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美已是兩極 歐盟靠什麼贏?

2020-12-01 騰訊網

「數字經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9月26日,中國與聯合國共同舉辦減貧與南南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與會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談及要「積極挖掘數字經濟、5G等領域的合作潛力」。

歐盟在國際議題上越來越展現獨立性,它已經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數字經濟代表了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成為大國核心競爭力的表現。中美歐乃至印度等都表現出了對數字經濟的重視,那麼,在這個數字經濟版圖中,各國的實力幾何?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9年9月首次發布一份長達194頁的有關數字經濟的報吿,呼籲各國重視數字經濟,同時,共同縮小數碼鴻溝。而最為醒目的莫過於美國和中國,按照該報吿的說法,全球數碼財富高度集中於中美的商業平臺。

並且,美國和中國佔所有與區塊鏈技術相關專利的75%,佔全球物聯網(IoT)支出的50%,佔雲計算市場的75%以上,佔全球70家最大數碼平臺公司市值的90%以上。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數碼企業中,有40%擁有基於平臺的商業模式。七大「超級平臺」——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騰訊和阿里巴巴,佔有前70大平臺總市值的三分之二。這些數碼平臺不斷成長,並主導了關鍵的細分市場。

根據海外網際網路數據統計與發布公司斯塔蒂斯塔調查公司的數據,在2019年全球數碼產業排名中,中國以25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高居第一,美國以19萬億美元的產業規模列第二位,相比之下,英國、日本、德國等的數字經濟規模在5萬億美元一下,比如德國只有2.5萬億美元。

考慮到數字經濟「贏者通吃」的特性,中美憑藉自身的技術在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維持了自己的強勢存在。但各國並不甘心就此坐視中美兩家為大,最主要的一個力量就是歐盟。

早在2000年,歐盟各成員國共同籤署了裡斯本戰略,提出要在10年的時間內將歐盟建設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知識經濟體」。2020年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三份重要的數碼戰略文件:《塑造歐洲的數碼未來》、《人工智慧白皮書》和《歐洲數據戰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提出了 「技術主權」的概念。

如果從技術上來看,歐盟的確難以與中美匹敵,畢竟聯合國2019年發布的報吿中提到,在全球70個最大數碼平臺市值中,歐盟僅佔4%。歐盟難以與中美拼技術,默克爾認為「我們歐洲人必須正視我們的競爭對手,自信地走我們自己的道路。」

有著「數碼雄心」的歐盟也確實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那就是設立規範。

歐盟採取最受關注的措施當屬數碼稅。面對美國科技巨頭谷歌、臉書等在歐洲科技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而美國政府對網際網路巨頭大體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監管態度,歐盟在2018年提出了要徵收數碼稅,尤其是法國、義大利都通過了新稅法,開始徵收數碼稅。美國近兩年來圍繞數碼稅而引發的貿易佔已經說明了問題。從表面看,歐洲要徵收數碼稅是要應對科技巨頭的避稅問題,從根本上說,歐盟是要定下科技層面的規則。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級的經濟階段。數字經濟的無序發展不現實,全球需要設立規則。對於歐盟來說,它不斷在規則上出臺相應的政策細則,是必要的,也是維持自己在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的「武器」。

中美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的兩大玩家,兩國之間的競爭折射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洗牌,數字經濟無疑也將一步步改寫全球的經濟乃至政治格局。中美已經站在了數字經濟競賽的前列,歐盟為了不輸掉這場競賽,以有別於中美的態勢緊隨其後。

— END —

相關焦點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英國「脫歐」後,還會有國家退出歐盟。今後5-7年還有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可能,屆時可能有一些國家產生作為歐盟成員無力自救的受害者情結。一方面,歐盟成員國之間發生戰爭的危險較小,它們認為有北約作為安全保障足夠了,因此將會提出收回更多經濟主權的要求。對於中小國家來講,做一個經濟自主的「小而美」國家是理想的。儘管一些國家的退出將導致歐盟國際地位下降,其內部一致性可能得到加強。
  • 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
    閻學通認為,到2023年,世界將形成中美兩極格局,但不會重現「冷戰」;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國將調整對外政策,更多地承擔國際領導責任。  中美兩極非冷戰  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國經濟實力可能達到美國的水平,但軍事實力、文化實力難以趕上美國,中國無法全面超越美國,因而2023年可能形成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已出版《歷史的慣性》、《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古代中國思想與當代中國力量》(英文)等多部著作。【訪談動機】作為國內知名的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者,閻學通的每一次發言,幾乎都能掀起學術界的一場爭論——從早前倡導的放棄不結盟政策、放棄韜光養晦……到如今公開表示,對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有疑慮。
  • 中國靠什麼打贏中美科技戰
    導語:科研人員如果都成為「戲精」,估計以後真沒有演員什麼事!如果不需要這樣多人才,當初招這樣多博士碩士是為了什麼?騙取科研經費?月入一萬多,對於寒窗苦讀20多年的博士碩士來說,想在大城市活得體面是基本不可能。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有實現財富自由的權利,還認為「情懷重於物質」自然有些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
  • 智庫動態|中國數字經濟走向世界的隱憂,缺主導權和話語權
    在世界數字經濟競爭格局中,中美兩國是世界數字經濟規模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數字經濟佔到其GDP總量的三分之二,數字經濟規模全球第一,中國保持全球第二大數字經濟體地位,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達36.2%,歐盟排在第三,美中歐是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大巨頭。全球產業鏈的數位化格局也是呈現出美國、中國和歐盟三足鼎立的空間布局。
  • 中國崛起締造「兩極多強世界」新格局
    目前的世界格局,已經朝著一個新的既不是冷戰時代的兩極世界,也不是空想的多極世界的,由中美兩個大國主導的「兩極多強」的世界新格局邁進。這出乎人們的預料,卻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符合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值得進一步加以推動。一、一極世界完全行不通。除了少數幾個美國走狗國家,如日本、韓國外,沒有更多的國家贊成美國的一極霸權。歐盟自成一極的想法,早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就得到體現。
  •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大國崛起靠政府領導改革的能力
    如果政治制度有決定性作用,那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其他奉行和美國相同政治經濟制度的國家沒有成為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冷戰時期其他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不能像蘇聯一樣成為超級大國。縱向比較,無法解釋相同制度下美國為何時而有內戰時而無內戰,蘇聯曾經強大又最後解體。從美國的角度看,川普執政的頭半年,美國全球領導力就嚴重下降,而美國的制度沒發生任何變化。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文/歐尼(鳳凰網《臺灣日月談》特約作者)首發於鳳凰新聞客戶端新年伊始,蔡當局喜孜孜歡慶去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傲視全球,臺股持續創新高,衝上「萬五」高峰,不過,就在一切看來喜氣洋洋的時候,冷不防被臺灣「財政部」的數字打臉,原來,臺灣的一切經濟榮景都是靠著中國大陸撐起來的?
  • 全球智庫動態 | 美國智庫發布2020年全球十大風險預測
    人、思想、商品和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流動,是戰後世界格局最重要的特徵,它們創造了非凡的財富和機會,促進了全球的平等,減少了貧困,延長了人類壽命,促進了和平與繁榮。由於美國發起針對中國等國家的貿易摩擦,21世紀經濟的重要一環碎成了兩瓣。發達國家兩極分化,部落主義力量增強。政治、經濟、製造業產品和服務技術的變化,供應鏈縮短,導致全球化分裂。
  • 專家:世界正形成未來技術領域中美兩極競爭格局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0日消息 俄羅斯量子中心總經理、俄國家原子能集團量子技術項目辦公室主任魯斯蘭∙尤努索夫認為,如今在量子技術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最有前途的兩種未來技術方面,中美之間的兩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 全球數字經濟高峰對話:數位化經濟意味著什麼?
    長城網9月20日訊(記者 鄭佳洵 閆思宇)9月20日上午,全球數字經濟高峰對話舉行,現場大咖雲集,就數字經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全球數字經濟高峰對話現場。記者 閆思宇 攝針對「數位化經濟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現場大咖們給出了這樣的觀點。鄧中翰認為,「數字經濟分為供和需兩方面,在數字經濟供的方向,應該是要看到很多技術、很多產品、很多新型的服務和它的模式;在需的方面,數字經濟可能就是大家看到的,使用新一代數位化的技術和產品所帶來的在經濟和商業生活工作中的一種需求。」
  • 「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論壇嘉賓暢談數字經濟無限潛力——用好...
    數位技術,助力全球抗疫;數字經濟,助推全球經濟復甦。  11月23日上午,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舉行「數字經濟與科技抗疫」論壇,來自科技企業、大學、醫院和政府部門的十餘位嘉賓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發表演講,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數字經濟的無限潛力和數位技術的巨大動能。
  • 鞠建東: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秩序重構
    、中美貿易爭端和全球秩序問題,和大家去分享這一段時間來我們的一些學術探討和思考。、醫療衛生中心、經濟發展中心,通過地方競爭,形成全國統一的要素市場、商品市場、治理體系;通過數位技術,老爺下鄉,泥腿子進城,形成萬馬奔騰的局面。
  • 英國脫歐 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若公投決定脫歐,將令歐盟失去其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富裕的金融中心。卡梅倫曾表示,英國留在歐盟會更好。如今,距公投日只剩百天。隨著朔伊布勒的明確表態,英國脫歐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哪些影響,是否真的會引發全球性風險,這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話題。去or留?
  • 中歐投資協定談成,中美歐全球經濟「大三角」確立
    馮德萊恩也推文表示:「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我們願意展開商業往來,但我們將遵守互惠、公平競爭環境及價值觀。」並稱中歐原則上已完成投資協定相關談判。    目前,從歐盟角度,在亞太地區已經談成了日本、韓國和越南自貿協議,也開始了同印度商談自貿協議的進程,如果最終能夠和中國談成,那麼,歐洲大陸和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就將進入全面合作的階段。  什麼時候實際生效?‍  歐中投資協定的談判始於2014年,多年來停滯不前。
  • 預言2019:全球經濟篇
    2018年,第一財經的預測團隊大幅擴展了預測範圍,提出了涵蓋全球經濟金融、中國經濟金融以及全球技術與產業三個領域的46個問題。年末盤點,發現我們錯了17個問題、部分對了4個問題、最終只對了23個問題。我們對2017年「川普新政」的預測完全正確,但對於2018年,卻嚴重低估了中美貿易摩擦的風險,中國2500億美元出口商品被全面開徵關稅的局面超乎我們的想像,也超出了中美和全球大多數觀察人士的預期。同時,我們也低估了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面臨的下行壓力,由此也錯判了中國貨幣政策的方向。
  • 匯率報復案下的中美2005:與貿易大戰擦肩而過
    「中國崛起」已經成為21世紀初期世界發展史上的大勢,中國的迅速崛起其經濟與貿易實力必將輻射全球。伴隨著中國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匯率問題在未來將長期存在。  雖然人民幣匯率作了3%的調整,但是距離美國國會所要求的27.5%相差甚遠。對中美雙方而言,「匯率」博弈還會繼續下去。
  • 今年,中美經濟差距縮小了多少?復旦教授公布一組數字,國人振奮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數據,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宋國友教授表示,"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正逐步縮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預測顯示,2020年中美兩國的GDP增速分別為1.9%和-4.3%,今年中美GDP增速差距達到6.2%,中國GDP與美國GDP比重將會提高到70%以上
  • 這家中企異軍突起 日媒:改變貨櫃運力版圖
    日媒:中遠海運異軍突起 改變貨櫃運力版圖日媒稱,2018年,顯示全球貨櫃船運輸能力的裝載量為2194.1406萬標箱(TEU,20英尺貨櫃),比2017年增加5.5%,自2001年以後連續18年增加。但與其說需求強勁,不如說船舶的大型化和供應過剩導致運輸量增加,運費徘徊在較低水平。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他甚至大膽預測中國到2023年將會成為超級大國,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世界兩極化不可避免,中國必居其一  「國際格局是隨著大國綜合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大國綜合實力的基礎是國家的政治實力,而政治實力的核心則是領導者實施改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