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經常誤會地球這裡有多少可居住地。 1萬億人口實際上只是一個非常低的數字,並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地球本身可能就足夠一萬億人口的居住,從而無需冒險走出我們謙虛的星球。 請注意,這需要很多進步和個人犧牲才能實現。
但請記住這一點:太陽是一切的限制條件。
太陽系
現在並說不全面。
先不討論如何讓地球上的一萬億人口適應的問題,我將深入太陽系本身,因為這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並將太陽系的人口承載能力與當今地球的人口承載能力進行比較。. 地球的陸地地球表面積為1.55億平方公裡,有77億人,每平方公裡大約50人。 我們的確可以使用更多的地面空間,但是從我們原本的問題出發,假設在太陽系中,未使用的行星地表也有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或者我們也可以不住在這裡,因為我們可以開發衛星或小行星的洞穴,使用其內部而非表面。
巖石小行星
我們不得不與我們的石頭鄰居緩和一下關係……
以火星為例-關於火星的地形變化已有很多報導,並且好像每個第二代未來科幻小說故事都提到居住在那裡的人類。 即使地表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也敢打賭我們仍然會找到一種生活在火星上的方法。因為不僅火星總表面積接近地球並且那裡沒有水,所以那裡的人口可能超過70億。
還有另外兩個巖石行星,金星和水星,以及181個衛星。 僅使用這兩個行星和23個最著名的衛星(不要在意其他衛星去哪裡了,摸魚使人快樂),我們就可以再容納330億人。
我們總共在這些巖石星球上有大約不到500億的人的空間-大約是(一萬億)目標的5%。
還記得我是如何只計算出181顆衛星中的23顆的嗎? 接下來的數字可能有些瘋狂,但如果把前23個數作為平均值,我們可以再增加400億人
設想中的人類居住地
雖然前景還不明朗,但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現在,我們已經涵蓋了太陽系中的大多數主要巖石或固體物體。 那麼小行星呢? 這才是真正的樂趣開始的地方。
小行星雲控制著三個相對距離合理的空間區域,分別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柯伊伯(Kuiper belt)小行星帶和奧爾特星雲。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所以我簡要解釋另外兩個:
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帶。柯伊伯帶是矮行星冥王星的所在地,還有其他一些矮行星,例如Charon(喀戎衛星)和我們懷疑可能會在那裡存在的其他行星。 柯伊伯帶具有高濃度的小巖石小行星分布。 鑑於它是如此遙遠且相當寒冷,在這個空間上進行殖民定將具有挑戰性。 對這個空間區域的最新估計是:這是有著直徑超過100公裡的巖石超過10萬塊並且周圍散落著許多許多較小的巖石的區域。
潛在人口? 假設我們仍以當日地球人口為基礎:2萬億。
如果根據我有些不準確的估計,那麼這裡有資源足以供一萬億人居住在太陽系中,但是為什麼要在柯伊伯帶停下來呢?
如此龐大的彗星和小行星雲團,卻看不到其中的柯伊伯帶!
奧爾特雲-從技術上講它還是屬於太陽系的,奧爾特雲延伸到了最近的恆星的一半距離。 即使使用了非常高效的核聚變驅動器,我們也要經過幾年的路程才能達到其中一些目標位置。 多數還可能是冰冷的塵埃星球球散落在一起,但那裡仍然有很多「健康」的「巖石物體」。 隨著技術的進步,即使我們只是為了開採它們的原材料,我們仍然可以「殖民」這些物體,包括沙塵星球。 從理論上講,直徑超過1公裡的物體數以萬億計。
結合所有這些數字,我們得出的太陽系的總人口為……我真的不知道,很多很多人。
但是……為什麼要停前進的腳步?
我們可以使用更多高級的方法來增加人口,而且這事還挺有趣的:
-將行星由內向外翻轉的話,一個小型行星的表面積將大大增加。
沒錯,如果我們真的需要,我們可以將地球和其他行星翻轉過來。 實際上,有這樣做的計劃:Creating Shellworlds
開採氣態巨行星的原材料-我們可以使用從氣態巨行星獲得的材料創建更多的空間站,或者製造固體物,還可以增加我們的能源儲備
-下一步將把行星,衛星和小行星變成戴森雲(Dyson Swarm):
戴森云:環繞著恆星的人造結構
建立戴森雲
-創造人工智慧生活-在我們佔領柯伊伯帶的大部分之前,太陽系可能到處都是可以輕鬆運行人工智慧的超級計算機建築-數十億,數萬億或四千萬億個人工智慧的生物可能生活在其中-這些生物可能並不是人類的真正組成部分,但這取決於我們的後代是否把他們算進去。
-如果我們真的迫切需要更多的空間(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的空間?。。。),最後一步將是挖掘太陽。實際上,使用正確的技術,是可以從原始的恆星物質中製造鐵。
彼得·漢密爾頓(Peter F.Hamilton)的《夜的黎明》三部曲中,有一個恆星系統中的資源已用完的外星人物種, 為了創造更多的空間,他們開採自己的恆星以製造更多的鐵,這是可以從恆星中開採的最重的元素。 如果需要更「重」的元素,則需要一個超新星,一顆巨大的爆炸星。
如果我們要對太陽系進行殖民化,肯定有一些問題需要克服,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有潛力創造一個容納超過一萬億人口的客廳(living room, 雙關「生存(living)空間(room)」)。
因此,正如我提到的那樣:太陽是一切的限制條件。
FY:quor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