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感到奇怪,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稱大宋為中國,那麼,那時候已經有「中國」了嗎?
的確,金庸不是專業的史學家,他寫的東西,往往會鬧出一些史學盲區上的笑話,比如《天龍八部》裡段譽吃辣椒、《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吃蘋果等等。
當然,有些不一定是史學認識不足,而是對史學細節不夠嚴謹。
比如《天龍八部》裡慕容復化裝成西夏武士李延宗,在磨坊殺人,一口一句「我西夏武士李延宗」。豈不知,党項人李元昊所建國號其實是「大夏」,所謂「西夏」,不過是其地處宋境西邊(轄有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陝西省北部、甘肅省西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被加上了這個「西」字。
注意,「西夏」這個「西」字,表面上與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等王朝所含指代東南西北方位的名詞意義一樣,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漢晉宋等王朝以秉承中原正朔自居,裡面的方位名詞更多體現在時間概念上,即一個朝代分割成前後相承的兩個朝代。
「西夏」和歷史上的「西蜀」、「南漢」、「北元」類同,與「中國」相對應,隱含有「四夷」的意思在裡面。
作為一個西夏人,是不可能自稱「西夏」,而應該稱為「大夏」。
再提一句,《倚天屠龍記》中,金庸又寫:「其後朱元璋雖起異心,迭施奸謀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所以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其實,朱元璋所建國號並不是「明」,而是「大明」。《明太祖實錄》明確記錄有朱元璋登基前的文告,裡面的文字為「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所以,金庸的小說,的確有許多錯誤的、會誤導讀者的地方。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稱大宋為中國,這裡還得提醒一下,中國古代歷史上國號含有「大」字的,除了上面說的「大夏」外,還有大元、大明、大清,但不包括宋。
平時人們所說的「大秦」、「大漢」、「大唐」、「大宋」中的「大」字,所充當的是一個修飾語,彰顯國力強大、疆域無邊;這與大元、大明、大清裡面「大」作為國號不可或缺一部分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至於「中國」, 中國古代所有朝代,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沒有出現過以「中國」為國名的朝代,但又都以中國為通稱。
在古代,「中國」最初是作為是一個地域概念出現的。西周時期的《詩經》,其《大雅 民勞》就有「惠此中國」之句。
唐孔穎達為之批註曰:「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即這裡的「中國」指的是國家的都城京師,在地理方位上處在一國之中。
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一詞包含的範圍擴大到中原地區,與蠻、夷、戎、狄對舉使用的。如《禮記 王制》有「中國夷戎,五方之民」、《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等等。
秦漢以後,「中國」全部泛指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權。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第一回中寫:「張十五道:『我中國百姓,比女真人多上一百倍也還不止。只要朝廷肯用忠臣良將,咱們一百個打他一個,金兵如何能夠抵擋?』」
不用過多解釋,單看這段文字,也可以想像得出這個說話人張十五在自述「中國」二字時的的驕傲與得色。
實際上,與宋朝對峙的遼國、西夏、金國,也都有以尊崇之心稱呼宋朝為「中國」的。
北宋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二《朔問下》有一條記載,說:契丹與宋自從澶淵結盟以後,已經過了九十八年,兩國之間和平相處,未有兵刀,堪稱奇蹟。這應該是宋朝以德服人,宗廟社稷威靈遠著。世人皆知當今契丹主耶律鴻基生於羯犬之鄉,其本人孔武有力,但受宋德感化,為人仁柔,忌諱言兵,不喜刑殺。因為仰慕宋仁宗的仁德而傾心接受漢文學教化。旁邊的人每提及宋仁宗,其必以手加額。他曾經以白金數百,鑄兩佛像,在佛像背後刻銘文,為:「願後世生中國。」即其傾慕中國向學之心,由此可知。
張江裁《燕京訪古錄》一書將耶律鴻基銘刻在這兩尊佛像背後的文字記得更清楚:「白銀千兩,鑄二佛像。威武莊嚴,慈心法相。保我遼國,萬世永享。開泰寺鑄銀佛,願後世生中國。耶律鴻基,虔心銀鑄。」
這其中「保我遼國」和「願後世生中國」的表述把「遼國」和「中國」拎得門兒清,即「遼國」是「遼國」,「中國」是「中國」,且「中國」指的就是宋朝。
所以,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稱大宋為中國,並沒有任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