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課文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
讀這篇課文,要注意兩條線索,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二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學習這一課時,這兩條線索可能不太方便一次到位,你可以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設置:
一、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都遇到過誰?每一次是什麼樣的情況?
第一次的遇見:
鯉魚阿姨,她提供的線索是四條腿,寬嘴巴;
第二次的遇見:
烏龜,他提供的線索是大眼睛,綠衣裳;
第三次的遇見:
青蛙,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二、小蝌蚪的成長,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從課文中找的有關句子中找答案。
通過讀課文,我們得知,隨著找媽媽的進程,小蝌蚪在長大,身體也在發生變化:
從先前的甩著一條大尾巴,到:
1.長出兩條(後腿 ),
2.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
3.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
4.漸漸地,(尾巴)已經不見了。
5.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三、另外,課文對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的描寫非常精彩,我們要學習和模仿。課文是怎樣寫的呢?
1.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小蝌蚪的外形:
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
甩著長長的尾巴。
青蛙的外形:
披著碧綠的衣裳;
露著雪白的肚皮;
寬嘴巴,四隻腳;
鼓著一對大眼睛。
2.你喜歡什麼小動物?模仿本課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寫它的外形。
例:小白兔渾身雪白雪白的,像一個小雪球。它長著一對圓溜溜的眼睛,像白玉上嵌著兩顆紅寶石;它的耳朵很長,毛茸茸的,還會轉動方向呢!它的嘴是三瓣的,紅紅的,像塗了口紅一樣。它吃東西和呼吸時,嘴巴向三面咧開, 就像一朵鮮花在開放。它的尾巴短短的,就像一個毛線團,真有趣。
(寫動物外形,要抓住動物的顏色,形狀去描寫特徵,一定要有順序。)
四、學習課文,體會課文的教育意義是必須的。這篇課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課文講了一群小蝌蚪在努力地找媽媽,經過幾次波折,終於找到了媽媽的故事。課文教育了我們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要主動探索,決不放棄的道理。另外,學習這一課,我們還應懂得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要保護青蛙。
以下展示的是全文要點的思維導圖:
課文生動有趣,只要我們引導得法,孩子們將會愉快地接受這一課的知識,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