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血科學家:美貌才華於一身,為國奉獻60年,行星以他命名

2020-10-21 輪子與車


王德民院士

2016年4月1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為210231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消息傳出,關於王德民的資料也在網上廣為流傳。其中,一張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學籍註冊表的照片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照片中的王德民俊宇軒昂,氣質不凡,有的網友說他像年輕時的梁朝偉,有的說他是院士中的吳彥祖……其實,王德民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專家,為國奉獻60年,帶領團隊讓大慶油田的平均採油率比世界水平高出40%,是當之無愧的國之棟梁

於煤礦中出生,因相貌被認作"外國人"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王德民是一個混血兒,而在舊中國,跨國婚姻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的,特別是在那動亂的十年。王德民的父親王世貴是中國人,母親是一位瑞士姑娘。

王德民的父母

王世貴是在美國學醫留學期間和王德民的母親相識相戀,王世貴還特地為她取了個中文名字——文安清,兩人結婚後文安清不遠萬裡跟隨王世貴來到中國,在中央外貿學院擔任老師,王世貴則是進入了北京同仁醫院。

1937年王德民出生了,此時的王世貴夫妻倆,在唐山開灤煤礦工作,王德民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由於父母在家都是用英語交流,而父親王世貴又因為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家,很少有時間教他說漢語,這樣的條件使得王德民從小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直到他上小學四年級時,才開始系統地學習漢語

從1937年到1946年,王德民在煤礦裡生活了9年之久,雖然不像很多老百姓因為戰亂而顛沛流離,但是他常常能夠看到從頭頂呼嘯而過的戰機,和遠處傳來的爆炸和轟鳴。直到1945年8月份,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這種心驚膽戰的生活總算是到了頭

王世貴一家合影

1946年,9歲的王德民跟隨父母離開了唐山煤礦,遷往北京生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混血基因帶來的改變也逐漸愈發明顯。上中學時,王德民成為了同學眼中的"異類",他五官分明,清秀俊美,雙目深邃但又不凌厲,這使得年少的王德民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在當時的時代下,跨國婚姻是不被社會承認的,西方面孔在國人的認知中屬於"異類",王德民經常被認為是外國人,導致很多人都躲著他,沒人願意跟他玩,特別是他那不太熟練的中文更加堅定了他人心中的想法。

少年時期的王德民

王德民因此經常一個人在角落裡靜靜地看書學習,也沒人打擾他,倒也不用擔心環境的喧囂。也許正是這樣的環境,使得王德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業中來。

而除了專注學業以外,王德民還特別熱衷於參加體育活動,在校期間,只要舉辦體育賽事或者相關活動,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這也鍛鍊出了他過硬的身體素質,為日後艱辛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拒絕優渥條件,依然投身石油事業

1955年,王德民高中畢業參加了高考,取得了每一科都接近滿分的出色成績,在當時以這樣的成績完全可以被北大清華錄取,王德民也是這般認為,便在填報志願時,信心滿滿地在第一志願填報了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第二志願填報了北京大學物理專業

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學院的註冊照片

但是,等到最終通知書下發到王德民手中時,他卻發現通知書上的學校並不是北大清華,而是他的第五志願——北京石油學院,王德民為此難過了好多天,最終在和父母商議後,決定進入石油學院就讀。

是啊,在那個外國人被視為異類的年代,作為"外國人"的王德民又怎麼會被錄取呢?甚至可以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能有一所學校錄取他,就已經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了。

進入大學後,王德民仍然秉持著一顆奮鬥的心,專注學業,成績優異,被評為全校的模範學生,不僅如此,王德民憑藉著驚人的顏值,成為了全校的風雲人物,自然也引來了許多花枝招展的女學生對他暗送秋波,但是王德民內心穩如泰山,絲毫不被外界這些世俗侵襲

進入大學時的王德民

1960年,王德民畢業後,學校方面希望他能夠留校工作,而且答應除了在學校的工作,校方還可以為他分配其他工作,住房什麼的也不在話下。這樣的條件已經是十分優渥,但是王德民卻拒絕了,因為此時的東北大地上,正在進行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大慶油田的開發,在王德民畢業前的1959年,科考人員在大慶發現了這塊油田,並將其命名為大慶油田,1960年正式投入開發,但由於我國此前沒有發現過任何的油田,在石油開採方面極度落後,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在大慶油田開發初期一度陷入困境。

王德民大學畢業的模樣

王德民得知這一情形後,深知此時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他這種石油專業人才,便下定決心要投入到大慶油田的建設中來。於是,王德民拒絕了校方開出的優越條件,選擇來到茫茫東北,投身到大慶油田的開發中來。

險惡的環境也不足以阻擋一顆熱忱之心

初到大慶的王德民因為身份的原因,被派到基層,從最底層的挖油工人做起。但是,王德民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基層工作可以讓他更好地了解整個油田的具體情況,於是他深入一線,和廣大工人一起抬絞車、測深井……

冬季的東北,氣溫最低可以達到零下30多度,將水潑在空中,瞬間就會結冰。王德民把棉襖脫下,蓋在井口處,甚至還抱著結凍的管道,凜冽刺骨的寒風猶如利刃般划過臉龐,但王德民依然堅持了下來,但也得上了關節炎,經常疼得走不了路,夜裡翻不了身。

王德民(右)在大慶油田工作

但是,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激發出人的潛能。經過長期的基層工作,王德民發現在"試井(確定井的生產能力和研究儲層參數的測試工作)"時,採用的方法是國外的"赫諾法",但是由於技術原因,工作人員發現得到的數據資料和實際情況誤差極大。

王德民便針對這種情況,在工作之餘,擠出一分一秒投入到研究之中,這段時光也是王德民最煎熬的時光,白天作為工人流汗出力,晚上最為研究者絞盡腦汁,甚至在這期間他為了研究蘇聯的相關資料,自學了俄語。

這樣黑汗白汗的艱辛工作進行了三個月,王德民終於推導出了基於大慶油田實際情況的壓力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松遼法"。這個方法是基於實際情況推導出的,精度高、計算簡單,通過這種方法採出的石油,要比之前的"赫諾法"高出10%左右。

王德民在油田工作

此外,王德民還單獨研究出了分層測試工藝,填補了我國油井無法進行分離測試的空白,而此時的王德民,才僅僅24歲。

1963年,當周總理宣布中國已經摘掉"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石油自產自足的消息時,26歲的王德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淚水包含的不僅僅是激動,更是王德民對三年來的艱辛付出得到回報的巨大欣慰。

建樹頗豐,屢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1966年後,動蕩的歲月悄然降臨,王德民和妻子被下放到工地,接受所謂的"勞動改造",但即便是在改造中,王德民也時刻留心大慶油田的一舉一動,直到1970年,周總理一紙批文,將王德民調回大慶,他才才得以正式恢復工作,再度回到大慶油田

王德民和妻子的合影

回到崗位後,王德民先後研製出了油田開發的注水、三次採油等成果,到動蕩結束時,王德民已經帶領團隊實現了年產5000萬噸原油的目標,真實完全實現了我國石油的自產自足。

作為領頭羊的王德民,也獲得了相當多的獎項,1994年,57歲的王德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據統計,王德民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這裡只舉幾個最具代表性的獎項:王德民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省部級發明創造和科技進步獎,取得發明專利15項,國際專利7項。

認真工作的王德民

如今的大慶油田,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油田,曾經創下了連續27年出產原油5000萬噸的世界紀錄,而在這背後,是無數像王德民這樣的工人、科研人員的揮汗如雨

王德民將他人生中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祖國,自23歲從大學畢業,他將接下來的人生,悉數投入到祖國建設中來,成果頗豐,填補了我國石油界的空白。

他曾說:"是石油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石油",是啊,本該進入清華北大學習的王德民,卻因命運開的一個玩笑,而"離奇"地踏足了石油業。

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王德民更是十足的純金,而對於自己的高顏值,王德民卻並不在意,他曾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說容貌",這般看來,似乎我們都不正經……

王德民在"王德民星"命名儀式上

2016年4月,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的推薦,紫金山天文臺提出書面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宣布將編號為21023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結語

如今,已經83歲高齡的王德民仍然奮鬥在科研一線,如此高齡的他卻依舊保持著30歲左右的精神煥發,正式幾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運動,讓他有了這一副好身骨頭。

挑燈夜戰的王德民

有人說,王德民是中國最帥的院士,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該追的星,是啊,在這個流量小生橫行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向王德民院士學習?也許時代無法給予我們最好的機遇,但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苦短只爭朝夕,青春不常有,但我們應該對得起自己僅有的青春,在美好的年華逆流而上乘風破浪。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帥科學家:集美貌才華於一身,為國奉獻50年,行星以他命名
    想必很多人都認識「Papi醬」姜逸磊這個網絡紅人,她自稱自己是一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然而在前段時間我國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科學家因為年輕時容貌俊美在網絡走紅,他被稱為「中國最帥科學家」,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國民男神。他從一個貴公子變成了石油工,為國家奉獻了50年。
  • 中科院3位女神院士:集美貌智慧於一身,她們才是我輩之楷模
    就如中科院的三位女神院士:于吉紅、李蓬、徐穎,她們集智慧和美貌於一身,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偶像。無機化學築夢者,最美院士于吉紅「百年教育,立德樹人。」是一位集聚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優秀科學家。于吉紅院士於1985年考入吉林大學,在此期間她先後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于吉紅繼續留在吉林大學擔任講師,再到後來的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她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吉林大學,可以說吉林大學就相當於她的第二個家。
  • 蘇泊爾6L麥飯石多用途電火鍋,簡直是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
    使用心得優點:這款電火鍋簡直是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6L的大容量可以滿足8-10人的日常聚餐所需,容量大鍋體深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電火鍋的可使用體積。鍋體裡外都是麥飯石塗層,底部鑽石紋設計,不僅美觀大方還是不粘鍋。
  • 才華美貌兼具的許晴,才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
    在女神並駕齊驅的年代,既有知性的陳衝,又有盛世美顏的劉曉慶,但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許晴總是演藝圈裡獨特的一枝花,悠然的盛開著,散發出攝人心脾的香氣。她倒底有著怎麼的魅力呢?1969年許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既擁有讓人羨慕的外交官姥姥和小姨,更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好媽媽,在藝術氛圍滿滿的環境中長大的許晴,對藝術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心中萌生了一顆長大後當演員的夢想。許晴天資聰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北影,都展現了超越同齡人的智慧,為當一名演員她真實的努力和堅持著。
  • 誰為行星命名?又是誰決定該如何命名?
    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天王星的發現者,想要以喬治三世國王的名字「 Georgium Sidus」為天王星命名。其他的天文學家則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其為「赫歇爾」。 天文學家約翰·博德(Johann Bode)建議,用神話名字Uranus(拉丁文「天空之神」)來命名更為合適,因為這個名字與遠古時代就已命名的五大行星相匹配。
  • 美貌和才華兼具!她是演員也是科學家,發明一樣東西我們每天在用
    導語:美貌和才華兼具!她是演員也是科學家,發明一樣東西我們每天在用眾所周知,一項新的發明對人類來說是一件特別有幫助的事情,比如說,在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中,就出現了許多新物品,滿足了人類的多樣化需求。
  • 她被稱為先生,她和愛人的名字被命名為兩顆行星,全世界唯一
    而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被稱之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李佩先生。鍥而不捨的求學之路李佩,原名李佩珍,於1917年出生在江蘇鎮江的一個家庭中。雖說父親早年留學,家長也算是個書香門第,但她說自己的父母是舊社會的父母,父親李保齡雖然對家中的兒女都十分疼愛,但思想依舊封建。
  • 顏值爆表的科學家,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
    月9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油氣田開發工程專家,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主持完成的"大慶油田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集美貌智慧一身,最後一位年齡最小成就最大
    在中國,有一個神奇的機構叫中國科學院,這裡集結了中國各個科學領域最頂尖的人才。到目前為止,中科院院士也才800人左右,可想而知進入中科院有多困難。而其中,女院士的數量更是少得可憐。數據顯示,中科院800名院士中女性僅佔6%,而今天我們就要為大家介紹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她們才是真正的「國家寶藏」。  一:于吉紅,1967年1月出生於遼寧鞍山,籍貫山東肥城。她是中國無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外,于吉紅女士也是吉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是一位集智慧美貌於一身的傑出科學家。
  • 中國古代的才女,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你都認識幾個?
    中國古代的才女,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你都認識幾個?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是獨領風騷,那麼在這厚重的歷史長卷中,有著無數青年才俊的筆墨在上面,卻也少不了才女們的貢獻。她們都是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子,你們知道在我國古代,都有哪些才女嗎?今天就說說歷史上的才女。
  • 古天樂張國榮被命名為行星不稀奇,張學友以妻之名命名行星才最暖
    7月20日,「張國榮、梅豔芳、古天樂、劉德華被命名為小行星」上了熱搜,引起許多人關注。據悉,此次共有43顆小行星被命名,其中有四顆都是中國香港藝人,也就是張國榮、梅豔芳、劉德華、古天樂幾位,因為他們在行業內獲得較高成就,同時還擁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以他們名字命名算是最獨特的稱讚方式。其實以人名命名行星並不十分稀奇,除了官方主動贈送命名權之外,行星的命名權還是可以用錢買來的。
  • 外交部的「女神」翻譯,擁有出眾的外貌,卻是靠才華走紅!
    現在「女神」這個詞已經被使用得非常的寬泛,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女神,所以很多人都會說女神已經貶值,已經沒有那麼高大上。從普遍的價值觀來看,女神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也可以說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女性或者是群體。
  • 王德民:顏值和才華並存的科學家,24歲引起轟動,83歲仍默默奉獻
    2016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21023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可以說在王德民院士身上,真正詮釋了什麼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不僅如此,王院士超級自律的生活方式,嚴謹到甚至有些強迫症,這也使他在83歲的高齡,仍舊保持著旺盛的精力。
  • 他為火星探測奉獻了一生卻無人知曉,中華兒女都該銘記他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5月20日,為中國的空間探測,為中國的火星探測奉獻了一生的萬衛星,在火星探測器上天的2個月前,帶著遺憾與世長辭,年僅62歲。他從1982年從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畢業之後,在1984年、1989年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是土生土長中國自己培養的「本土博士」。
  • 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原標題:第41981號小行星命名為「姚貝娜」 肉眼不可見   據深圳晚報微博2015年1月16日報導,當日下午,著名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去世,年僅33歲。圖為2014年3月27日,鎮江市旅遊推介會現場,華語樂壇歌手姚貝娜正式籤約形象代言人。
  • 染料木——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樹種
    染料木既能用作觀賞,還能用作抗癌,是集美貌與才華一身的樹種。形態特徵染料木是一種灌木,一般高50-200釐米,莖直立,具稜,有多分枝;單葉,呈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花冠黃色,花密集排列成總狀花序,果實為莢果
  • 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以中國神話人物命名「共工」
    中新社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太陽系第五大矮行星、此前系內最大未命名星球近日獲得以中國水神共工的名字命名,這是太陽系首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以中文命名的矮行星。
  • 「燕園青鳥」楊芙清:為國奉獻,我之所願
    我們能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種種便利,自然離不開科學家們的默默奉獻。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主持開發出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多道運行作業系統和我國第一個全部用高級語言書寫的大型作業系統,主持了著名的「青鳥工程」,創建了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當別人稱她為「學術泰鬥」時,她說,我不是學術泰鬥,我僅僅是一塊鋪路石。
  • 72歲「劉羅鍋」家人近照,妻子美貌依舊,兒子不高卻很有才華!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李保田老師,他應該說是娛樂裡演員的學習標杆了,曾經因拍戲太敬業苛刻還遭人暗算。說到「劉羅鍋」這個經典的人物角色,是不是瞬間就讓你回到了90年代?也許只有我們80後和90後看過這部《宰相劉羅鍋》吧?真的是非常的有畫面感,在劇中飾演「劉羅鍋」的李保田老師因為劇中「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機智幽默」的形象深受觀眾的喜歡。
  • 「布鞋院士」的遙感人生:喜歡喝二鍋頭,為中國遙感事業奉獻一生
    李小文出生在硝煙四起的1947年,他自幼聰慧好學、勤奮努力,歷經過生活不易,所以相當節省,不同於其他文人的舞文弄墨,李小文對科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看到中國的科技落後世界時,更是立志要為中國的科技行業奉獻自己力量,他年少立志,也努力踐行兒時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