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院士
2016年4月1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為210231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消息傳出,關於王德民的資料也在網上廣為流傳。其中,一張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學籍註冊表的照片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照片中的王德民俊宇軒昂,氣質不凡,有的網友說他像年輕時的梁朝偉,有的說他是院士中的吳彥祖……其實,王德民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專家,為國奉獻60年,帶領團隊讓大慶油田的平均採油率比世界水平高出40%,是當之無愧的國之棟梁。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王德民是一個混血兒,而在舊中國,跨國婚姻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的,特別是在那動亂的十年。王德民的父親王世貴是中國人,母親是一位瑞士姑娘。
王德民的父母
王世貴是在美國學醫留學期間和王德民的母親相識相戀,王世貴還特地為她取了個中文名字——文安清,兩人結婚後文安清不遠萬裡跟隨王世貴來到中國,在中央外貿學院擔任老師,王世貴則是進入了北京同仁醫院。
1937年王德民出生了,此時的王世貴夫妻倆,在唐山開灤煤礦工作,王德民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這裡度過的。
由於父母在家都是用英語交流,而父親王世貴又因為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家,很少有時間教他說漢語,這樣的條件使得王德民從小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直到他上小學四年級時,才開始系統地學習漢語。
從1937年到1946年,王德民在煤礦裡生活了9年之久,雖然不像很多老百姓因為戰亂而顛沛流離,但是他常常能夠看到從頭頂呼嘯而過的戰機,和遠處傳來的爆炸和轟鳴。直到1945年8月份,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這種心驚膽戰的生活總算是到了頭。
王世貴一家合影
1946年,9歲的王德民跟隨父母離開了唐山煤礦,遷往北京生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混血基因帶來的改變也逐漸愈發明顯。上中學時,王德民成為了同學眼中的"異類",他五官分明,清秀俊美,雙目深邃但又不凌厲,這使得年少的王德民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在當時的時代下,跨國婚姻是不被社會承認的,西方面孔在國人的認知中屬於"異類",王德民經常被認為是外國人,導致很多人都躲著他,沒人願意跟他玩,特別是他那不太熟練的中文更加堅定了他人心中的想法。
少年時期的王德民
王德民因此經常一個人在角落裡靜靜地看書學習,也沒人打擾他,倒也不用擔心環境的喧囂。也許正是這樣的環境,使得王德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業中來。
而除了專注學業以外,王德民還特別熱衷於參加體育活動,在校期間,只要舉辦體育賽事或者相關活動,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這也鍛鍊出了他過硬的身體素質,為日後艱辛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1955年,王德民高中畢業參加了高考,取得了每一科都接近滿分的出色成績,在當時以這樣的成績完全可以被北大清華錄取,王德民也是這般認為,便在填報志願時,信心滿滿地在第一志願填報了清華大學水利專業,第二志願填報了北京大學物理專業。
王德民在北京石油學院的註冊照片
但是,等到最終通知書下發到王德民手中時,他卻發現通知書上的學校並不是北大清華,而是他的第五志願——北京石油學院,王德民為此難過了好多天,最終在和父母商議後,決定進入石油學院就讀。
是啊,在那個外國人被視為異類的年代,作為"外國人"的王德民又怎麼會被錄取呢?甚至可以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能有一所學校錄取他,就已經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了。
進入大學後,王德民仍然秉持著一顆奮鬥的心,專注學業,成績優異,被評為全校的模範學生,不僅如此,王德民憑藉著驚人的顏值,成為了全校的風雲人物,自然也引來了許多花枝招展的女學生對他暗送秋波,但是王德民內心穩如泰山,絲毫不被外界這些世俗侵襲。
進入大學時的王德民
1960年,王德民畢業後,學校方面希望他能夠留校工作,而且答應除了在學校的工作,校方還可以為他分配其他工作,住房什麼的也不在話下。這樣的條件已經是十分優渥,但是王德民卻拒絕了,因為此時的東北大地上,正在進行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大慶油田的開發,在王德民畢業前的1959年,科考人員在大慶發現了這塊油田,並將其命名為大慶油田,1960年正式投入開發,但由於我國此前沒有發現過任何的油田,在石油開採方面極度落後,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在大慶油田開發初期一度陷入困境。
王德民大學畢業的模樣
王德民得知這一情形後,深知此時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他這種石油專業人才,便下定決心要投入到大慶油田的建設中來。於是,王德民拒絕了校方開出的優越條件,選擇來到茫茫東北,投身到大慶油田的開發中來。
初到大慶的王德民因為身份的原因,被派到基層,從最底層的挖油工人做起。但是,王德民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基層工作可以讓他更好地了解整個油田的具體情況,於是他深入一線,和廣大工人一起抬絞車、測深井……
冬季的東北,氣溫最低可以達到零下30多度,將水潑在空中,瞬間就會結冰。王德民把棉襖脫下,蓋在井口處,甚至還抱著結凍的管道,凜冽刺骨的寒風猶如利刃般划過臉龐,但王德民依然堅持了下來,但也得上了關節炎,經常疼得走不了路,夜裡翻不了身。
王德民(右)在大慶油田工作
但是,越是艱難的環境,越能激發出人的潛能。經過長期的基層工作,王德民發現在"試井(確定井的生產能力和研究儲層參數的測試工作)"時,採用的方法是國外的"赫諾法",但是由於技術原因,工作人員發現得到的數據資料和實際情況誤差極大。
王德民便針對這種情況,在工作之餘,擠出一分一秒投入到研究之中,這段時光也是王德民最煎熬的時光,白天作為工人流汗出力,晚上最為研究者絞盡腦汁,甚至在這期間他為了研究蘇聯的相關資料,自學了俄語。
這樣黑汗白汗的艱辛工作進行了三個月,王德民終於推導出了基於大慶油田實際情況的壓力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松遼法"。這個方法是基於實際情況推導出的,精度高、計算簡單,通過這種方法採出的石油,要比之前的"赫諾法"高出10%左右。
王德民在油田工作
此外,王德民還單獨研究出了分層測試工藝,填補了我國油井無法進行分離測試的空白,而此時的王德民,才僅僅24歲。
1963年,當周總理宣布中國已經摘掉"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石油自產自足的消息時,26歲的王德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淚水包含的不僅僅是激動,更是王德民對三年來的艱辛付出得到回報的巨大欣慰。
1966年後,動蕩的歲月悄然降臨,王德民和妻子被下放到工地,接受所謂的"勞動改造",但即便是在改造中,王德民也時刻留心大慶油田的一舉一動,直到1970年,周總理一紙批文,將王德民調回大慶,他才才得以正式恢復工作,再度回到大慶油田。
王德民和妻子的合影
回到崗位後,王德民先後研製出了油田開發的注水、三次採油等成果,到動蕩結束時,王德民已經帶領團隊實現了年產5000萬噸原油的目標,真實完全實現了我國石油的自產自足。
作為領頭羊的王德民,也獲得了相當多的獎項,1994年,57歲的王德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據統計,王德民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這裡只舉幾個最具代表性的獎項:王德民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省部級發明創造和科技進步獎,取得發明專利15項,國際專利7項。
認真工作的王德民
如今的大慶油田,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油田,曾經創下了連續27年出產原油5000萬噸的世界紀錄,而在這背後,是無數像王德民這樣的工人、科研人員的揮汗如雨。
王德民將他人生中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祖國,自23歲從大學畢業,他將接下來的人生,悉數投入到祖國建設中來,成果頗豐,填補了我國石油界的空白。
他曾說:"是石油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石油",是啊,本該進入清華北大學習的王德民,卻因命運開的一個玩笑,而"離奇"地踏足了石油業。
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王德民更是十足的純金,而對於自己的高顏值,王德民卻並不在意,他曾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說容貌",這般看來,似乎我們都不正經……
王德民在"王德民星"命名儀式上
2016年4月,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的推薦,紫金山天文臺提出書面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宣布將編號為210231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
如今,已經83歲高齡的王德民仍然奮鬥在科研一線,如此高齡的他卻依舊保持著30歲左右的精神煥發,正式幾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運動,讓他有了這一副好身骨頭。
挑燈夜戰的王德民
有人說,王德民是中國最帥的院士,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該追的星,是啊,在這個流量小生橫行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向王德民院士學習?也許時代無法給予我們最好的機遇,但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苦短只爭朝夕,青春不常有,但我們應該對得起自己僅有的青春,在美好的年華逆流而上乘風破浪。