探測目標擁有更詳細的認知。
  • Cortex-A53嵌入式處理器平臺上實現雷射雷達SLAM的方法
    在移動機器人上實現SLAM目前有兩種主流的方法,一是基於相機的SLAM;二是基於雷射雷達[8]的SLAM。在SLAM的實現中最常用的硬體處理器平臺是Intel x86平臺,如TurtleBot移動機器人上的硬體處理器平臺就是一臺筆記本。在移動機器人上實現SLAM的硬體成本比較高,這是自主移動機器人難以進入服務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 雷射雷達原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的深度解析
    「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位置的電子設備.電磁波其功能包括搜索目標和發現目標;測量其距離,速度,角位置等運動參數;測量目標反射率,散射截面和形狀等特徵參數。 傳統的雷達是微波和毫米波波段的電磁波為載波的雷達。雷射雷達以雷射作為載波.可以用振幅、頻率、相位和振幅來搭載信息,作為信息載體。
  • 從四個維度深度剖析雷射雷達核心技術
    掌握不同類型雷射雷達技術路線及「硬核」按照光束操縱方式分類,雷射雷達主要分為機械式雷射雷達、MEMS雷射雷達、OPA雷射雷達和Flash雷射雷達。觀察目前產業發展情況,MEMS和Flash技術更受到雷射雷達廠商的青睞,有望逐步取代機械式雷射雷達。
  • FMCW和TOF在車載雷射雷達中各有什麼優勢?
    這家名為Blackmore(布萊克莫爾)的雷射雷達初創公司希望能夠改變過去傳統測速雷射雷達只能提供間接速度數據的局限。 目前的雷射雷達大多使用「飛行時間-TOF」技術,發射出離散的光脈衝,測量它們從最近的物體上彈回並返回需要多長時間。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建立一個車輛周圍的三維地圖信息。
  • FMCW 雷射雷達光源參數分析及技術基礎與研究進展
    ⚫非相干檢測也被稱為直接檢測,通過直接測量反射光信號強度的變化實現探測,由於探測方式較為簡單直接,廣泛應用於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 TOF)雷射雷達或調幅連續波雷射雷達。目前主流的相干檢測雷達包括頻率調製連續波(frequency modulation conti-nuous wave,FMCW)雷射雷達與都卜勒測速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哪些,它的分類又是如何
    雷射雷達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可見和近紅外光波(多為950nm波段附近的紅外光)發射、反射和接收來探測物體。根據結構,雷射雷達分為機械式雷射雷達、固態雷射雷達和混合固態雷射雷達。 機械雷射雷達,是指其發射系統和接收系統存在宏觀意義上的轉動,也就是通過不斷旋轉發射頭,將速度更快、發射更準的雷射從「線」變成「面」,並在豎直方向上排布多束雷射,形成多個面,達到動態掃描並動態接收信息的目的。
  • 深度解讀之雷射雷達技術以及其應用
    「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位置的電子設備.電磁波其功能包括搜索目標和發現目標;測量其距離,速度,角位置等運動參數;測量目標反射率,散射截面和形狀等特徵參數。 傳統的雷達是微波和毫米波波段的電磁波為載波的雷達。雷射雷達以雷射作為載波.可以用振幅、頻率、相位和振幅來搭載信息,作為信息載體。
  • 雷射雷達的特點、分類及其發展
    其中摻鉺YAG雷射波長為2微米左右,而GaAiAs雷射波長則在0.8-0.904微米之間。   根據探測技術的不同,雷射雷達可以分為直接探測型和相干探測型兩種。其中直接探測型雷射雷達採用脈衝振幅調製技術(AM),且不需要幹涉儀。相干探測型雷射雷達可用外差幹涉,零拍幹涉或失調零拍幹涉,相應的調諧技術分別為脈衝振幅調製,脈衝頻率調製(FM)或混合調製。
  • 自動駕駛的眼睛 細述單線雷射雷達的作用
    雷射雷達分類  雷射雷達的分類,如果從體制上劃分,主要有直接探測雷射雷達和相干探測雷射雷達。實際上,目前我們提到的,包括自動駕駛、機器人、測繪用到的雷射雷達,基本上屬於這種直接探測類型的雷射雷達。有比較特殊的,比如測風、測速之類的雷達,一般會採用相干體制。  按應用分類,我們可以分得更多,比如:雷射測距儀、雷射三維成像雷達、雷射測速雷達、雷射大氣探測雷達,等等。
  • 科學家將光孤子應用於雷射雷達,無人汽車的「黑暗之眼」將更明亮
    01「黑暗之眼」大家知道,雷射雷達是現代機器人技術和自動駕駛汽車的關鍵技術。雷射雷達利用雷射照射物體,然後通過測量反射脈衝計算出物體的距離和速度,補充了相機和普通雷達的缺陷,可以在黑暗中充當車輛的眼睛,被稱為智能汽車的「黑暗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