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生物書中在工業革命後變黑的飛蛾嗎?科學家終於搞清了原理|Nature 自然科研

2021-01-14 大象公會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一對正在交配的樺尺蠖Credit: Ilik Saccheri


本周《自然》上發表了兩項獨立研究 The industrial melanism mutation in British peppered moths is a transposable element The gene cortex controls mimicry and crypsis in butterflies and moths,共同驗證了一個負責蝴蝶和飛蛾翅膀上的顏色和色彩圖案的基因。這個基因和與之相關的一個突變,

控制了工業革命期間樺尺蠖(hua4 chi3 huo4)顏色變暗的現象,研究還發現,這個基因也決定了一些蝴蝶物種的天然色彩圖案變化。



工業革命之前,樺尺蠖是淺灰色的,工業革命後由於汙染導致樹皮顏色變暗,黑色的樺尺蠖相對不容易被鳥類捕食,逐漸成為樺尺蠖的主要顏色。Credit: Ilik Saccheri


眾所周知,工業城市的興起讓樺尺蠖(Biston betularia)的顏色變暗了——為了適應汙染的環境和鳥類的捕食。然而,過往的研究中,讓常見的淺灰色樺尺蠖被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黑色樺尺蠖代替的特定變異只被泛泛的確認在一個擁有13個基因的DNA區域上產生影響。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Ilik Saccheri和他的同事識別出了黑色樺尺蠖的遺傳背景和精確的DNA序列突變。他們發現變異是一大塊DNA序列插入了一個叫做皮質(cortex)的基因的結果。他們同時也進行了一個系統發育分析,將這個變異發生的時間精確定位到了1819年,當工業革命剛剛開始時。



A Heliconius erato demophoon butterfly feeding on a flower in captivity. Credit: Melanie Brien


在另一項獨立研究中,英國謝菲爾德大學Nicola Nadeau和她的研究團隊用了種群基因組學和基因表達分析揭示了蝴蝶中的袖蝶屬的身上圖案與皮質基因的表達變化有關。兩個研究在一起表明了鱗翅目(包括飛蛾和蝴蝶)顏色圖案的一種新型的基本機制。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8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訪問關注。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相關焦點

  • 還記得生物書中在工業革命後變黑的飛蛾嗎?科學家終於搞清了原理
    gene cortex controls mimicry and crypsis in butterflies and moths,共同驗證了一個負責蝴蝶和飛蛾翅膀上的顏色和色彩圖案的基因。這個基因和與之相關的一個突變,控制了工業革命期間樺尺蠖(hua4 chi3 huo4)顏色變暗的現象,研究還發現,這個基因也決定了一些蝴蝶物種的天然色彩圖案變化。工業革命之前,樺尺蠖是淺灰色的,工業革命後由於汙染導致樹皮顏色變暗,黑色的樺尺蠖相對不容易被鳥類捕食,逐漸成為樺尺蠖的主要顏色。
  • 鮮豔的熱帶蝴蝶和黑化飛蛾的顏色同受 Cortex 基因控制 nature 論文推薦
    >《自然》:Nicola Nadeau來源 ABC Science  撰文 Daniel Keane翻譯 秦子雯審校 譚坤在英國工業革命汙濁的空氣中的飛蛾演化出的黑色外觀與一些特定種類熱帶蝴蝶身上美麗的彩色圖案有什麼共同點
  • 蝴蝶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嗎?
    我想知道它們變成蝴蝶後,還會不會記得自己還是毛毛蟲的時候呢。但是,它可能還記得自己在毛毛蟲時期的一些經歷。令人驚異的是,毛毛蟲還在蛹裡的時候,其實是一灘液體,然後再變成蝴蝶或者飛蛾(成蟲時期)。從蛹到成蟲的轉變是蝴蝶一生中最大的變化,科學家把這一變化稱為蛻變。在整個蛻變過程當中,毛毛蟲的身體組織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變成美麗的蝴蝶,從蛹裡飛出來。
  • 自然科研與雅詩蘭黛公司推出激勵科研女性的全球獎
    因此,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和雅詩蘭黛公司(The Estée Lauder Companies)在今天推出兩個全球獎項,讓人們去關注女性科學家及致力於提升性別包容性的人士所作出的非凡成就。
  • 如果你要研究人為什麼怕癢,你會從哪裡開始|Nature 自然科研
    現在,研究者通過在實驗室大鼠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識別出了驅動這一性狀的腦區。這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人類怕癢的由來。這項11月11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還揭示,大鼠對撓癢的敏感度會受情緒的影響,與人類十分相似。在論文結果外,研究者還發現大鼠連怕癢的位置都和人類十分相似——肚皮或後爪,但後背和前爪並不怕癢。
  • 登陸木衛二,可能要小心地表冰錐|Nature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
  • ...自然科研物理學新刊與青年學者一同成長 | Communications...
    論文標題:Travel Grants for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lhRYGLg8R3FMzrIJgW8Jig
  • 飛蛾:有那麼多趣味知識可以言說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物種說】,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自然》上發表了兩項獨立研究,共同驗證了一個影響蝴蝶和飛蛾翅膀顏色和色彩圖案的基因。這個基因和與之相關的一個突變,帶來了工業革命期間樺尺蠖顏色變暗的現象,研究還發現,這個基因也決定了一些蝴蝶物種的天然色彩圖案變化。
  • 土豆變綠了還能吃嗎?土豆削皮後,很快就變黑了,還能吃嗎?
    土豆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食物,價格不貴,做法也多樣,經常吃點有益健康。但買回家的土豆放不了多久就會變綠,甚至還會發芽,有人認為可以吃,有人認為不能再吃了,到底該信誰呢?土豆切好,還沒下鍋之前,顏色會很快發黑,又是怎麼回事呢?還能吃嗎?
  • 40歲長得像二十歲,肌因決定一切嗎?全球權威科學媒體《Nature自然科研》給出了答案
    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美女逆生長的案例,有些人到了40歲依然年輕得像二十歲,難道真的肌因決定一切嗎,其實不然。全球權威科學媒體《Nature自然科研》,針對表觀遺傳學在抗衰領域的前沿研究進行了解讀:肌膚老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突破先天基因的限制,而被後天影響。更有科學家指出,肌膚老化僅有25%源自先天基因,而75%是可以被後天影響。
  • 探測木衛二上是否有生命痕跡,或許只需挖幾釐米| Nature 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 蝴蝶飛蛾翅膀形色確有基因「負責」
    (原標題:蝴蝶飛蛾翅膀形色確有基因「負責」)
  • 騰訊頒發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
    同時,騰訊還揭曉了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獲獎者——澳洲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Vogel聚焦於全球早產難題,在孕產婦和兒童健康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臨床研究成果。 「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聯合騰訊公司於2018年11月推出,旨在表彰在解決全球性挑戰、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上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研人員。
  • 還記得那個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
    還記得高中生物課本裡的肌肉女嗎?如今被移出教科書!在學生時代,很多學生喜歡關注課本當中的一些圖片,很多圖片都會讓學生們耳目一新,感覺很有趣,特別是在生物書上,很多圖片學生們都沒有見過,面對這種未知的事物,許多人都充滿了好奇,例如剛剛發了新課本,許多學生就會挨個翻個遍,為的就是找到一些新奇的事物。
  • 你還記得《不一樣的元素故事》嗎?鈽釔氧鎝元素故事出書啦!
    現在,我們非常高興地和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這一系列由自然科研編譯的元素故事已經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就是新書《自然的音符:118種化學元素的故事》!這本新書不僅囊括了我們公眾號上已經發過的63篇元素故事,還包括了剩餘未發布的57篇,是元素故事的完整合集。
  • 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發明蒸汽機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
    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發明蒸汽機推動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提起瓦特,人們就會想起蒸汽機,想起他發明的蒸汽機給工業革命注入的新的活力。就在他陷入困境之時,英格蘭中部伯明罕的一家鐵廠廠主博爾頓邀請瓦特到他那裡去繼續進行試驗,並提供所需設備和經費,因為博爾頓發現研製新式蒸汽機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在新的環境裡,瓦特的工作條件大為改善,同時還得到許多熟練的機械工人的幫助。經過幾年時間的反覆實踐,1782年,瓦特終於試製成功能夠帶動其他機器一起工作的聯動式蒸汽機,而且運行安全可靠,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 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科學家獲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7日發布消息說,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當天揭曉,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以其科研成果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獲得本屆大獎。
  • 長尾拯救飛蛾性命
    蝙蝠和它們的獵物處於持久的「軍備」競賽中。如今,在一系列蝙蝠—飛蛾大戰中,科學家證實了飛蛾如何利用長長的翅尾創建「聲音錯覺」,從而哄騙蝙蝠撞擊錯誤地方。此項發現或有助於解釋為何一些飛蛾擁有如此豔麗的尾巴,並且可能為未來的無人機設計提供靈感。  2015年,美國愛達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學生態學家Jesse Barber和同事發現,一些蠶蛾利用尾巴迷惑作為捕食者的蝙蝠。
  • 一群科學家3D列印了一個狗鼻子,他們要幹啥?
    還記得狗狗是怎麼聞東西的嗎?它們靠近物體、鼻翼不斷翕動、短促快速的吸氣——那可不是吸氣而已,它們在「嗅聞」。
  • 在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中加入了一個原子厚的黑磷npj Quantum Materials論文
    周豔及同事研製的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示意圖,紅色部分為單原子黑磷層。對於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外加電場能夠極化中間層,而選擇鐵電體作為隔離層就能夠誘發負電容效應,形成顯著區別於傳統電晶體的電壓放大模式。周豔及其合作者別出心裁,在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中加入了一層只有一個原子厚的黑磷。他們發現,黑磷層的引入可以顯著提高這一類新型低功耗電晶體的放大倍率。他們提出的這一設計對於低功耗電路的設計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