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9月26日,中國與聯合國共同舉辦減貧與南南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與會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談及要「積極挖掘數字經濟、5G等領域的合作潛力」。
歐盟在國際議題上越來越展現獨立性,它已經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數字經濟代表了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成為大國核心競爭力的表現。中美歐乃至印度等都表現出了對數字經濟的重視,那麼,在這個數字經濟版圖中,各國的實力幾何?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9年9月首次發布一份長達194頁的有關數字經濟的報吿,呼籲各國重視數字經濟,同時,共同縮小數碼鴻溝。而最為醒目的莫過於美國和中國,按照該報吿的說法,全球數碼財富高度集中於中美的商業平臺。
並且,美國和中國佔所有與區塊鏈技術相關專利的75%,佔全球物聯網(IoT)支出的50%,佔雲計算市場的75%以上,佔全球70家最大數碼平臺公司市值的90%以上。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數碼企業中,有40%擁有基於平臺的商業模式。七大「超級平臺」——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騰訊和阿里巴巴,佔有前70大平臺總市值的三分之二。這些數碼平臺不斷成長,並主導了關鍵的細分市場。
根據海外網際網路數據統計與發布公司斯塔蒂斯塔調查公司的數據,在2019年全球數碼產業排名中,中國以25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高居第一,美國以19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列第二位,相比之下,英國、日本、德國等的數字經濟規模在5萬億美元一下,比如德國只有2.5萬億美元。
考慮到數字經濟「贏者通吃」的特性,中美憑藉自身的技術在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維持了自己的強勢存在。但各國並不甘心就此坐視中美兩家為大,最主要的一個力量就是歐盟。
早在2000年,歐盟各成員國共同籤署了裡斯本戰略,提出要在10年的時間內將歐盟建設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知識經濟體」。2020年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三份重要的數碼戰略文件:《塑造歐洲的數碼未來》、《人工智慧白皮書》和《歐洲數據戰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提出了 「技術主權」的概念。
如果從技術上來看,歐盟的確難以與中美匹敵,畢竟聯合國2019年發布的報吿中提到,在全球70個最大數碼平臺市值中,歐盟僅佔4%。歐盟難以與中美拼技術,默克爾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正視我們的競爭對手,自信地走我們自己的道路。」
有著「數碼雄心」的歐盟也確實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那就是設立規範。
歐盟採取最受關注的措施當屬數碼稅。面對美國科技巨頭谷歌、臉書等在歐洲科技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美國政府對網際網路巨頭大體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監管態度,歐盟在2018年提出了要徵收數碼稅,尤其是法國、義大利都通過了新稅法,開始徵收數碼稅。美國近兩年來圍繞數碼稅而引發的貿易佔已經說明了問題。從表面看,歐洲要徵收數碼稅是要應對科技巨頭的避稅問題,從根本上說,歐盟是要定下科技層面的規則。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級的經濟階段。數字經濟的無序發展不現實,全球需要設立規則。對於歐盟來說,它不斷在規則上出臺相應的政策細則,是必要的,也是維持自己在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的「武器」。
中美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的兩大玩家,兩國之間的競爭折射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洗牌,數字經濟無疑也將一步步改寫全球的經濟乃至政治格局。中美已經站在了數字經濟競賽的前列,歐盟為了不輸掉這場競賽,以有別於中美的態勢緊隨其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